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以宋仁宗為主角的電視劇《清平樂》即将收官,該劇改編自米蘭Lady的小說《孤城閉》,由王凱、江疏影主演。
自4月7日開播以來,《清平樂》受到了不少的關注和争議,該劇的畫面、打光、構圖、調色、服化道都非常精緻,基本上還原了宋朝的風雅氣韻。朝堂戲古文多,引發了網友對宋朝曆史的考據以及對王凱飾演的宋仁宗曆史真實樣貌的好奇。
宋仁宗趙祯是北宋第四位皇帝,在位42年,以“施仁政”著名,在位期間經濟和文人政治都發展迅速,晏殊、歐陽修、蘇轼、王安石、範仲淹、司馬光、柳永等都是仁宗時期的文化名臣,是以觀衆稱這部劇集結了龐大的“背誦默寫天團”。
但是宋仁宗在曆史筆記和古裝電視劇裡的存在感并不高,以往的宋仁宗都在《少年包青天》《七俠五義》《五鼠鬧東京》裡充當“工具人”皇帝。

曆史作家吳鈎,在其新近推出的傳記作品《宋仁宗:共治時代》中,詳細講述了宋仁宗的一生以及他面對的制度環境,從民間故事“狸貓換太子”的當事太子到締造“仁宗盛治”的一國之君,宋仁宗的一生雖然平淡,但在他禦宇期間,卻湧現了衆多傑出人才,“唐宋八大家”中有6位在仁宗朝登上曆史舞台,學術界中的“宋初三先生”與“北宋五子”也活躍于仁宗時代,中國古代四大發明,有三項均出現在仁宗時代。
中國新聞周刊對話曆史作家吳鈎,談宋仁宗時代的政治、經濟、軍事等議題,同時也讨論了熱播劇《清平樂》的優點與遺憾。
衆賢雲集
中國新聞周刊:你曾經寫過多部關于宋朝的曆史作品,這次為何想要為宋仁宗趙祯寫一部傳記?
吳鈎:以我對宋朝曆史的了解,我覺得宋仁宗是最值得我給他寫個人傳記的帝王,他是我最贊賞的那一類古代帝王。剛好,宋仁宗出生于1010年,今年2020年是他出生1010年,有紀念意義。
《清平樂》中王凱飾演宋仁宗趙祯。
中國新聞周刊:《宋仁宗:共治時代》書中的宋仁宗,跟《清平樂》中王凱飾演的宋仁宗,有何異同之處?
吳鈎:排除電視劇中虛構的情節,從人物性格來說,我覺得電視劇裡的仁宗,跟我心目中的想要表現的仁宗皇帝契合度還是比較高的。
在書中,我想表達仁宗皇帝身上兩種身份的沖突,他既是人子、人父、人夫,同時又是一國之君主,這兩種身份一定會發生沖突,我想寫的就是他的堅持與妥協,他的任性與克制以及他面對命運的無可奈何。
中國新聞周刊:宋仁宗的無可奈何或者自我克制,展現在哪些方面?
吳鈎:他在朝堂裁決政務方面,重要的事情會跟大臣一起讨論,集思廣益而不是他一個人下決斷;個人生活方面他也不自由。
舉兩個例子,其一,仁宗皇帝從小很喜歡音樂,也很有音樂天賦,會作曲,還寫過音樂理論方面的一些文章,他的愛妃張貴妃去世後,他寫了好多首歌紀念、哀悼她。但是他不敢像宋徽宗那樣表露出來自己沉迷音樂,大臣聽到他談論音樂也會闆着臉教訓他,說靡靡之音誤國,吓得他趕緊澄清,說自己并未時常留意聲色,隻是參加宴會的時候勉為其難地看看歌舞表演,不是真的愛好音樂。
仁宗皇帝非常欣賞柳永的文學才華和音樂才華,在參加宴會表演歌舞的時候,他一般就會讓這些歌姬來唱柳永寫的新詞,但是他隻能在私宴的時候聽柳永新詞,不敢公開表現出對柳永的欣賞。
其二,他的愛情也是不自由的。他在劉太後垂簾聽政時期要立皇後,他自己看中兩個女子,一個是商戶家的王氏女,長得非常漂亮,仁宗皇帝一見傾心,但是劉太後不同意,覺得王氏長得太妖豔,會魅惑君王,就把王氏嫁給了自己的一個侄子;後來仁宗皇帝又看上了張氏,但劉太後仍然不同意,給他選了一位姓郭的皇後,郭皇後性格潑辣,飛揚跋扈,劉太後過世以後仁宗皇帝親政,在大臣呂夷簡的鼓動之下才廢掉了郭皇後,另立新後。
中國新聞周刊:宋仁宗一朝出現了很多曆史文化名臣,在《清平樂》中也有出現,被網友稱為“背誦默寫天團”,您認為“背誦默寫天團”裡誰的戲劇性色彩最強烈?
吳鈎:歐陽修的經曆有些戲劇性,當谏官的時候檢舉别的官員有通奸罪行,然而他兩次被人誣告與他人亂倫、通奸,有點狗血。
我覺得兩個正面人物可以在電視劇中多講,一個是仁宗朝前期出現的範仲淹,一個是仁宗朝後期登場的王安石,這兩個人是整個宋代士大夫群體中最值得用一部書來講的兩個人物。
《清平樂》中,劉鈞飾演範仲淹。
中國新聞周刊:“背誦默寫天團”内部成員之間的關系如何?
吳鈎:曆代帝王對朋黨問題都比較警惕,宋仁宗同樣對朋黨也沒有多少好感。仁宗曾問過範仲淹對朋黨問題的看法,範仲淹回答說,我在鎮守西北的時候,發現有一些膽小怕死的人抱成一團,那些勇猛的人也抱成一團,人以群分是自然而然的,是以朝廷中有人結成朋黨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過皇帝不要讓他們結黨謀私,危害國家。也就是說範仲淹大體上也是為朋黨現象辯護的,他認為朋黨是自然而然出現的,沒有必要硬要去消滅朋黨,要注意朋黨不要危害國家就可以了。這是宋朝對朋黨态度的新變,開始有人正面了解朋黨現象。
事實上,“背誦默寫天團”内部還是會存在報團取暖、互相包庇的現象。比如《清平樂》中也講到了滕宗諒濫用公用錢案。滕宗諒談不上是貪官,但肯定是花錢大手大腳,他公款吃喝、款待朋友的事肯定是做過,是以台谏官彈劾他濫用公用錢一事肯定是成立的,滕宗諒接受調查的時候為了保護那些被他用公款招待過的朋友,就把賬目燒掉了,這是公然對抗律法的行為,是以台谏官提出嚴懲滕宗諒,但是範仲淹還是力保滕宗諒,我覺得範仲淹還是有保護自己人的考慮,因為滕宗諒是他的好朋友。
但是“背誦默寫天團”内部也不是鐵闆一塊,比如範仲淹和晏殊的關系,事實上并不是《清平樂》中演的那樣,事實上範仲淹很瞧不起晏殊。因為範仲淹曾在劉太後垂簾聽政的時候寫奏折要求劉太後還政于宋仁宗,晏殊看到範仲淹的奏折措辭激烈,就跟範仲淹說讓他不要把事情做得太過火,不要總是把矛頭指向劉太後。範仲淹很不以為然,認為晏殊膽小怕事,看不起他。
《清平樂》中晏殊被塑造為仁宗的人生導師,但事實上晏殊和仁宗皇帝的關系并沒有太好。仁宗生母李氏去世後,仁宗要晏殊寫祭文,怕得罪劉太後,晏殊寫的祭文中隻寫了李氏誕育一女,不敢寫仁宗也是李氏生的。仁宗皇帝對這件事一直耿耿于懷,是以跟晏殊的關系也沒有特别好。
邊境風雲
中國新聞周刊:《清平樂》中慶曆新政的開始和結束都講述得不明就裡,請你談談慶曆新政的始末。
吳鈎:《清平樂》對慶曆新政朝堂發生的事件來龍去脈都沒有交代清楚,慶曆新政的大背景是北宋和西夏的戰争以及北宋和遼國的談判。正是因為宋朝與西夏打仗,遼國同時趁火打劫對宋提出新的要求,使得宋朝面臨很多問題,改革勢在必行。
戰争導緻出現冗兵現象,冗兵導緻财政不堪重負,進而加重了百姓的負擔,是以民生也很困頓。面對這些危機,以呂夷簡、晏殊為首的這些執政官員又比較保守,不知道怎麼應對這些危機,有點碌碌無為,這時候改革的訴求就變得非常強烈。
當時越來越多的士大夫希望仁宗皇帝能夠振作起來,穩固革新,仁宗皇帝也想勵精圖治,擺脫暮氣沉沉的局面,于是啟用範仲淹、富弼、韓琦為新的執政官員。《清平樂》中對為何啟用這三人也沒有給觀衆交代清楚。
《清平樂》的朝堂戲。
範仲淹、富弼、韓琦是當時宋王朝處理對外危機中有勇有謀,表現最為出色的三個大臣。
抵抗西夏的大臣主要是範仲淹與韓琦,尤其是範仲淹,在西北的威望還是挺大的,包括狄青也是範仲淹一手提拔培養出來的。宋遼談判則是富弼臨危受命,兩次前往遼國境内談判。
劇組願意投入更大成本的話,把宋與西夏的戰争拍出來會更好看,涉及戰争場面甚至諜戰,西部風光也非常壯麗,但《清平樂》基本沒有外景。
種世衡使用離間計,讓西夏國主元昊對手握兵權的野利兄弟心生嫌隙的故事就特别精彩,有一種三國演義的味道。種世衡的離間計削弱了元昊的勢力,在一定程度上讓元昊沒有更集中力量與宋朝對抗,進而轉向跟宋求和。
中國新聞周刊:大衆對宋朝的固有印象是總是處在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中,那麼真實的宋朝邊境到底是什麼情況?這些情況對宋朝的政治、經濟有何影響?
吳鈎:這是分階段的,北宋與西夏之間戰亂與和平并存,西夏元昊的父親跟宋朝表示臣服之後,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和平的,仁宗朝寶元年間元昊稱帝,開始跟北宋有長達幾年的對抗,到了慶曆年間元昊求和,訂立盟約後,實作了短暫和平,到了神宗時期雙方又有長達幾年的戰争。
北宋和遼國自從訂立澶淵之盟以後,基本上保持了大約一百多年的和平。北宋末年北方邊境出現女真族建立的金國,南宋時又有蒙古。是以宋朝北方邊境上的對手可以說一個接一個,導緻宋朝在軍事上消耗巨大,養兵百萬,冗兵問題嚴重。
宋朝的兵制是募兵制,士兵進入部隊當兵是自願的,是領薪水的,士兵的薪水全部由财政來承擔。是以宋朝養兵成本非常大,财政收入的60%基本上都用于養兵,壓力非常大,不可能隻依靠農業稅來負擔龐大的财政開銷。是以宋王朝把收稅的重點從農業稅轉到工商稅,轉到政府的專賣體系。
是以宋朝的财政結構出現了曆朝曆代都沒有的局面,就是非農業稅占比在70 %以上。為了增收商業稅,宋朝就必須大力促進商業發展,這也促進了宋朝經濟的繁華。
中國新聞周刊:慶曆新政中,範仲淹提出修改募兵制,最後沒有執行,原因是什麼?
吳鈎:募兵制雖然給财政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是也有好處,不會強制拉壯丁,導緻民間骨肉相離的悲劇,就像是杜甫《石壕吏》中寫的那樣,進而有利于維持社會穩定,就算是在鬧災荒的時候,農民沒飯吃也會有出路,就是去投軍,當兵就有飯吃,是以一般不會去造反。
是以宋朝是中國曆史上唯一沒有發生大規模民變的正統王朝,它是被外來力量所滅,而不是内部出現了民變,這一點是跟其他王朝不一樣的。
坎坷愛情
中國新聞周刊:如果你來拍《清平樂》的話,女主角會是誰?
吳鈎:曆史上真正和宋仁宗有故事、有愛情的女人就是張貴妃,是以我覺得把張貴妃列為女一号是自然而然的。張貴妃也就是《清平樂》裡的張妼晗。曆史上張貴妃和宋仁宗的愛情故事,可以與唐朝唐明皇與楊貴妃的愛情相提并論,唐明皇與楊貴妃有《長恨歌》這樣的作品,但是宋仁宗和張貴妃的愛情故事沒有詩人寫詩來描寫那段纏綿悱恻的愛情。
張貴妃31歲去世,她死後仁宗皇帝才任性了一回,一定要按皇後的禮儀安葬張貴妃。雖然大臣和台谏官都一緻反對,但是仁宗皇帝不聽,一定要把他心愛的女人追封為皇後,算是彌補生前對她的虧欠。
帝後CP的罕見發糖時刻。
中國新聞周刊:《清平樂》裡的帝後CP非常虐心,事實上宋仁宗和曹皇後的感情是怎樣的?
吳鈎:《清平樂》裡曹皇後和宋仁宗的故事有點狗血,結婚15年都沒有同房違反人之常情。曆史上的曹皇後和仁宗皇帝的感情雖然沒有跟張貴妃一樣激情澎湃,但是他們相處得比較好,相敬如賓。曹皇後的性格比較生硬,很多時候闆着面孔,講規矩,不是很讨仁宗皇帝喜歡。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宋仁宗人生最華彩的篇章是什麼時候?
吳鈎:他最意氣風發的時候就是劉太後去世,他剛親政的那一年。劉太後去世,他非常勤奮,想勵精圖治,但是隻維持了一年,因為仁宗皇帝有着很明顯的性格弱點,劉太後去世後沒人限制他,他就報複性地迷戀美色,大病一場,之後就有點意志消沉了。
若幹年後的慶曆新政,仁宗皇帝重用範仲淹等人開始改革,也是他人生的一個小高潮,到了他的晚年,也就是嘉祐年間,基本都靠士大夫集團,都是賢能之臣在治理國家,這時候他在朝堂上最輕松,就把重心放在後宮,想生一個兒子,但最終也沒有如願,後妃生的孩子都是女兒。
中國新聞周刊:你認為《清平樂》能打多少分?
吳鈎:7.5分到8分左右,大體還是不錯的。《清平樂》在服裝、道具方面很講究,很精良的,但是編劇方面我是不太滿意的,不太像一個完整的故事,也缺乏戲劇的張力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很多地方也不能自圓其說,是以綜合給7.5到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