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6年後美琪大戲院又迎“梅蘭芳”,音樂劇《梅》展開一場跨時光的對話

作者:文彙網
76年後美琪大戲院又迎“梅蘭芳”,音樂劇《梅》展開一場跨時光的對話

平劇表演藝術大師梅蘭芳一生唱戲,一生愛戲,一生傳奇。他蓄須明志,甯可離開舞台,也絕不為日本侵略者演出。然而抗戰勝利後,重新登台複出的梅蘭芳又經曆了怎樣的心靈抉擇?日前,一部音樂劇帶領着觀衆走進了他鮮為人知的人生後半程。

國家藝術基金扶持項目、紀念梅蘭芳先生上海複出76周年,原創音樂劇《梅》日前在上海美琪大戲院首演。1945年10月,抗戰勝利後上海最重大的文化盛事——梅蘭芳再度登台,就發生在美琪大戲院。76年後的“故地”,用年輕态的音樂劇來重述梅大師與上海的往事,與曆史産生了跨越時光的對話,具有獨特的紀念意味。

76年後美琪大戲院又迎“梅蘭芳”,音樂劇《梅》展開一場跨時光的對話

此劇由青年作曲家張笛笛擔任編曲、導演,國家平劇院池浚編劇,邀請梅葆玖侄孫梅玮擔任藝術顧問。話劇、影視、戲曲等領域已經留下了諸多梅蘭芳先生的形象,用音樂劇來演繹他的“傳記”,可以說是一次出人意料的跨領域碰撞。

76年後美琪大戲院又迎“梅蘭芳”,音樂劇《梅》展開一場跨時光的對話

音樂劇《梅》打開了諸多鮮為人知的大師故事。寫了在上海慶祝抗日戰争勝利,仙霓社昆伶協助梅蘭芳上演兩期昆腔戲《刺虎》《遊園驚夢》《思凡》《奇雙會》的經過;寫了梅蘭芳與麒麟童的交往;寫了梅蘭芳與學生李世芳合作《金山寺》,後李世芳遇空難離世,梅蘭芳陷入與愛徒陰陽兩隔的巨大痛苦;寫了他與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貴人與摯友齊如山的分道揚镳……複出、前途、傳承、離亂、去留,在與戲曲、命運、家國情感的碰撞中,梅先生看似雲淡風輕,但絕不随波逐流,他是一個有原則、大寫的人,音樂劇《梅》通過大段的“詠歎”與宣叙,展現了他堅定的立世原則與秀雅的情感世界。

76年後美琪大戲院又迎“梅蘭芳”,音樂劇《梅》展開一場跨時光的對話

平劇藝術與音樂劇形式上的融合,是音樂劇《梅》的一大看點。“梅蘭芳先生是舉世聞名的中國藝術家,是世界藝壇的瑰寶,希望中外觀衆都能通過這部作品,走進梅先生的廣博浩渺的藝術世界和心靈境界,”作曲、導演張笛笛在《梅》的創作過程中,試圖消弭中西音樂元素的界限,以當代音樂劇的方式抒情,同時用“戲中戲”的方式展現梅先生複出時的戲曲演出,以及他在平劇藝術上的創新和傳承。劇中,“梅蘭芳”的唱段也突出了他作為一名男旦演員所擁有的高低婉轉、清亮柔美的嗓音特質,在旋律線條上融入了很多平劇名段裡的音型特征,展現其博大精深的平劇藝術造詣。

76年後美琪大戲院又迎“梅蘭芳”,音樂劇《梅》展開一場跨時光的對話

編劇池浚年少時便與梅派藝術結緣,在梅蘭芳之子、梅葆玖先生身邊跟随了整整17年。他先後擔任了多媒體平劇《梅蘭霓裳》、正乙祠古戲樓平劇《梅蘭芳華》的劇本改編。“從一位藝術家自身的視角,抒寫個人命運與時代洪流的關系,這也是梅葆玖先生的心願。”池浚說。梅蘭芳在黨的上司下,在新中國成為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代宗師,與他在1948、1949年這幾年間的人生抉擇有極大關系。

解放戰争爆發,上海再度陷入無序的恐慌之中,戲院停業、戲班解散,戲劇表演者被國民黨軍隊肆意欺淩。同時,社會上魚龍混雜的各派為拉攏梅先生,紛紛遞來橄榄枝。站在時代更疊的交叉路口,梅蘭芳必須要面對人生何去何從。1949年上海解放,梅蘭芳應邀為解放軍義演,他為這樣一支有信仰、有紀律的軍隊深深折服。随後,一封來自北平的神秘邀請信再次深深打動了他。“座兒在哪兒,我就在哪兒”,最終,梅蘭芳作出了人生最為重大的一次抉擇,他的藝術生命在人民那兒,這也成為了音樂劇《梅》全劇的題眼。

76年後美琪大戲院又迎“梅蘭芳”,音樂劇《梅》展開一場跨時光的對話

“演員離不開觀衆,就像魚兒離不開水。觀衆代表最廣大的人民群衆,民意就是大勢所趨。人民的選擇就是梅蘭芳的選擇,這就是藝術大師所堅守的人民觀、大局觀、信念觀。”池浚說。

“古戲台”成為整個舞台視覺系統的支撐,舞美及服裝設計邊文彤介紹說,戲曲與戲台是中國傳統文化長河中的重要遺産,梅蘭芳一生的所思所想也都凝聚在戲台上。斑駁老舊的質感處理,突出了大時代的戰亂紛飛和大師心中的苦痛和憂思。人物服裝則以印染的水墨感為主基調,象征着人如時代潮水,在黑暗中尋找光明的方向。

梅蘭芳大師的藝術成就照耀後輩,他的風骨同樣讓人崇敬,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音樂劇形式展現藝術大師的民族氣節與風骨大義,無疑是一次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制作團隊希望以《梅》為起點,打造音樂劇“《梅》《蘭》《芳》”三部曲,傳播中國文化,講好生動的中國故事。

76年後美琪大戲院又迎“梅蘭芳”,音樂劇《梅》展開一場跨時光的對話

劇照來源:北青文化

(攝影:董天晔)

作者:童薇菁

編輯:汪荔誠

策劃:柳青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