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童年時代,奶奶始終都是過年的主角。我們家裡我爸有一哥一姐,奶奶一直都跟着我們生活,我也由奶奶帶大。在我還是半人高的孩提時代,永遠忘不了的都是過年的做菜時節。

以前還住在鄉裡的時候,家家戶戶的女人們都會三三兩兩聚在一起合夥做年夜菜。
其中當屬我的家鄉味道——蟠龍菜。這是湖北荊門這邊的特色菜。因為做成條狀表面又刷了金黃的蛋液,是以取名“蟠龍菜”但在我家這邊一直稱它為“卷”,是一道隻有過年才能吃的菜。我家的做法一般是選好五花肉、蔥姜蒜攪碎再和上面粉調料調制粘稠,然後再搓成長條狀,放入蒸籠裡面蒸熟,最後一面封雞蛋皮。
據說蟠龍菜屬于明朝宮廷禦膳佳肴,為宴席上的美食上品。好黃相間,裝盤成龍形,肥而不膩 柔滑油潤,味香綿長。
現在它因為成為了過年時每家每戶飯桌上必備的美食。
關于蟠龍菜還有一個相關故事: 相傳明孝宗(朱祐樘)駕崩前,皇族早有明争暗鬥。章太後迫于政勢,密诏三位親王,有言“先到為君,後到為臣”。
湖廣安陸府(現湖北鐘祥市)興獻王(朱祐杬,為明孝宗之堂兄)之子朱厚熜(即後來的明世宗-嘉靖帝)離京最遠,為趕時間,幕客嚴嵩獻策:朱厚熜假扮欽犯上囚車,可日夜兼程趕至京城。朱厚熜乃藩王世子,平日奢華,坐囚車何等容易,何況途中進食如何解決?于是他命府中廚師:做一種吃魚肉卻不見魚肉的菜,若做不出,性命難保。
一位名叫詹多的廚師,心靈手巧,卻也沒能做出一道符合要求的菜。一天詹妻見丈夫傍晚還未回,就帶了煮熟的紅苕給丈夫充饑。
夫妻倆互相推讓,不小心弄破了紅苕皮。詹多靈機一動,悟出了配方!衆廚師齊心協力,做出了吃魚肉而不見魚肉的食物,原來是用魚、肉、蛋做出的“紅苕”,也有人稱之為“紅蘿蔔”。紅苕”營養豐富卻不膩,美味可口。朱厚熜吃着“紅苕”進京做了皇帝。
朱厚聰登基後,即為嘉靖皇帝。詹多奉命進京任皇帝禦廚,對“紅苕”加以改進,更名為“蟠龍菜”,即蟠龍(帝王的尊稱)所食之菜,嘉靖吃了新式“蟠龍菜”後,贊不絕口,命人記入宮中食譜。
從此“蟠龍菜”便成了明宮佳肴。經過近500年的曆史沉澱,蟠龍菜已成為鐘祥老百姓飯桌上都能見到的傳統特色菜了。一般在重大節日或喜慶的日子裡,飯桌上的第一道菜就是蟠龍菜,故在鐘祥城南一代也被稱為“壓桌菜”,簡稱“壓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