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安丘—芝畔燒肉

産于安丘臨浯芝泮村。其主料是豬頭和豬腸、肚、蹄、心、肝、肺等。采用明朝宮廷膳食秘方,添加20多種中藥,經洗、揉、煮、熏、烤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制作時,先用細鹽輕搓幾遍,然後放入原湯鍋中,煮兩小時左右,煮時放入用紗袋包好的豆蔻、砂仁、肉桂、八角、茴香等佐料。煮熟的肉撈出放在鍋内箅子上,加糖熏烤即成。正宗的芝畔燒肉肥而不膩,油而清爽,有燒烤香味。但有個缺點就是儲存時間不長,當地有個順口溜:一級燒肉不出莊,二等燒肉下了鄉(周邊村子),三等燒肉集上賣,四等燒肉精包裝。
舌尖上的安丘——景芝小炒
景芝小炒以斜切肉絲細而聞名,正宗的小炒肉是用手工切的,将鮮肉切的細如牙簽是最考驗刀工的。景芝小炒肉有四種:香菜小炒肉、韭菜小炒肉、蒜薹小炒肉、貢菜小炒肉。肉占菜分量的七成,而菜隻占三成,加入蝦米、木耳、香油、茴香等佐料,翻炒後出鍋,香氣撲鼻。
舌尖上的安丘——菠菜餅子
用小菠菜剁碎後加入微量鹽,不要太碎。将菠菜水擠一下。擠微幹。加入五花肉末、姜、蔥末、鹽适量,澱粉适量,鍋裡加油,不需要很多油。将菠菜餅放在雞蛋生粉裡面蘸一下,随即放在鍋裡,油溫不要太熱是因為油在煎菠菜餅的同時産生的熱量能把餡料蒸熟,也能外焦裡嫩。
舌尖上的安丘——三頁餅
景芝三頁餅,又稱景芝三蓋餅,一種屬于面食類的地方小吃,個比單餅小,五寸碟般大小,薄薄三層竟比單餅還要薄,因三頁如一,葉薄如紙,一抖三開而得名。上鍋一蒸,軟軟的,分層揭開,卷以香椿、香蔥、過水綠豆芽、黃瓜條等,綿軟香脆,十分解饞。以景芝紅旗三頁餅為佳。
舌尖上的安丘——柘山小笨雞
柘山小笨雞來自山東安丘的西南山區柘山鎮,是在農家散養的小笨雞,黑爪紅冠,在家吃五谷雜糧,上山“打野”吃山間小蟲、草籽、野果、渴了飲山泉水,晚上在樹上栖息,因而産生純天然高品質高營養的柘山小笨雞。柘山小笨雞的肉非常好吃營養極高,是真正的純綠色無公害。
舌尖上的安丘——石家埠醬腌茄子
制作耗時費料,醬茄子的醬是道地道地道的工序,醬是用黃豆,麥子,麸子,黃蒿等衆多糧食作物經過蒸,炒,反複晾曬等一系列複雜的過程,在一層層鋪在一起盛在容器的茄子上面,茄子的選用也非常講究,必需用大紅袍這一品種,單個以七兩為宜,顔色以暗紅為好。
舌尖上的安丘——綠豆糕
産于景芝永和村,因主要用綠豆制成糕狀得名,已有二百多年的曆史,其特點是工藝獨到,風味奇特,呈淡黃色,結構松軟,富有彈性,味道甜美,入口即化,還能消暑解毒,清肺利痰。分單料、全料兩種。單料用綠豆和白糖制成。多味并重,年長及喜清淡者食用,倍感新鮮爽口。
舌尖上的安丘—芝麻片
景芝鎮傳統小食品之一,曆史悠久。成品為小方塊,色澤乳白,質地細密,松脆爽口、甜香宜人。其工藝為将精選的饴糖、麥芽糖、白砂糖等放入容器内熬制,到一定火候,放入炒熟的精選上等芝麻,進行攪拌,直至混合饴糖和芝麻均勻的黏附,然後經過1的模具成型,手工切制而成。其特點為選料細緻,制作認真,使産品規格、組織、口味均臻于上乘,深受群衆贊美。
舌尖上的安丘——城北扒雞
所謂城北扒雞,就是安丘城北高氏弟兄制作之扒雞。以其獨特的香味,赢得了許多回頭客。每逢财神節和中秋節的時候,城北扒雞買雞的隊伍排起長隊,供不應求。其主要特點是五香脫骨、肉嫩味純、味透骨髓、松軟酥嫩,清香脫骨,熟爛而不膩,其肉質鮮美,感覺不輸德州扒雞。
舌尖上的安丘——莊頭烤羊
一直以來都不喜歡吃烤羊肉的,覺得麻辣、孜然,味道太那個,但自從吃過一次莊頭烤羊以後就刹不住車了,這個真的做得想當到位。烤羊數莊頭附近的羊肉鋪子了,那裡路兩邊很多羊肉鋪子,據說唯有三家味道正宗,可是已經淡忘了名字。蠻實惠的,還可以免費炖湯哈,先吃烤羊肉,再用剩下的骨頭等加菜做湯,吃肉喝湯,确實實惠,期間喝個小酒,宴請賓客,别有一番風味……
舌尖上的安丘——磨粘粥
燒餅餜子鹹黏著是很多老安丘人的傳統早點,油條叫餜子,鹹粘粥叫鹹黏著。燒餅帶芝麻,是軟的,用燒餅把油條卷起來吃,伴喝鹹粘粥。鹹粘粥是小米面熬的粥,加入油炸過的蔥花、姜絲,加熟豇豆、水發粉絲、豆腐幹片、菠菜段,再加鹽、味精調味即可。
舌尖上的安丘——合菜
賀菜使用粗粉絲拌制而成,粉絲需用雞湯煨煮,火候很關鍵,煮老了吃起來不清亮,煮不熟吃起來墊牙。大蒜不能用醋拌,麻汁要用溫水調好,煮好的粉條涼透加入麻汁蒜泥醋拌勻,同時加入香菜、蝦米、老油條,是安丘王家莊石堆一帶婚宴的招牌菜,示喜慶長遠,直擺到宴席結束。那年代是正月出門(拜年)不舍得吃,來客人切上拌賀菜,吃着那個香勁就别提了,現在還回味無窮呢!
舌尖上的安丘——芥末雞
相傳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微服私訪到濰縣,廚師把芥末不小心倒在了已經切好的鹵雞上面。無奈之下,廚師隻好将錯就錯把這盤“芥末鹵雞”呈給了乾隆爺,乾隆爺食後龍顔大悅、贊不絕口。就在這姻緣巧合之下,芥末雞便誕生了。
舌尖上的安丘——蒸雞白菜
将雞身上抹上香油,把蔥姜大料花椒(用幹淨紗布包起來)一部分放入雞肚内,鍋底放一倒扣的碗或盤防止糊鍋,先放一部分白菜幫,然後放上雞,再蓋上另一部分白菜幫,加入适量鹽、醬油、花生油、水,慢火炖一會,再加入白菜葉微火炖熟,趁溫熱将雞骨剔除,将白菜跟雞肉拌勻涼後即可。先用蔥姜大料把雞煮熟,然後在拆骨剔骨,将剔骨後的雞肉撕成大小合适的條塊,放進盆裡,根據個人喜好加入白菜、東北松莪或鹹菜.花生米等,再将盆放入鍋中文火炖熟冷凍即可。切記放鹽,鹹淡适中,如用鹹菜,可不加或少加鹽。若想冷凍更好,可加雞爪和豬腳,是過年時家家戶戶的必備之菜。
舌尖上的安丘——景芝金絲面
金絲面是安丘傳統名吃,始于景芝,曆史久遠,與三頁餅堪稱景芝白案佳品的孿生姊妹,為販酒客商常用食品。金絲面色黃絲細,猶如金絲,軟硬适度,清香可口,食者無不交口稱贊。金絲面以精面粉、雞蛋為原料。先把雞蛋打入盆内調勻,再加入精面粉和适量細鹽,和為硬面,揉勻揉好,擀成透明薄皮,以熟練巧妙的刀工,切為細絲。面條煮熟撈出後,放入雞湯内。招待遊客、外賓,此種美食必備。
舌尖上的安丘——紅燒醬爆蛋
将帶皮五花肉切成方形塊把煮蛋剝皮,周圍劃好多口子,鍋裡放油蔥姜八角爆鍋,然後加醬油和白糖,再加上雞蛋和肉塊不停翻炒,直到雞蛋炒到醬色,那樣味道也溶于其中了,最後加上蔥段,再不停的翻炒,蔥熟出鍋即可,此菜既有紅燒肉的香醇更有醬爆蛋的醬香,肥而不膩,入口酥軟即化。
舌尖上的安丘——豬皮凍
把豬肉皮用火燎過刮淨殘毛,洗淨放入開水鍋中煮10分鐘撈出,刮掉裡面肥膘後切成小長條放入盆内,加開水燙一遍洗淨餘油。上鍋,加清水,放入肉皮,将各種調料用紗布包好紮緊口,放入鍋中加水燒開撇去浮沫,放微火熬2小時左右取出調料袋,加入鹽、味精、找好口味,倒入盆中晾涼即可。
舌尖上的安丘——香腸
俗話說“小雪腌菜,大雪腌肉”,這大雪節氣一過,就是時候該動手了。以前農家灌香腸就是比誰家養的豬多,豬養的多自然肉多小腸也多,冬日裡農舍房檐下挂滿香腸,自然成了風調雨順的樸實景象。看着這一幕幕的畫面,想起了家鄉的情景,想起了小時候,想起了永遠也吃不厭的飯菜。這是媽媽的手藝,這是家鄉的味道,這是濃濃的思鄉情。
舌尖上的安丘——涼拌雲星菜
野菜雲星菜(名字有好多,學名叫苋菜,原來喂豬多),鍋放水燒開,将洗淨的雲星菜放入,注意,不要扣蓋,它要變黃的。翻動幾次,用指甲掐它的莖感覺發軟為好。撈出用冷水拔透,攥幹。切好抖散。用豆油煉蔥花,鹽。蒜泥适量,拌勻即食。香,辣,鮮!注意:調味隻用上述四種,否則菜鮮味盡失焉!
舌尖上的安丘——疙瘩湯
也叫故紮湯,鹹湯,疙瘩湯是極具北方特色的營養小吃,且在花樣百出的面食當中,怕要算做起來速度最快的。面粉裡加少許水拌出來面疙瘩,和蔬菜一起煮,也是早飯。味道極其鮮美,清腸養胃助消化,有面有菜,營養十分全面。話說我昨天剛看完《黃金大劫案》,最後還是隻能問你一句,騷年,來碗兒疙瘩湯不,酸菜的。
舌尖上的安丘——煎銀魚
據說真正的銀魚是扁的,該魚種隻在濰河北部的入海口處淡水和海水交彙處很小的水域中生息,比現在的這些銀魚大多了。現在的銀魚其實是太湖銀魚,移植在峽山水庫放養的。生炒時要把水份炒幹,拖上雞蛋與面粉,用鐵鍋加油煎熟。銀魚子還可以炖蛋或者做湯,鮮嫩可口,口感相當好。
舌尖上的安丘——辣絲子
舌尖上的安丘——旋餅
石埠子旋餅圓又圓,香味可口人人饞。堪稱面食之佳品,曆史悠久美名傳。旋餅就像沒帽檐的大蓋帽,做起來比較費勁,面油筋道,要硬,需要青壯年使勁揣。踹好後做成屋檐大蓋帽樣子,上鍋慢慢烙,基本熟後就立起來細火慢慢“炕”,直炕的焦酥噴香。吃的時候掰下一塊就點鹹菜,嘎嘣嘎嘣滿嘴香啊,隻是需要好牙口。
舌尖上的安丘—輝渠小米
産于安丘市西南山區的輝渠鎮,春谷全部生長在山嶺梯田上,旱田春播,生長期四個月以上,施用農家土肥,綠色環保,獨特的地理條件使小米粒小而飽滿,色澤金黃。輝渠小米采用傳統加工工藝,100%保留了營養成分,香味可口,口感清香,營養價值豐富。
舌尖上的安丘——景芝白乾
景芝白乾産自山東安丘市景芝鎮,中華酒史上最早的高粱大曲酒,該酒已有千餘年曆史,早在1915年代表中國白酒入展巴拿馬萬國博覽會,該酒酒香幽雅,豐滿醇厚,純淨回甜,以獨特的芝麻香風味佼佼于中國白酒之林,為最早的山東名酒,是城鄉大衆公認的大衆品牌。看完分享到朋友圈吧!
謝絕轉載,轉載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