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徐賢柱
南宋著名文學家、翰林院學士、資政大夫、副宰相洪邁,在《容齋随筆》裡說:“文士為文有矜誇過實,雖韓文公不能免。如《石鼓歌》極道宣王之事偉矣,至雲:‘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陋儒編《詩》不收拾,《二雅》褊迫無委蛇。’是謂三百篇皆如星宿,獨此詩如日月也。‘《二雅》褊迫’之語,尤非所宜言。今世所傳石鼓之詞尚在,豈能出《吉日》《車攻》之右?”

洪邁(來源 | 百度百科)
洪邁意思是韓愈的《石鼓歌》“文過其實”,真的“文過其實”嗎?先說一下《石鼓歌》。
韓愈(來源 | 東方IC)
《石鼓歌》是韓愈的長詩,共66句,其中有“辭嚴義密讀難曉,字型不類隸與蝌。年深豈免有缺畫,快劍砍斷生蛟鼍。鸾翔鳳翥衆仙下,珊瑚碧樹交枝柯。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寶存豈多。氈包席裹可立緻,十鼓隻載數駱駝。薦諸太廟比郜鼎,光價豈止百倍過。”詩中說:石鼓辭難讀懂,字型不是隸書,也不像篆書,雖有缺劃,但是快劍斷鼍,鸾翔鳳翥,珊瑚碧樹,盤結交錯,真是“至寶”啊!應該立刻用氈席把它包裹好,用駱駝把它們運到太廟,像郜鼎那樣珍藏起來,它價值連城啊,比郜鼎還貴重一百倍!
于右任草書《石鼓歌》(來源 | 百度百科)
什麼石鼓這麼貴重呢?石鼓,形狀像鼓,上細下粗頂微圓,一共10個,高2尺多,直徑1-2尺之間,每個石上以籀文刻有四言詩一首,10首詩718字,唐朝初年出土于天興三疇原(陝西寶雞市陳倉),内容最早認為是記叙周宣王出獵場面。石鼓文是我國最早的石刻文字,韓愈以特有的文學家、史學家的敏銳視覺,看到了石鼓文對研究古代文學、曆史學、文字學、書法的重要意義,當時的朝廷隻重視彜鼎,把長滿苔藓的石鼓輕蔑地看成幾個石頭,不曉得它的巨大價值,“陋儒編詩不收入,二雅褊迫無委蛇。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遺羲娥”這裡用了誇張、隐喻的手法,目的是希望引起朝廷的重視!強調儲存和研究石鼓及石鼓文的重大意義。認為它是“至寶”,應該馬上從野地裡運回來收藏到太學裡,供“諸生講解得切磋”,發揮它的作用,免遭日曬雨淋風化消失。
石鼓文(來源 | 百度百科)
經後世的人研究得知,《石鼓文》是圓筆書盛典!是大篆向小篆過渡時期的經典代表!韋應物專為石鼓文寫了《石鼓歌》:“忽開滿卷不可識,驚潛動蟄走纭纭。喘息逶迤相糺錯,乃是宣王之臣史籀作。一書遺此天地間,精意長存世冥寞。秦家祖龍還刻石,碣石之罘李斯迹。世人好古猶法傳,持來比此殊懸隔。”韋應物說李斯的小篆拿來跟石鼓文相比,兩者懸殊太大了,簡直不值得一提!
小篆(來源 | 百度百科)
石鼓文是秦篆的先聲,字形方正大方,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風骨嶙峋又楚楚風緻。用筆起止均為藏鋒,渾融圓勁,結體促長伸短,勻稱适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是集大篆之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着承前啟後的重大作用。曆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的稱譽。在古文字的書法中,是堪稱别具奇彩和獨具風神的。康有為稱其為“如金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我,自有奇采”。石鼓文其書法字型多取長方形,體勢整肅,端莊凝重,筆力穩健,石與形,詩與字渾然一體,充滿了古樸雄渾之美。它是大篆留傳後世,儲存比較完整且字數較多的書迹之一。2013年1月1日《國家人文曆史》雜志推出“秦石鼓文”是中國九大鎮國之寶(因為第九鼓一字無存)。
九大鎮國之寶——秦石鼓文(來源 | 百度百科)
貞觀時吏部侍郎蘇勖稱贊石鼓文道:“世言筆迹存者,李斯最古,不知史籀之迹,近在關中”。
高宗時的書法家李嗣真在其《書後品》中也說石鼓文:“史籀堙滅,陳倉藉甚”。
開元年間的書法家張懷瓘在《書斷》中道:“按籀文者,周太史史籀之所作也”,“其迹有石鼓文存焉。”他贊美石鼓書法曰:“體象卓然,殊今異古;落落珠玉,飄飄纓組;蒼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稱書,遺迹石鼓。”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蒼颉鳥迹既茫昧,字型變化如浮雲。陳倉石鼓久已訛,大小二篆生八分。” “開元已來數八分,八分一字直百金” ,“吳郡張颠誇草書,草書非古空雄壯。”杜甫拿開元的八分和張旭的草書與石鼓文作比,說明石鼓文的價值!
杜甫(來源 | 東方IC)
北宋梅堯臣《雷逸老訪石鼓文見遺,因呈祭酒吳公作》一詩:“石鼓……至寶宜列孔子堂,夜觀奎壁正吐芒。天有河鼓亦焜煌……”極盡贊美之詞!
歐陽修在《集古錄跋尾》中說:“餘所集錄,文之古者,莫先于此。” “鼓文細而刻淺,其字古而有法,其言與《雅》、《頌》同文,而《詩》、《書》所傳之外,三代文章真迹在者,惟此而已。” 雖發于質疑,亦贊歎有加。
歐陽修(來源 | 東方IC)
蘇轼也寫了《石鼓歌》:“文學郁律蛟蛇走,細觀初以指畫肚。” 全詩60句,詠物、叙事、抒情融為一體,大氣磅礴,意境深遠。其對石鼓文的贊美對後世影響很大。
蘇轼(來源 | 圖蟲創意)
蘇轍寫的60句《石鼓歌》:“請看石鼓非徒然,長笑泰山刻秦語。”将石鼓與泰山刻石作比,頌揚石鼓之高古典雅。
泰山刻石(來源 | 東方IC)
張耒的《瓦器易石鼓文歌》:“石鼓岩岩萬夫鑿。制古形奇異雕琢”,進一步贊頌了石鼓文。
宋徽宗于大觀二年下诏鳳翔府,禦敕将石鼓搬運至汴京之辟雍,下令用金填平石鼓文字,保護石鼓不再受損傷。使得石鼓更是身價百倍!
宋徽宗(來源 | 百度百科)
石鼓文對書壇的影響數清代最盛,如著名篆書家楊沂孫、吳大澄、吳昌碩、王福庵等就是得力于石鼓文而形成自家風格。
吳昌碩(來源 | 東方IC)
綜上所述,曆史上數不清的文豪大師贊美石鼓文,支援韓愈,事實證明韓愈并沒有“文過其實”。而且,由于他的詩第一次向世人強調了石鼓作為曆史文物的曆史價值、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及重大意義,世人甚至宋徽宗也高度重視,才使這一文化瑰寶得到保護,得以流傳(現存故宮博物院)。此詩被後人選入《唐詩三百首》,同樣具有史料和文學價值。那麼,洪邁的“文過其實”是不是評論失當呢?
作者:徐賢柱(「出外龍舒人」創作者群)
營運:束文傑
編輯:束文傑
制作:町甽融媒體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