天天看點

韓非子存韓

南韓侍奉秦國三十多年了,出門就像常用的袖套和車帷,進屋就像常坐的席子和墊子。

秦國隻要派出精兵攻取别國,南韓總是追随它,怨恨結于諸侯,利益歸于強秦。

而且南韓進貢盡職,與秦國的郡縣沒有不同。

如今我聽說陛下貴臣的計謀,将要發兵伐韓。

趙國聚集士兵,收養主張合縱的人,準備聯合各國軍隊,說明不削弱泰國則諸侯必定滅亡,打算西向攻秦來實作它的意圖,這已不是一朝一夕的計劃了。如今丢下趙國這個禍患,而要除掉像内臣一般的南韓,那麼各國就明白趙國計謀不錯的了。

韓是小國,而要對付四面八方的攻擊,君主受辱、臣子受苦,上下互相同憂共患很久了。

修築防禦工事,警戒強大敵人,積極儲備物資,築城牆,挖城河以便固守。

今若伐韓,不能一年就滅國。攻克一城便要退兵,力量就被各國看輕,各國就将打垮秦軍。

南韓背叛,魏就會響應,趙靠齊作後盾,如果這樣,就是用韓、魏助趙,趙再借齊來鞏固合縱,進而與秦争強,這是趙國的福氣,泰國的禍害。

進而擊趙不能取勝,退而擊韓不能攻克,那麼沖鋒陷陣的士兵疲于野戰,運輸隊伍疲于軍内消耗,那就是集合困苦疲勞的軍隊來對付趙、齊兩個大國,這是不合滅韓本意的。

全按貴臣的計策行事,那秦國必定成為各國的攻擊目标了。陛下即使同金石一般的長壽,那兼并天下的日子也不會到來的。如今我的計策是:派人出使楚國,厚賂執政大臣,宣揚趙國欺騙秦國的情況,給魏國送去人質使其心安,率韓伐趙。即使趙與齊聯合,也是不值得擔憂的。攻打趙、齊的事完了後,南韓發一道文書就可以平定的。

這樣,秦一舉而兩國成滅亡之勢,而楚、魏也一定自動順服了。是以說“武器是兇殘的東西”,是不可不慎用的。拿秦和趙抗衡,加上齊國為敵,今又排斥南韓;而沒有用來堅定楚、魏聯秦之心的措施,這一仗如果打不勝,就會構成大禍了。計謀是用來決定事情的,是不能不深察的。究竟趙、秦誰強誰弱,不出今年就分明了。再說趙國和其他諸侯暗地謀劃好久了。一次行動就示弱于諸侯,是危險的事;定計而使諸侯起心算計秦國,是最大的危險。出現兩種漏洞,不是強過諸侯的辦法。我希望陛下周密考慮這種情形!

攻伐南韓而使合縱者鑽了空子,後悔是來不及的。诏令把韓非的上書——書中說南韓不可攻取——下達給臣子李斯,臣子李斯認為他的說法非常不對。

秦讓韓存在,就像人得了心腹之病一樣,平時就難受,假若住在潮濕地方,痼而不治,快跑起來,病就犯了。韓雖已臣服于秦,未必不是秦的心病,一旦有突然上報的事,韓是不可信的。秦與趙為敵,荊蘇出使齊國,不知結果如何。

在我看來,齊、趙兩國的關系不一定因荊蘇而斷絕;如不絕交,這是要傾動全秦來對付兩國兵力。韓并非順服秦的道義,而是順服強大的,現在集中對付齊、趙,韓就一定會成為心腹之病而發作起來。韓與楚如果謀劃攻秦,諸侯響應,那麼秦國必定再次看到兵敗崤塞的禍患。韓非的到來,未必不是想用他能存韓來求得韓的重用。巧語連篇,掩飾真意,計謀欺詐,來從秦國撈取好處,用南韓利益窺探陛下。秦、韓關系親密,韓非就重要起來了,這是便利他自己的計謀。

我看韓非的言論能夠文飾他的混說狡辯,很有才華。我擔心陛下受韓非辯說的迷惑而聽從他的野心,因而不詳察事務的實情。現在按我的愚見:秦國發兵但不說明讨伐對象,那麼南韓的執政者将會采取侍奉秦國的計策。請允許我去見韓王,讓他來晉見,大王接見時,趁機扣留他,不要遣返,随後召見南韓大臣,用韓王和韓人交易,就可大量割取韓地。接着指令蒙武征發東郡的士卒,在國境上陳兵窺伺但不說明去哪兒,齊人就會害怕而聽從荊蘇的主張,這樣,秦兵不出境,勁韓就會懾于威勢而就範,強齊就會由于道義而服從了。其他諸侯聽說後,趙人膽戰心驚,楚人猶豫不決,必定産生忠秦的打算。楚人不動,魏不值得憂慮,各國就可逐漸侵占完畢,就可以和趙國較量了。希望陛下仔細考慮我的計謀,不要忽視。于是秦國派李斯出使南韓。

李斯前往告渝韓王,沒能見到,就上書說:“過去秦、韓同心協力,是以互不侵擾,天下沒有一個國家敢來進犯,像這樣有幾十年了。

前段時間五國諸侯曾互相聯合共同讨伐南韓,泰國出兵前來解救。韓位于中原地帶,領土不滿千裡,之是以能和諸侯并列于天下,君臣兩全,是因為代代相教侍奉秦國的作用。

先前五國諸侯共同讨伐泰國,南韓反而聯合諸侯,并充當先鋒,在函谷關下來和秦軍對陣。諸侯士兵困乏力量耗盡,沒辦法,隻好退兵。杜倉任秦相時,派兵遣将,來向諸侯報仇,而先攻楚。楚國令尹以此為患,說:‘南韓認為泰國不義,卻與秦結成兄弟共同荼毒天下。不久又背叛秦國,充當先鋒去攻秦關。韓既居于中原,反複無常,不可料知。’

諸侯共同割取韓上黨地區十個城去向秦國謝罪,解除了秦軍威脅。韓曾一次背秦而國迫地削,兵力衰弱至今,之是以會這樣,是因為聽從奸臣的浮說,不權衡事實,是以即使殺掉奸臣,也不能使南韓重新強大。如今趙國想集合士兵,突然進攻秦國,派人來韓借路,說是想伐秦。它的趨勢必定先擊韓而後擊秦。

況且我聽說:‘唇亡則齒寒。’秦、韓不能沒有共同憂患,這種情形顯而易見。魏想發兵來攻韓,秦國派人把魏國使者帶到了南韓。如今秦王派我來卻‘得不到召見,我伯大王重演過去奸臣之計,使韓又有喪失領土的憂患。我得不到召見,請讓我回國報告,秦韓關系必将斷絕。我來出使,奉着秦王使兩國交歡的心意,希望進獻有利南韓的計謀,難道陛下就這樣來接待我嗎?

我希望見大王一面,上前陳說愚計,然後接受死刑,希望陛下多加關注!

現在即使把我殺死在南韓,大王也不足以強大;但如不聽我的計策,那必将構成災禍。秦出兵不停地前進,南韓國家就可憂慮了。假如我在韓暴屍街市,那麼大王即使想考慮我向您效忠的計策,也不可能了。邊境殘破,國都死守,殺聲貫耳,那時才想到用我的計策,就晚了。

再說南韓兵力幾何是天下都清楚的,如今又背叛強大的秦國。如果城失兵敗,内寇必将襲擊城邑;城邑喪失完,百姓就散了;百姓一散,軍隊就沒了。要是死守都城,秦國必将興兵把大王包圍在孤城中,道路一旦不通,謀劃就難确定,這種形勢無法挽救,左右近臣的計策沒有用場,希望陛下好好想想吧。假如我所說有不符合事實的,希望大王能讓我上前把話說完,再受刑殺也不遲。

秦王飲食不甘,遊玩不樂,心意全在謀取趙國,派我前來通知,希望能得到親自接見,為的是急于和大王商量計策。

如今使臣不通,南韓的誠信就無法弄清。泰國必将放棄趙國的禍患而移兵到韓,希望陛下再一次認真考慮這種情形,并把決定告訴我。”

上一篇: 韓非子有度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