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太祖陵埋藏了多少珍貴文物?國内首次驚現龍鳳紋石椁

作者:王德恒

睿陵地宮是一處在山體岩石中開鑿的,符合從肅慎時代就形成的埋葬習俗。睿陵地宮按照發掘機關的編号為M6,位于清代重修的大寶頂前約15米處,東西長13米,南北寬9.5米。坑内有瘗藏的漢白玉雕龍、雕鳳的石棺椁。地宮前面,在1986年以前是八柱礎的大殿基址,目前還地面有柱礎和壓欄石等。按《金史.太祖本紀》"貞元三年,十一月,改藏大房山……。"《金史.海陵本紀》記載:"貞元三年(1155)十一月,乙卯,命以大房山雲峰寺為山陵,建行宮其簏。五月……奉遷太祖、太宗梓宮。丙寅,如大房山,營山陵。"這個記載和現場相符。

金太祖陵埋藏了多少珍貴文物?國内首次驚現龍鳳紋石椁

地宮的形制是石圹豎穴墓,平面呈長方形,四壁為岩石鑿穴而成。口大底小。東壁略向内傾斜,其他三壁向外略有緩坡,坑口東西長13米、南北寬9-9.5米、深3.6--5.2米。坑底較平,坑口北部高,南部偏低,南北落差1.3米。墓室底部夯築素黃土,夯土厚達2.5米。夯土以上平鋪交錯巨型石塊,至墓口大約4層,共用石料200餘塊,每層石塊之間也用素黃土夯實。

地宮内瘗葬有4具石棺椁,兩具為青石素椁,南北向放置于地宮西側。另兩具為漢白玉雕龍、鳳紋石椁,東西向放置于底部正中偏北。

金太祖陵埋藏了多少珍貴文物?國内首次驚現龍鳳紋石椁

漢白玉雕鳳紋石椁,平面為長方形,長2.48米、寬1.2米、通高1.52米。椁蓋為逯頂式,内鑿凹槽,外壁陡直,頂部平面呈長方形。外壁雕刻纏枝忍冬紋,頂部四角刻卷雲紋,中間刻雙鳳紋,然後貼金箔,但大都斑駁脫落。長2.16、寬0.92米。梓身由整塊漢白玉雕鑿而成,長2.48、寬1.2、高1.06、壁厚0.07-0.08米。石椁外壁四框用纏枝忍冬紋圈邊,東西兩側擋闆正中刻團鳳紋及卷雲紋,南北兩壁中間刻雙鳳紋及卷雲紋。外壁四周用松香匝敷。椁内壁均有泥金勾繪紋飾,前後兩擋闆是團鳳紋,南北兩壁皆為雙鳳紋,部分紋飾尚能看見金線的痕迹。

石椁内放置木棺一具,儲存基本完好。棺平面呈長方形,棺蓋殘落在棺内,長2.1米,寬0.75一0.78米、高0.68米。木棺外壁髹紅漆,飾銀片镏金錾刻鳳紋及流雲紋。棺内出土頭骨及散亂的肢骨,除頭蓋骨在東端儲存較完整外,其他肢骨較為零亂。目前,頭骨已經送到吉林大學邊疆考古研究所進行DNA檢測。

其中一具棺椁内出土有花珠冠和玉飾件等。

漢白玉雕龍石椁,就是完顔阿骨打的厝身所,可惜隻殘留了底部,按照《發掘報告》,石椁長3.12、寬1.35米。椁蓋為逯頂式,殘留三分之二,椁蓋長1.55、寬1.1、厚0.6米。頂部剔刻團龍紋,四坡面刻纏枝忍冬紋。椁身為長方形,僅保留東壁,其他三個壁均被砸毀。東壁擋闆高1.22、寬1.52一1.54、厚0.22米。正面剔刻團龍、流雲紋。内壁有墨線朱紅地彩畫,但已模糊不清。椁内木棺已被毀無存,僅殘留痕迹,長2.1、寬1米。椁底的朱紅地金線勾繪雙龍戲珠紋已模糊不清。

這兩具雕龍、鳳石椁是國内首次發現,是皇室專用的墓葬用具。

發掘報告中所說的“金絲鳳冠”是金絲編制,頂部編海棠花飾,四周編成網絡形。直徑14厘米、高10厘米。這個東西就是當時中國南北皇宮都使用的花珠冠。

嚴格來說“金絲鳳冠”隻是皇後冠飾上的一個部分,具體的說,應是作為整個皇後冠飾中起支撐定型的骨架部分,或可稱為用金絲編織的帽盛子,有的文獻稱其為“金絲結網子”、“金絲結籠子”,用來縫制在絲織品内,以廓成冠狀。很明顯,這隻是皇後冠上的一個部件其它部分可能遭到盜劫而丢失了,“鳳鳥紋玉飾件”應該是這件皇後冠上的重要配飾,原本連綴于冠上,後來因為皇後因皇後冠中多數部件的朽亂而離散。“風鳥紋玉飾件”使用的是雕镂手法,從造型上看,與宋、金時期流行的一種“練鵲”紋飾十分相近。

《金史》中曾經記載,皇後所用的帽子就稱為“花株冠”。《金史·志二十四·輿服中》記:

“皇後冠服。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羅表、青絹榇金紅羅托裹,用九龍、四鳳,前面大龍銜穗球一朵,前後有花株各十有二,及、孔雀、雲鶴、王母仙人隊、浮動插辦等,後有納言,上有金蟬金兩博鬓。以上并用鋪翠滴粉縷金裝珍珠結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寶钿窠,後有金钿窠二,穿紅羅鋪金款幔帶一”。

這種花株冠的規制,來源于宋朝,《宋史·志一百四·輿服三》,“花钗冠,皆施兩博鬓,寶钿飾。翟衣青羅繡為翟,編次于衣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寶钿準花數,翟九等;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三品,花钗七株,翟七等;第四品,花钗六株,翟六等;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可見,花株冠,或寫作“花钗冠”,皇後、妃子、王妃、命婦都可服用,但冠的細部與佩飾則有詳細差別。如冠上花株之數,就有九、八、七、六、五等的規定,以示身份。

在花珠冠上面佩戴的玉飾件叫“納言”。

《宋史·輿服志四》載,“朝服:一日進賢冠……上縷紙為額花,金銀銅飾,後有納言。”看來,這種納言不光飾于後妃的冠頂,也綴于王公和朝官們的“峨冠”之上。

關于“納言”的造型和質地,大概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差別、有所演變,并且有多種嚴格的規定。《宋史·輿服志》記載宋仁宗時“造冠冕,減珍華”,以“納言原用玉制,今用青羅畫出龍鱗錦。”根據完顔阿骨打陵出土的這件白玉透雕練鵲紋納言實物,參照以往的一些出土發現,估計在質地上,可能包括玉、金、銀、犀骨、絹等數種;造型上,大概分為練鵲、天鵝、雲鶴、海東青等鳥類紋飾數種。關于練鵲可能是古人對白色喜鵲的一種稱謂。練,素白色的絹。鵲,鳥綱,鴉種,是在我國分布很廣的鳥類,以其作為納言的造型,可能是寓有平和、祥瑞之徵。

一九八八年五月,考古部門在黑龍江省阿城金上京會甯府故地的巨源鄉城子村發掘了金代齊國王完顔晏的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貴文物,特别是出土了許多儲存完好的金代服飾。其中就有一頂綴有“納言”的花株冠。這冠出土時戴在女墓主齊國王完顔晏的王妃頭上,通高十四厘米、冠緣内徑十七·五厘米,用金絲盛子,青羅為表,金紅羅托裹,花珠鋪綴。後有雙練鵲紋透雕白玉質“納言”。納言通體寬六.五四厘米,高五.七厘米,厚半厘米。出土時尚連綴冠頂正中。

一九八四年,黑龍江省哈爾濱香坊區發現了一座金代貴族墓地,也出土了納言佩飾。此納言為白玉透雕天鵝銜蓮形。出土時位于墓主頭骨。一九八八年四月,黑龍江省阿城市大嶺鄉的一位農村婦女,在位于一座金代貴族陵址旁(據現場觀察,該陵址因早年遷葬而夷平,很可能是早期金代帝王陵墓)的農田中勞作時,發現了一件白玉佩飾。這件佩飾透雕練鵲銜枝形,喙、尾、翅皆殘斷,但造型上,與這次在房山金陵出土的練鵲玉質納言有相似之處。

另外,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北京房山區長溝峪發現一組金代石棺,出土了玉器十一件,其中有透雕雙鶴玉飾一件,長六厘米,寬五厘米,精美異常。這件玉飾可能是墓主(初步推定為金衛紹王)随葬的嫔妃的器物,這件玉器仍可定名為“納言”,也是連綴于花株冠上的飾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