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作者:大鵬書畫學堂

雨後修篁分外青,蕭蕭如在過溪亭。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金農詩

提起“揚州八怪”,很多書畫愛好者都不會陌生,一副“難得糊塗”,使其中的鄭闆橋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然而較真起來,“八怪”中最有才情的卻并非鄭闆橋,而是八怪之首,曆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自封“三朝老民”的文化名家,金農。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羅聘 《金農像》

金農活了77歲,為了養家糊口,他在55歲知天命之年時才拿起毛筆,靠寫字賣畫為生。誰也沒有想到,他這一畫卻成為了名載藝術史的書畫大師。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金農出生在風景秀麗的浙江,因排行廿六,自稱“二十六郎”。

起初,金家還挺富裕,金農從小便有機會讀書求學,家鄉淳樸的民風與濃厚的文化氣息,賦予了這個農家少年過人的天賦和才情。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喜歡讀書,更喜歡遊曆,青年起便攜友漫遊蘇浙,37歲起開始遠遊,這一玩便是十五年。

這段時間,他走遍了齊、魯、燕、趙、秦、晉、楚、粵之邦,飽覽了名嶽大河,足迹遍及大半個中國。

如此長時間的旅遊,自然需要大把的銀子。除了去僧院化緣、找朋友借錢以外,金農還創造性地組織了一個“流動地攤”。

有負責雕鑿紋刻硯石的,有負責接抄撰寫的,有負責彈奏樂器的,還有專門給别人畫墨竹的……每到一個新地方,他們便各司所長,以此籌措旅資。金農自在地做起了小老闆,相當于現在的包工頭。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這段遊曆使得金農可以遍訪名流,結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良友。他的朋友上至名門公卿、富豪巨賈,下至賣漿引車的貧民百姓,三教九流無所不有。

這樣一看,金農似乎是個很容易接近的人。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其實,金農的脾氣可是怪得很,否則怎能位列八怪之列?而且還做了老大呢!

他在揚州是出了名的怪,養雞、 養鶴、 養蟋蟀、 養烏龜,養了一條洋狗,起了名叫阿鵲,高興起來對着雞聊天,拉着狗一起唱歌。

隻要是他瞧不起的人,不但話不投機,而且還報之以白眼。而對情投意合的好友,則從不以窮富貴賤取人。

金農有一個知己,便是大名鼎鼎的鄭闆橋。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兩人初次見面,就心心相惜。除了有共同的人生觀、藝術觀外,他們的個性脾氣都特别相投,二人終日一起下酒館,一起吃花酒,形影不離。弄得鄭闆橋直說:“杭州隻有金農好”、“相親相洽若鷗鹭之在汀渚”這類肉麻的話。

個性歸個性,但論起江湖經驗,金農比鄭闆橋要圓滑老到得多。比如對于别人送的禮物,金農都會照單全收,而喜歡互不相欠的鄭闆橋可做不到這一點。

金農不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雖然不拘小節,任性得很,但不得不說是個人精兒。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和傳統文人一樣,金農也受到入仕光宗耀祖觀念影響,生性灑脫的他,内心深處,還是有那麼點期遇明君、報效國家的小期待。

金農50歲時,有人推薦他應試博學鴻詞科,就是可以不通過科舉,直接進京應試的特殊通道,這對于金農來說是個絕佳的機會。

于是,金農滿懷期待,千裡迢迢趕赴京師。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但天意弄人,這場薦舉應試因雍正帝的去世而終止,而在一視同仁的新皇帝乾隆眼中,科舉出身的科班文人才是正統的。一場空歡喜後的金農,隻得郁郁南歸。

恰逢為人正直的好友鄭闆橋在官場上失意連連,讓知命之年的金農看清了官場險惡,自此絕了仕意。

可以說,50歲是金農一生的分水嶺,50歲之前,這位向來無拘無束,極富野逸文人氣質的男人,從來沒有想過要靠出賣自己的才華來謀生,但50歲後,現實的窮愁困頓,使得沒有正當職業的金農開始為生計苦惱,不得不拿起毛筆,開啟了他人生後半程的賣畫生涯。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60歲後,金農再沒有回過家鄉,而是選擇了長居揚州。

商業發達、五方雜處的大都市,有才、畫工好的才子有很多,為了在殘酷的競争中赢得生存下去的機會,金農不得不在創新中找尋自己存在的價值。

就在這種生計所迫的環境中,金農創造出了一種醇厚雅逸、獨屬于他自己的書畫風格,進而開拓了傳統書畫的新境界。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雖然金農才氣淩雲,名列揚州八怪之首,卻不善經營,家道是以衰落。他平時不修邊幅,花費無方,字畫賣了得來的錢,随手就散去,故時常陷入乞食僧舍,或閉門自饑的窘境,在食不果腹的時候也不得不依賴販古董、抄佛經,甚至刻硯來增加收入。

金農中年喪妻,無子,惟有一女,晚年的他生活頗為凄涼。乾隆二十八年(1763)秋九月,一代才子殁于揚州三生庵僧舍,時年77歲。

于金農來說,畫畫不僅是一種喜歡,也成了“乞米”的手段,而就是這種“和蔥和蒜賣街頭”的書畫生涯,也使他成為“揚州八怪”中的主将,為書畫史留下了一筆豐厚的遺産。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或許很多朋友會問,金農憑什麼能做“揚州八怪”之首呢?

簡單來說,金農的詩書畫樣樣都奇,筆筆皆怪,具有着極為強烈的個人風格。

金農的詩,格調高雅簡潔,深顯古文功底而又極具靈性,讀來似歌似謠,朗朗上口,明白易懂,猶如清月九霄,古寺鐘鳴,清新而意遠。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的字,将楷書的筆法、隸書的筆勢、篆書的筆意融進行草,自成一體,别具一格。其點畫似隸似楷,亦行亦草,長橫和豎鈎都呈隸書筆形,而撇捺的筆姿又常常近于魏碑,分外蒼勁、靈秀。

金農所創的漆書更是猶如驚天霹靂,驚世駭俗,徹底突破了中國書法的傳統法度,在用筆用墨技法上達到了一種大自在、随心所欲的創作境地,表現出對‘柔靡之風’的強大沖擊,在當時書壇上産生了很大的震動和影響。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作為半路出家的曠代逸才,金農的畫有一種醇厚稚拙、格調高逸的畫風。所畫人物造型奇古誇張,筆法古拙簡練,形象鮮明突出;山水構圖别緻,随意揮寫點染,簡樸疏秀;其梅、竹用筆奇拙,凝練厚重,一種超逸之氣,躍然紙上。

詩怪字怪畫怪,再加之為人夠怪,真真是怪出了一個新高度,怪出了一個新境界,做為八怪之首,名副其實!

金農:世間都是無情物,隻有秋聲最好聽

《金農自畫像》

金農一生走遍大好河山,看慣了秋月春風,人情世故,但令人驚訝的是,我們從他的作品中,看不出絲毫的世俗之氣。特别是在他晚年潦倒的生活籠罩下,作品卻能散發出陽光般的朝氣與活力,這應該得益于金農獨有的氣質。

在他的氣質裡,永遠有一股浪漫詩人的情懷、不修邊幅的風度,這也使他開辟出了一塊超越人生的藝術天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