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金太祖陵埋藏了多少珍贵文物?国内首次惊现龙凤纹石椁

作者:王德恒

睿陵地宫是一处在山体岩石中开凿的,符合从肃慎时代就形成的埋葬习俗。睿陵地宫按照发掘单位的编号为M6,位于清代重修的大宝顶前约15米处,东西长13米,南北宽9.5米。坑内有瘗藏的汉白玉雕龙、雕凤的石棺椁。地宫前面,在1986年以前是八柱础的大殿基址,目前还地面有柱础和压栏石等。按《金史.太祖本纪》"贞元三年,十一月,改藏大房山……。"《金史.海陵本纪》记载:"贞元三年(1155)十一月,乙卯,命以大房山云峰寺为山陵,建行宫其簏。五月……奉迁太祖、太宗梓宫。丙寅,如大房山,营山陵。"这个记载和现场相符。

金太祖陵埋藏了多少珍贵文物?国内首次惊现龙凤纹石椁

地宫的形制是石圹竖穴墓,平面呈长方形,四壁为岩石凿穴而成。口大底小。东壁略向内倾斜,其他三壁向外略有缓坡,坑口东西长13米、南北宽9-9.5米、深3.6--5.2米。坑底较平,坑口北部高,南部偏低,南北落差1.3米。墓室底部夯筑素黄土,夯土厚达2.5米。夯土以上平铺交错巨型石块,至墓口大约4层,共用石料200余块,每层石块之间也用素黄土夯实。

地宫内瘗葬有4具石棺椁,两具为青石素椁,南北向放置于地宫西侧。另两具为汉白玉雕龙、凤纹石椁,东西向放置于底部正中偏北。

金太祖陵埋藏了多少珍贵文物?国内首次惊现龙凤纹石椁

汉白玉雕凤纹石椁,平面为长方形,长2.48米、宽1.2米、通高1.52米。椁盖为逯顶式,内凿凹槽,外壁陡直,顶部平面呈长方形。外壁雕刻缠枝忍冬纹,顶部四角刻卷云纹,中间刻双凤纹,然后贴金箔,但大都斑驳脱落。长2.16、宽0.92米。梓身由整块汉白玉雕凿而成,长2.48、宽1.2、高1.06、壁厚0.07-0.08米。石椁外壁四框用缠枝忍冬纹圈边,东西两侧挡板正中刻团凤纹及卷云纹,南北两壁中间刻双凤纹及卷云纹。外壁四周用松香匝敷。椁内壁均有泥金勾绘纹饰,前后两挡板是团凤纹,南北两壁皆为双凤纹,部分纹饰尚能看见金线的痕迹。

石椁内放置木棺一具,保存基本完好。棺平面呈长方形,棺盖残落在棺内,长2.1米,宽0.75一0.78米、高0.68米。木棺外壁髹红漆,饰银片镏金錾刻凤纹及流云纹。棺内出土头骨及散乱的肢骨,除头盖骨在东端保存较完整外,其他肢骨较为零乱。目前,头骨已经送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所进行DNA检测。

其中一具棺椁内出土有花珠冠和玉饰件等。

汉白玉雕龙石椁,就是完颜阿骨打的厝身所,可惜只残留了底部,按照《发掘报告》,石椁长3.12、宽1.35米。椁盖为逯顶式,残留三分之二,椁盖长1.55、宽1.1、厚0.6米。顶部剔刻团龙纹,四坡面刻缠枝忍冬纹。椁身为长方形,仅保留东壁,其他三个壁均被砸毁。东壁挡板高1.22、宽1.52一1.54、厚0.22米。正面剔刻团龙、流云纹。内壁有墨线朱红地彩画,但已模糊不清。椁内木棺已被毁无存,仅残留痕迹,长2.1、宽1米。椁底的朱红地金线勾绘双龙戏珠纹已模糊不清。

这两具雕龙、凤石椁是国内首次发现,是皇室专用的墓葬用具。

发掘报告中所说的“金丝凤冠”是金丝编制,顶部编海棠花饰,四周编成网络形。直径14厘米、高10厘米。这个东西就是当时中国南北皇宫都使用的花珠冠。

严格来说“金丝凤冠”只是皇后冠饰上的一个部分,具体的说,应是作为整个皇后冠饰中起支撑定型的骨架部分,或可称为用金丝编织的帽盛子,有的文献称其为“金丝结网子”、“金丝结笼子”,用来缝制在丝织品内,以廓成冠状。很明显,这只是皇后冠上的一个部件其它部分可能遭到盗劫而丢失了,“凤鸟纹玉饰件”应该是这件皇后冠上的重要配饰,原本连缀于冠上,后来因为皇后因皇后冠中多数部件的朽乱而离散。“风鸟纹玉饰件”使用的是雕镂手法,从造型上看,与宋、金时期流行的一种“练鹊”纹饰十分相近。

《金史》中曾经记载,皇后所用的帽子就称为“花株冠”。《金史·志二十四·舆服中》记:

“皇后冠服。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罗表、青绢榇金红罗托裹,用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衔穗球一朵,前後有花株各十有二,及、孔雀、云鹤、王母仙人队、浮动插办等,後有纳言,上有金蝉金两博鬓。以上并用铺翠滴粉缕金装珍珠结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宝钿窠,後有金钿窠二,穿红罗铺金款幔带一”。

这种花株冠的规制,来源于宋朝,《宋史·志一百四·舆服三》,“花钗冠,皆施两博鬓,宝钿饰。翟衣青罗绣为翟,编次于衣及裳。第一品,花钗九株,宝钿准花数,翟九等;第二品,花钗八株,翟八等,第三品,花钗七株,翟七等;第四品,花钗六株,翟六等;第五品,花钗五株,翟五等。”可见,花株冠,或写作“花钗冠”,皇后、妃子、王妃、命妇都可服用,但冠的细部与佩饰则有详细区别。如冠上花株之数,就有九、八、七、六、五等的规定,以示身份。

在花珠冠上面佩戴的玉饰件叫“纳言”。

《宋史·舆服志四》载,“朝服:一日进贤冠……上缕纸为额花,金银铜饰,後有纳言。”看来,这种纳言不光饰于后妃的冠顶,也缀于王公和朝官们的“峨冠”之上。

关于“纳言”的造型和质地,大概因朝代不同而有所区别、有所演变,并且有多种严格的规定。《宋史·舆服志》记载宋仁宗时“造冠冕,减珍华”,以“纳言原用玉制,今用青罗画出龙鳞锦。”根据完颜阿骨打陵出土的这件白玉透雕练鹊纹纳言实物,参照以往的一些出土发现,估计在质地上,可能包括玉、金、银、犀骨、绢等数种;造型上,大概分为练鹊、天鹅、云鹤、海东青等鸟类纹饰数种。关于练鹊可能是古人对白色喜鹊的一种称谓。练,素白色的绢。鹊,鸟纲,鸦种,是在我国分布很广的鸟类,以其作为纳言的造型,可能是寓有平和、祥瑞之徵。

一九八八年五月,考古部门在黑龙江省阿城金上京会宁府故地的巨源乡城子村发掘了金代齐国王完颜晏的墓葬,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特别是出土了许多保存完好的金代服饰。其中就有一顶缀有“纳言”的花株冠。这冠出土时戴在女墓主齐国王完颜晏的王妃头上,通高十四厘米、冠缘内径十七·五厘米,用金丝盛子,青罗为表,金红罗托裹,花珠铺缀。后有双练鹊纹透雕白玉质“纳言”。纳言通体宽六.五四厘米,高五.七厘米,厚半厘米。出土时尚连缀冠顶正中。

一九八四年,黑龙江省哈尔滨香坊区发现了一座金代贵族墓地,也出土了纳言佩饰。此纳言为白玉透雕天鹅衔莲形。出土时位于墓主头骨。一九八八年四月,黑龙江省阿城市大岭乡的一位农村妇女,在位于一座金代贵族陵址旁(据现场观察,该陵址因早年迁葬而夷平,很可能是早期金代帝王陵墓)的农田中劳作时,发现了一件白玉佩饰。这件佩饰透雕练鹊衔枝形,喙、尾、翅皆残断,但造型上,与这次在房山金陵出土的练鹊玉质纳言有相似之处。

另外,一九七四年十二月,北京房山区长沟峪发现一组金代石棺,出土了玉器十一件,其中有透雕双鹤玉饰一件,长六厘米,宽五厘米,精美异常。这件玉饰可能是墓主(初步推定为金卫绍王)随葬的嫔妃的器物,这件玉器仍可定名为“纳言”,也是连缀于花株冠上的饰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