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目:始武終文辛棄疾
辛棄疾一生,文武大才,千古一人。展望中華大地,回顧華夏曆史,以武起事,而終以文為業,或僅一人。
六十八載,稱之偉大人物,不足為過。其人生,曲折非凡,波瀾壯闊;其學時,深厚浩瀚,廣闊淵博;其詞作,豪放壯麗,精雕細琢。養兵用卒之法,作戰指揮之略,他亦精通。倘若宋朝,待他不薄,或少豪放之詞人,而多抗金之将領。
辛棄疾自幼習武,又受祖父之教,雖處金地,終為宋民,勤習練武藝,有收複失地之壯志。南宋不圖霸業,苟安一隅,更為暫時安甯,無奈對金俯首貼耳,年年貢财不斷。少年辛棄疾,不屈反抗,一面丹心。後與耿京義軍合并,任書記長,掌管印信。部下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隻率數騎入敵營,生擒叛将,又奔突千裡,将其押至臨安正法,并率萬人南下歸宋。

但世上之事,并非心想事成,待其南歸,僅剩羊毫軟筆,手無刀劍。此生無望入沙場,再無法戰袍血濺,僅可筆走龍蛇,放浪山水之間,淚灑宣紙,隻剩空歎。
讀辛詞,唯有氣勢二字,整體感情基調,除了愛國情結貫穿其中外,給人更多的感覺便是氣魄、壯志和豪氣。詩詞文章,本是副業,怎奈藝術成就極高,報國之事,卻世人忘卻。
“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是他的金戈之聲,“把吳鈎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是他的悲憤之歎,登危樓,臨江水,望長江,拍欄杆,隻得熱淚盈眶。拍欄杆,以筆為劍,登樓呼喊,欲向宋發聲。以心撫世,又是心力皆具無資格。金瓯斷,月未圓,山河缺,心不安。雖緊握寶劍,卻無力而為,終是含恨出生,含恨離世。
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之遊俠,與此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之辛而言,自是米粒之珠,焉敢發光。吾不才設想,辛臨死之際,定念其《破陣子》: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裡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辛棄疾一生,波瀾壯闊,讀其詞,吾之幸,知其史,吾之幸。
筆者不才有詩曰:抗金将領無二心,豪放詞者失三軍。六十八載多少事,白發生來隻剩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