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貴的電腦維修鋪子。
陳永貴
在陳永貴看來,自己修的不僅是冰冷的電腦,還有電腦裡儲存滿滿的情感和記憶空間。
杭州黃姑山路頤高旗艦店A座,搭乘扶梯到三樓,紅色門頭——“杭州阿貴電腦維修商行”迎面而來,在挨挨擠擠的櫃台中,顯得格外醒目。
自2004年作為第一批商戶入駐,這家電腦維修商行已在此度過了17個春秋。時代變遷中,數位城從人來人往的輝煌年代一步步走向落寞,商行的店面也從過去100多平方米縮小到如今的一半大小,鼎盛時期的七八位員工也逐漸縮減到僅剩老闆陳永貴一人。
各種電腦、電源配件将空間填得滿滿當當,隻在貨架邊留出一條夠人走動的曲折通道。維修台上,雜亂地堆放着風槍、烙鐵、表筆等各式工具。小到電源,大到硬碟、桌上型電腦、筆記本……零零碎碎加在一起,不少于一萬樣。
自學起步的陳永貴在1993年開起了杭州第三家專業的電腦維修店,至今已和電腦的疑難雜症打了近30年交道,堪稱杭州電腦維修界“一代宗師”。8月,随着頤高集團釋出關于旗艦店提升改造的通知,59歲的陳永貴決定提前一年退休,正式向這個行業告别。
10月15日,包含陳永貴在内的200多家商戶已相繼搬離曾紅火一時的頤高旗艦店。一周後,數位城内部的提升改造即将動工,從陳舊的專業市場蛻變成集合“數字+”“體驗+”消費新模式的綜合體。
即将提升改造頤高旗艦店。
火紅年代:一天光修硬碟,就能賺2700多元
2017年至今,陳永貴接連換了兩輛奔馳,第一輛90多萬,第二輛315萬。這是過去近30年專注于電腦維修給陳永貴帶來的回報,他坦承,自己受益于時代的紅利,經曆過電腦維修生意最紅火的年代。
陳永貴從小就對無線裝置充滿興趣。從山東一家專科學校無線電專業畢業後,1982年陳永貴回到杭州,在南星橋開了一家10平方米大的店鋪,專門維修單片機,維修一次就能收取160元到170元。
1993年,陳永貴将店鋪搬到杭州電子市場,店面擴大到60多平方米。那時,電腦開始在國内興起,杭州一些高校會購置電腦作為電教裝置。觸角敏銳的陳永貴買了一台二手電腦開始學習研究,不久就掌握了電腦維修的能力。于是,陳永貴将經營業務延伸至電腦維修。
“當時,整個浙江省也沒有多少人會修電腦。”陳永貴記得,不少人曾帶着電腦專程從外地趕來杭州找他。
邊修邊學,遇到的問題越多,陳永貴越感覺到自身技術不足。而後,在長達兩年的時間裡,陳永貴每周抽出三天,晚上6點到10點,去杭州大學(現浙江大學)上夜校,學習電腦運用與修理。
2000年,陳永貴通過了電腦維修服務資格證考試,開始持證上崗。“這個證書,當年整個電子市場也隻有三本。”陳永貴感慨說,“算起來,我是杭州第三家專業做電腦維修的,卻是做得最長的,另外兩家早就不做這行了。”
21世紀初正是電腦維修業的鼎盛時期,技術過硬的陳永貴自然生意紅火。每天早上9點,陳永貴剛到店面,卷閘門前常常已一有十五六人在排隊等待。“如果不是大問題,修一個硬碟隻要6分鐘,就能賺100元。一天下來,單是修硬碟,就能賺2700多元。”
2004年,由于杭州電子市場改造搬遷,小有名氣的陳永貴被邀請進駐了頤高旗艦店,店面也擴大到100多平方米,還雇了七名員工。
主機闆維修區、桌上型電腦維修區、資料維修區、變壓器維修區、音響裝置維修區等八塊工位牌,在數米長的維修台上一字排開,陳永貴帶着七位師傅忙着應對台前的人來人往,一天可修十二三台電腦。
陳永貴估算說,過去近30年,自己手上修過的電腦超過十萬台,它們的主人遍布全國,包括安徽、江蘇、河南、廣西、黑龍江、内蒙古等地。
門徒遍布:帶出上百位徒弟,活躍在維修圈
陳永貴(右)和老客戶。
電腦技術日新月異,處理器從最早的80286到80386,再到奔騰一代、二代等等,直到現在的多核,不斷更新換代。每當最新的電腦面世,陳永貴都會率先摸索、研究。
“一台電腦有1720塊電阻、680塊電容,光是插槽、插座、插頭有32樣,硬碟内部就更複雜了。”在這個龐雜的電子王國裡,陳永貴是為數不多手握秘鑰的人,他堅信電腦維修從不是簡單地換硬碟,換主機闆,或者換記憶體,“如果發現主機闆有問題,要進一步找到是哪裡的問題,以最小的投入換取最大的利益化,才是維修的最高境界。”
“我們就是天天在和細節打交道。”陳永貴将自己的角色定義為給電腦看疑難雜症的“醫生”,“電腦也有‘癌症’,有的反複修,反複壞。”
陳永貴對一台聯想電腦記憶深刻,為了找出它“罷工”的緣由,他曾連續修了十多天。“從早到晚,有時,晚上也不睡,就一門心思研究它。”直到第11天,陳永貴才終于在那個精細複雜的電子王國裡發現,一顆很小的電容壞了,導緻電腦無法正常開機。
這前後11天,陳永貴隻賺了90元。但也有一些時候,即便連續鑽研了很多天,他依舊搞不定,最後分文不賺。但回想起那些疲憊又沮喪的時刻,陳永貴爽朗地笑笑,“我得到了更寶貴的經驗。到現在,我也是在運用這套經驗。”
填得滿滿當當的各種電腦配件。
陳永貴也将自己的經驗傳授給了更多人。2005年,搬到頤高旗艦店的第二年,一天早上,“杭州阿貴電腦維修商行”剛開門,一個年輕男孩“撲通”一聲跪倒在地,“他說自己從溫州找過來,想學電腦。”陳永貴收他為徒,教了三年。後來,男孩便回到溫州,開起了自己的電腦維修店,“到現在他還在做這行。”
1993年至今,陳永貴已帶過上百位徒弟。他們中的不少人都曾活躍在杭州的電腦維修圈,以此為生,“現在百腦彙裡也有十五六個是我的徒弟。”
隻換不修:硬體直接換,資料空間跪求修複
從争相湧入到相繼退場,當“隻換不修”的觀念漸入人心,比起維修,人們越來越傾向于淘汰換新。電腦維修從一時興盛開始墜入夕陽行業。
八年前,“杭州阿貴電腦維修商行”就縮小了近一倍,又回歸到60多平方米,員工也相繼散去,留下陳永貴獨自坐鎮。
随着消費水準的提升和電商的沖擊,陳永貴明顯感覺到電腦維修生意走上了下坡路。“特别是2017年以後,生意更差了。現在一天隻有五六個客戶上門。”陳永貴的月收入從鼎盛時期的五六萬元銳減到一萬多元。
維修生意變得格外依賴過去積累的老客戶。采訪當天,75歲的梁大伯帶着一座台式電腦的主機闆找到陳永貴,“這散熱器轉轉就停,我搞了半天也沒搞明白是什麼問題。”梁大伯是無線電發燒友,喜歡擺弄電腦,上世紀90年代起,一有裝置出問題,他就會來找陳永貴幫忙維修。
将主機闆接通電源,再插上專業“聽診器”——跑卡,前後十分鐘,陳永貴就透過放大鏡找到了這塊主機闆的症結——老鼠尿把內建電路和電阻腐蝕了。“現在用筆記本多,這電腦我确實有幾年沒啟動了。”梁大伯笑着贊歎陳永貴的“火眼金睛”。維修費用五六十元,可需要等配件到貨,最終,梁大伯還是花100多元直接換了一塊新主機闆。
不過,也有很多無法被替代的舊物。比如,那些儲存在電腦裡獨一無二的重要資料。
陳永貴遇到過一位焦灼的書記員,他帶來的一部筆記本電腦裡,儲存了法院刑事庭上的大量筆錄,“庭審錄音要和記錄的内容一一對應,可硬碟摔壞了,筆錄内容導不出來。”陳永貴耗費了整整兩天時間進行維修,為硬碟更換新的磁頭,成功将資料恢複,是以賺了一萬多元。
也曾有客戶為了恢複資料,連續14天往陳永貴的店面跑。“他們是一男一女,電腦硬碟裡都是涉及商業機密的公司資料,他們不放心,要盯着我一步步恢複。每天完成一部分,他們把硬碟帶回去,第二天早上又拿過來。”陳永貴清晰記得,修複那個硬碟,自己賺了8120元。
有一回,陳永貴還在電腦裡修出過現金。那是一位中年女子送來維修的電腦主機,陳永貴把機箱拆開,竟發現裡面有一個信封包着1萬元。“我猜這是她丈夫的私房錢。第二天,她來拿電腦,我說還沒修好,最好讓家裡人來一趟,我要問問裡面的資料情況。”陳永貴笑着回憶說,後來,那人的丈夫來了,趁他妻子去上洗手間時陳永貴告訴對方,裡面有一萬塊錢,“他沖我握握手,和我交成朋友了……”
更多的還有那些電腦裡儲存着的滿滿的情感與記憶的空間。“現在,年輕人送來維修的東西大多都有故事。”陳永貴說。這些電腦,有的是以前的戀人送的,有的是存滿了暗戀對象的照片。
修電腦,修的其實也是一種記憶和情感。
來源: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張蓉 實習生 周林怡
編輯:張恒 呂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