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橋梁界的驕傲——茅以升

作者:甜震LOVE

1933年,國民政府進行公開招标,計劃在錢塘江上修建大橋。茅以升的“公路鐵路雙層橋”設計技高一籌,擊敗了美國專家,赢得競标。

然而,外界對中國人自己在錢塘江上建大橋十分質疑。因為此前中國的幾座大橋都是外國人建造的,且還有錢塘江大潮和江底40多米沉沙的問題,想在錢塘江上修大橋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1935年7月,錢塘江大橋動工,然而一開始就不順利。一艘打樁船沉沒,船上的民工全部遇難;錢塘江大潮把四号沉廂吹跑四次,越吹越遠。外界和群眾的質疑越來越大。

當時,浙江省建設廳廳長曾養甫對茅以升說:“如果錢塘江大橋建不成、建不好,第一個跳錢塘江的人就是你茅以升,然後我曾養甫接着跳!”

橋梁界的驕傲——茅以升

面對巨大的壓力,茅以升沒有含糊。為祖國修建大橋,是他多年的夙願。他相信自己的實力,即便壓力再大,他誓不退卻!

茅以升,1896年出生于江蘇鎮江的書香之家。10歲時發生了一件事,讓他和橋結下了不解之緣。那年端午節舉行龍舟比賽,大家都站在文德橋上觀看,結果橋塌了,包括他的三個同學在内的很多人不幸遇難。而他因為肚子痛沒有去成,僥幸躲過一劫。從那時起他就立下志願:我以後一定要造結實的橋!

從此,茅以升隻要在生活中看到橋,就會上上下下看個夠;看到書本上有關橋梁的知識,也會摘抄下來。

橋梁界的驕傲——茅以升

1916年,茅以升畢業于原唐山工業專門學校橋梁專業,後又以第一名的成績到美國留學,1919年獲美國卡耐基理工學院博士學位。

茅以升帶着紮實的專業功底回國後,一直想為國家建造現代化大橋。是以,雖然修錢塘江大橋是個“燙手的山芋”,但他毅然接受了挑戰。

按他的設計,每個橋墩要用160根木樁做底。但在錢塘湖底岩石上有40多米的沉沙,給打樁造成了極大的困難。用傳統的辦法,民工打了一天一夜才打進去一根木樁,進度十分緩慢。茅以升冥思苦想解決之道。某一天,他看到女兒用水壺澆花,水在花土上沖開了一個小洞,突然茅塞頓開。

橋梁界的驕傲——茅以升

他用同樣的原理,在一個大容器中裝上很多水後,把容器升高,讓水直接沖到要打樁的岩石上。在巨大的水壓下,岩石上的沉沙就被沖開了,這樣直接在岩石上打樁,就容易多了。

這種方法叫“射水沉樁法”,直到今天,橋梁界還在普遍使用。用這種方法,民工一天一夜可以打進去30個木樁,大大提高了工程進度。經過嚴密的測算,他将沉廂中的鐵錨由三噸重改為十噸重,又解決了沉廂受浮力作用亂跑的問題。

錢塘江大潮舉世聞名,潮水的沖擊力巨大,在潮水中施工無疑難度很大。茅以升又是怎麼克服這一難題的呢?

他巧妙利用錢塘江水的浮力作用,“變難為助”,潮漲時用船将鋼梁運至兩個橋墩之間,潮落時鋼梁便自然落在兩墩之上,真是省工又省力。

茅以升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曆時925個日夜,耗資160萬美元,終于建成了總長1453米,基礎深達47.8米的雙層公路鐵路兩用錢塘江大橋。

大橋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車,這是中國人自己設計和施工的第一座現代鋼鐵大橋,在中國橋梁工程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橋梁界的驕傲——茅以升

茅以升還把大橋工地辦成了學校,他讓許多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來實習,進行現場教學,最大限度地發揮工地的現場展示作用,培養了大批橋梁工程人才。

同時,他還非常有先見之明,把整個建橋的過程找人拍攝下來,以作為今後修橋的借鑒。現在這2500米長的影像膠片,成了我國橋梁專業的重要參考文獻。

當時,日軍侵華,錢塘江大橋也命途多舛。在大橋建成通車後的第89天,為了不讓日本鬼子利用,茅以升奉命不得不親手炸掉了大橋。

這成了茅以升一生最難忘也最痛苦的時刻,他在日記中寫道:“就像親手掐死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難受!”面對着日本鬼子的鐵蹄,他奮筆疾書:“抗戰必勝,此橋必複!”“不複原橋不丈夫!”

此後,日本人着手修複錢塘江大橋,日本人一邊修,我軍一邊炸,大橋前後經曆了“四修四炸”。直到1953年,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錢塘江大橋得以最後完全修複通車。

1955年,茅以升又主持修建第一座跨越長江的大橋——武漢長江大橋。他終身緻力于橋梁建設事業,學橋、造橋、寫橋,為祖國的橋梁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被稱為“中國橋梁之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