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代史上曾有這麼一位人,他拒絕了張國焘的請求,堅持了自己的原則,這讓毛澤東高度稱贊。
這個人,就是後來的湖北副司令員張海。
<h1 class="pgc-h-arrow-right">“擴紅英雄”張海</h1>
張海出生于上世紀初的四川南部,他的父親早逝,母親帶着兩個孩子堅強度日。
張海出生時,中國正處在内憂外患之中,新事物與舊事物并存,一方面,袁世凱政府受到了令人倍感屈辱的“二十一條”,另一方面,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新青年》。
但是這些似乎都和生存在底層的老百姓沒什麼關系,廣大的普通群衆都生活在窮困之中,這是中國黑暗的時候,也是中國最貧窮落後的時候。
可想而知,張海出生在窮困的家庭裡,為了維持家庭生活,不得不從小給别人做幫工,在小小年紀裡受了很多的苦。
1933年,是張海命運的轉折點,張海在路上偶遇了“擴紅”隊伍。

“擴紅”,就是紅軍想要擴大自己的影響力,招收許多新兵,來補充兵力,防止兵力空缺。
張海被路上這些從來沒有遇見過的人吸引住了,他聽到了這些人在宣傳着一些革命道理,雖然有些話他還是有些聽不懂,但他思考了很久,最後決定參軍。
于是,他暗中約了同齡的表弟富林偷偷一起去參軍,就這樣,張海加入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第九軍,而他的表弟被分到另外一個部隊,從此張海再也沒有聽到他的消息。
18歲的張海血氣方剛,俗話說:“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張海非常幸運,他得到了“擴紅”上司的賞識,派去做擴紅工作。
上司能看上他不是莫名其妙的,是因為張海小時候給别人放牛,張海對知識還是有那麼一絲渴望,于是經常牽着牛去私塾的窗外聽着先生講課,雖然沒有人教,但是也背熟了多篇古文,認識了一些字,而當時的紅軍隊伍參差不齊,正需要像張海這樣的人。
張海勤加背誦,很快就将自己最笃信的紅軍宣傳記得滾瓜爛熟,很快他就走在田野上,号召年輕的農民為了翻身,擁有自己的土地而去參軍。
張海帶領農青去囤貨居奇的大土豪家開倉放糧,散錢财,在周圍饑困難耐的人們中傳播着“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消息,一呼百應,成群的年輕人們紛紛擠上前報名參軍,僅僅是在張海手上報名的就已經有兩個團。
很多人都知道了張海的貢獻,是以張海得到了“擴紅英雄”這個稱号。
詞彙量并不多的張海并不知道這是什麼意思,還好奇地去詢問别人。
幹部們解釋給他聽後,他才明白了這是什麼意思,過了好些時候,才懂得英雄和軍人榮譽的感受。
在張海生活的那個年代裡,紅軍宣傳的理想都是為了窮人翻身解放和利益而戰,進而為世界無産階級的解放和利益而戰。
張海就懷着這樣強大的信念,他在作戰時無比英勇,成為紅四方面軍的精銳先鋒部隊81團的一員。
1936年四月,張海如願加入了中國共産黨。
<h1 class="pgc-h-arrow-right">撿回來的生命</h1>
張海雖然已經決定将自己的整個生命奉獻給共産黨,是以他奮勇善戰,經常在戰場上沖鋒陷陣,勇往直前,但是在一次反圍剿中,他還是遭遇了意外。
張海在一次反圍剿戰鬥中,敵人的槍炮火力異常猛烈,張海内心沒有任何懼怕,他經常說:“子彈打不到最兇猛的人”,依舊像往常任何一個戰争那樣,沖在了最前頭。
這時候,意外發生了,敵人的炸彈炸倒了張海,他在這時已經完全失去了意識。
面對隊友們一聲比一聲更急切地呼喊,他什麼都不知道。
當時,隊伍要馬上轉移,指揮員已經下了指令,要馬上出發,張海這時候還處于昏迷之中,指導員看到倒在血泊中的張海,似乎已經沒有了生還的可能。
指導員為了對其他戰士的性命負責,于是他立即指令要求放棄張海,時間緊迫,必須馬上出發!
但是,張海身邊的戰友們堅持不肯放棄,他們和張海朝夕相處,已經有了很深的感情,幾個戰友堅持要将張海送去野戰醫院搶救,哪怕隻有一口氣,也要救張海。
張海雖然還躺在地上,但是卻可以迷迷糊糊地聽到一些對話,他被戰友們擡着奔跑,硬是給送到了醫院。
等到張海完全清醒起來,已經是許多天以後。
醫護人員告訴他,就在送他來的那天,他的幾個戰友立刻轉身歸隊,但是當他們離開醫院後不久,一顆炮彈落下來,将這幾位戰友全部炸死,意外總是突然地來臨。
他們全部都犧牲了,為了搶救張海,同樣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消逝。
張海悲痛不已,他知道這些戰友是因為他才死的,他知道自己的第二次生命是他的戰友所給予的。
張海内心的革命豪情更加堅定,他要完成戰友們所沒有做完的事情,那就是跟着類共産黨一起,為了團結和帶領人民群衆奮鬥,是以即使在很久之後,無論遇到什麼事情,他都沒有放棄自己的信念。
<h1 class="pgc-h-arrow-right">在困境中依舊保持樂觀</h1>
張海雖然背負着許多,但是他依舊保持積極樂觀的人生态度。
1935年,紅軍過草地,張海擔任了宣傳隊長,帶領一支隊伍,工作内容就包括了宣傳和鼓勵的工作,還有督促一些掉隊的人員繼續趕路回到部隊,以及部隊最基本的行軍保障等等。
因為朱德總司令員很平易近人,張海很喜歡他,于是在行軍途中,經常到他身邊去湊熱鬧,聽他唱民謠。
回去後,再教給隊伍中的人唱着打發時間,調動大家的情緒,使氣氛不那麼沉悶。
張海其實并不比其他人精神,但是為了更多人能夠活下去,他總是想方設法地調動别人情緒,有了精神,活下來的人就能夠多點。
這次長征中,隻有短短的五六天,但是紅軍過草地非常艱難,紅軍不僅沒飯吃,行動還十分困難,在大草原的水草底下,留下了成千上萬的紅軍屍體,許多的紅軍都是活活被餓死的,足以見到長征環境的險惡。
盡管如此,“張海”們依舊保持着樂觀積極的精神,懷着崇高的信念和理想,不畏艱難,勇往直前。
<h1 class="pgc-h-arrow-right">帶不走的警衛員</h1>
1937年,張海來到了張國焘身邊,成為了張國焘的貼身警衛員。
但是在1938年,張國焘寫了一封信給張海,想要将張海一起帶走。
張海知道了這件事情後,不用思考就做出了決定,馬上跑去和周恩來說:“我是個共産黨員,難道他不革命我也不革命了嗎”?
就這樣,張海後面又回到了“八半”,繼續為黨内工作。
毛澤東知道這件事情後,高度贊揚了張海,高度評價了張海,認為他立場堅定,張海受到了黨中央的肯定和贊揚。
在這之後,張海就得到了黨中央的信任,張海也不辜負黨的信任,積極地為黨作貢獻。
之後,在抗日戰争時期張海參加了延安保衛戰和阻止日寇過黃河的戰鬥,為共産黨鞏固抗日根據地做出了貢獻。
在解放戰争時期,張海奉命擔任了東北松江軍區司令部作戰參謀,參加了東北哈北剿匪,出色地完成了任務。1946年被派到東北參加“四戰四平”戰鬥,由于表現優異,受到了吉黑軍區的通報表揚。
新中國成立後,張海為黨持續工作,他雖然已經不像剛投靠共産黨時那樣年輕,但是卻懷着高昂的革命熱情,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之中。
張海被安排在中南軍政大學、武漢軍區和湖北省軍區工作,在新中國成立後,張海就沒有再去戰場,他被安排到了管理、顧問等職位,繼續在職位上發光發熱。
他積極地參加工作,也得到了黨中央很大的認可,從大隊長一路升到了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多次立功受獎,榮獲三級八一勳章、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等。
2006年九月九日,張海在武漢離世,享年91歲。
<h1 class="pgc-h-arrow-right">總結</h1>
張海這一生,在早年不幸的,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對知識的渴望,抓緊一切學習,并且積極的參加新事物。
對于張海來說,共産黨就是他的第二個家,他得到了上司的賞識,在生命垂危之時,是戰友給他了再一次生命,他也将這些回饋給了一起過草地的戰友,他憑着内心的原則拒絕了和張國焘,得到了黨内很大的信任。
雖然是這樣,他在後來的工作中依舊保持自己的内心,勤勤懇懇地完成工作。
張海的經曆在很多人眼裡看起來不可思議,從一個警衛員到了副司令員,但是我們探究他的故事之後才明白這就是他應得的。沒有誰能夠平白無故擁有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