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對于生活在海邊的人而言自然就是靠着海生存、靠海自足了!這不,伴随着捕魚期的來臨,積存了長時間的捕魚熱情又迸發了。全國沿海各地在10月也進入了又一輪的捕魚熱潮,在這波熱潮中尤其要數特産嗎魚的浙江甯波顯眼,收獲最豐!

日前,一則“浙江一漁民一網捕獲40000斤超大米魚,總價值超200萬元”的新聞霸屏了!這是怎麼回事呢?據悉原來事情發生不久,都知道傳統的捕魚好時機就是當遇到潮汛之後出海,肯定是豐收。這不,26日的時候甯波漁船主林武锵的兩艘漁船直接一網就捕獲了超40000斤的超大米魚,每一條幾乎都有十多斤,最大的能達20多斤,據預估總價值潮200萬元。
據漁船主結束采訪時表示,米魚是當地的特産,魚越大并且如果是公的,那麼含有的膠就越多,營養價值也越高,而自己此次捕獲的米魚品質堪稱近幾年都罕見,沒見過。于是在記者來到碼頭采訪時,已經有不少的搬運勞工以及圍觀漁民,以及提前聯系好的買家早早地就等候在碼頭上,等待親眼見證這批大米魚上案。
圍觀的漁民林武森表示,就現場情況來看,這批大米魚足足有一千五六百箱,并且還都十多二十斤,這還真是大豐收,平時都是三三兩兩地抓到,比如像幾十箱、百來箱。這樣的豐收場景,近幾年都未曾見過。那麼問題來了,在慶賀大豐收的同時,冷靜下來後也讓我們不得不深思,米魚盡管是特産,如今是上市的好時機,但是這樣的“一網打盡”真的好嗎?一網“撈起”200萬元,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1">米魚是何物種?有何特點</h1>
米魚又稱為大米魚,一種形态和鲈魚相似的魚類。和鲈魚不一樣的是,其體色發暗,呈現灰褐色。同時在背鳍鳍棘上邊緣呈現黑色,鳍條部中央會有一縱行黑色條紋。米魚呈現扁平狀,背部及腹部呈現弧形。一般來說,米魚主要分布在東海舟山洋面。不過由于其喜歡栖息在渾濁度較高、暖溫性底層海域,是以也分布在我國的渤海、黃海區域。世界範圍内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岸,除了我國,北韓以及日本南部也有分布。
米魚相比于其他魚類尤其是同一區域的黃魚來說有很大優勢,其一就是體型上。米魚體長一般來說可以長到80厘米左右,體重可以在10斤左右。而曾經有新聞報道過2013年9月一台灣漁民捕獲的重達45.5公斤,也就是91斤的大米魚。想象一下,估計不僅是和黃魚相比它更大,就連其他大魚類講能長到這個重量的怕也是少之又少。
其次,米魚還有一大優勢,那就是它屬于小區域性洄遊魚類,在特定季節集中産卵,并且它成長周期比黃魚快。就産卵量來說,米魚懷卵量在20萬粒到200萬粒。在完成産卵之後就又遊回設施區,以小型魚類、蝦等為食。整個生長過程,仿佛産卵洄遊就是一個小插曲,一點也不影響其正常生活。這也導緻,如果在某片米魚聚集的海域捕魚,那肯定都能有所收獲。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9">米魚為何能成為特産?都有哪些價值</h1>
米魚作為魚類的一種,能成為那一片區的特産,自然有其道理。首當其沖的就是其經濟價值,正如上文所說,米魚個體能長得很大,生長也快,是衆多食材的原材料。有市場就有消費價值,并且民間還有米魚越大,如果是公的,那麼就更值錢的說法。那麼,自然經濟價值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最吸引人的地方。并且,由于有了米魚這一大收入來源,也解決了衆多漁民的生計問題,這也是一大貢獻。
其次,就是米魚的營養價值!米魚身上可謂全身是寶,魚鳔部位不僅可以用來制作魚膠,還能藥用養血、補腎。魚鱗也可以制作鱗膠,内髒以及骨頭可以用來制作魚粉、魚油。整個魚可以做成罐頭,分開各個部分又各有其用,這樣的米魚你說誰會不愛呢?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38">一網撈起40000斤,又是“絕戶網”再現?</h1>
據相關資料統計,我國總共擁有着超三百萬平方千米的海洋,其中40%的人口居住在沿海地區,依靠海擷取生活來源。都知道過度放牧會導緻草原荒漠化,殊不知,過度捕撈魚兒其實也可能會讓海洋荒漠化,尤其是那些絕戶網、拖網、迷魂陣乃至燈光圍網的出現,對于海洋生物來說可謂生死劫難。
就此次甯波漁民一網撈起40000斤大米魚來說,盡管并不知道其捕撈時候的方式是用的什麼,但是卻也不得不擔憂,這樣一網能捕撈起40000斤的重量,難道真的已經是手下留情之後的結果?浙江甯波附近挨着我國的四大傳統漁場之一的舟山漁場,它就是一個典型的過度捕撈,導緻無魚可捕,海洋荒漠化的重災區。
再比如,此前聲名顯赫的洞庭湖、鄱陽湖、千島湖等等都是被稱為“魚米之鄉”的絕佳居住地,近些年來因為“絕戶網”、“一網打盡”魚兒們變得靜若寒蟬,相關的配套措施層層設卡,終于情況有了緩解。那麼浙江甯波的此次“大豐收”呢?又應該如何看待呢?為何會有如此大的收獲呢?
究其原因确實也有米魚是特産,加之産卵量大,于是數量本來就多。此外,也是和近期屬于米魚大量上市的季節,因為其蘊含的巨大經濟價值,尤其是公魚、大魚,漁民們捕撈的積極性很高。但也不得不反思,盡管不是全部捕撈打盡,但是如果把區域内的所有大的公魚捕撈走,那麼雌魚還能産卵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0">總結</h1>
确實,浙江甯波的這一漁民出海一次,一網能打到這麼多,經濟價值這麼高的超大米魚值得慶賀。漁民們能有這麼大的經濟來源,可以說這一網就解決了他們一年的經濟問題。但有時候也應該從反面思考,一次捕撈這麼多,其實也不見的是好事。
總而言之,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在人類發展捕撈魚類的同時,也确實應該給魚類适當留些生存空間。一網打盡并不可取,細水長流才是長久發展之道。你們覺得呢?如何看待此次的“巨網”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