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辛棄疾像
在我國曆史上,青年英俊不乏其人。熱血青年辛棄疾,就是一位文武全才的能人:在文學上,他是南宋豪放派代表,與蘇轼合稱“蘇辛”;在軍事上,他抗金歸宋,23歲時曾率50人勇闖敵營生擒叛将張安國,英雄壯舉轟動朝野。
辛棄疾從小習文練武,勤奮讀書,尤其酷愛兵書,研習古人兵法。史書上說他“天生紅頰青眼,目光有棱,健壯如牛”。
辛棄疾的祖父辛贊,是一名文官,念念不忘恢複中原,經常帶幼年的辛棄疾登高望遠,給他講解兵家謀略。他對祖父講的兵法非常感興趣,祖父對他也非常滿意。長大後,祖父安排他參加了兩次科考,都沒考上,而他絲毫不氣餒,滿懷信心地等待着報效國家的機會。
1161年,金國完顔亮南侵攻宋,宋金戰争再次爆發,各地紛紛揭竿而起,辛棄疾也拉起一支抗金隊伍。當時,耿京上司的起義隊伍聲勢浩大,攻克多地,辛棄疾就率領隊伍投奔了耿京。耿京文化有限,非常喜歡辛棄疾,讓他擔任掌書記。從此,辛棄疾開始了上馬擒賊、下馬草檄的峥嵘歲月。
當時,和辛棄疾一起投奔而來的和尚義端,是個貪戀榮華富貴的人,聽說金兵重金犒賞投奔過去的漢人,就偷了辛棄疾掌管的大印,想去領賞。對此,辛棄疾非常惱火,竟一人策馬狂奔,埋伏在半路将義端截殺,奪回大印。
辛棄疾建議投奔南宋,耿京也有此意,就派辛棄疾率人去朝廷彙報。當時宋高宗接見了他們,對他們的投奔十分高興,還對起義軍衆人分封了官職。辛棄疾日夜兼程傳回,将好消息通知耿京,但回到大營後,卻發現耿京被叛将張安國殺害了,于是便有了辛棄疾率50人勇闖敵營生擒叛将的英雄壯舉。
南下的辛棄疾,被高宗任命為江陰簽判。後來主戰的宋孝宗繼位,為嶽飛平反,打壓秦桧,對金宣戰。辛棄疾雖然為文官,宋孝宗的态度,再次激起了他的抗金熱血,便寫了《美芹十論》和《九議》,論述敵我不利和有利的條件,戰術的長處和短處。因為形勢發生變化,他的建議未能實行。
直到晚年,辛棄疾想起意氣風發的歲月,依然豪氣萬千,寫下《鹧鸪天·有客慨然談功名》一詞: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觮,漢箭朝飛金仆姑。追往事,歎今吾,春風不染白髭須。卻将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這是他聽到有人慷慨激昂地談論功名,也想起了年少時縱情恣意的戰鬥場景,千軍萬馬,浩浩蕩蕩,直指金兵;現在年紀大了,胡子白了,抗金無望了,還是把我寫的抗金政策和東邊的鄰居換幾本種樹的書吧。
“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心存謀略何人勝,古今英雄唯是君。”這是羅貫中評價姜維的話,用在辛棄疾身上一樣适用。一代大詞人、南宋将領辛棄疾,空有一腔抱負,确無用武之地,臨終時還大呼:殺賊!殺賊!真是又凄涼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