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桥梁界的骄傲——茅以升

作者:甜震LOVE

1933年,国民政府进行公开招标,计划在钱塘江上修建大桥。茅以升的“公路铁路双层桥”设计技高一筹,击败了美国专家,赢得竞标。

然而,外界对中国人自己在钱塘江上建大桥十分质疑。因为此前中国的几座大桥都是外国人建造的,且还有钱塘江大潮和江底40多米沉沙的问题,想在钱塘江上修大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1935年7月,钱塘江大桥动工,然而一开始就不顺利。一艘打桩船沉没,船上的民工全部遇难;钱塘江大潮把四号沉厢吹跑四次,越吹越远。外界和民众的质疑越来越大。

当时,浙江省建设厅厅长曾养甫对茅以升说:“如果钱塘江大桥建不成、建不好,第一个跳钱塘江的人就是你茅以升,然后我曾养甫接着跳!”

桥梁界的骄傲——茅以升

面对巨大的压力,茅以升没有含糊。为祖国修建大桥,是他多年的夙愿。他相信自己的实力,即便压力再大,他誓不退却!

茅以升,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的书香之家。10岁时发生了一件事,让他和桥结下了不解之缘。那年端午节举行龙舟比赛,大家都站在文德桥上观看,结果桥塌了,包括他的三个同学在内的很多人不幸遇难。而他因为肚子痛没有去成,侥幸躲过一劫。从那时起他就立下志愿:我以后一定要造结实的桥!

从此,茅以升只要在生活中看到桥,就会上上下下看个够;看到书本上有关桥梁的知识,也会摘抄下来。

桥梁界的骄傲——茅以升

1916年,茅以升毕业于原唐山工业专门学校桥梁专业,后又以第一名的成绩到美国留学,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茅以升带着扎实的专业功底回国后,一直想为国家建造现代化大桥。所以,虽然修钱塘江大桥是个“烫手的山芋”,但他毅然接受了挑战。

按他的设计,每个桥墩要用160根木桩做底。但在钱塘湖底岩石上有40多米的沉沙,给打桩造成了极大的困难。用传统的办法,民工打了一天一夜才打进去一根木桩,进度十分缓慢。茅以升冥思苦想解决之道。某一天,他看到女儿用水壶浇花,水在花土上冲开了一个小洞,突然茅塞顿开。

桥梁界的骄傲——茅以升

他用同样的原理,在一个大容器中装上很多水后,把容器升高,让水直接冲到要打桩的岩石上。在巨大的水压下,岩石上的沉沙就被冲开了,这样直接在岩石上打桩,就容易多了。

这种方法叫“射水沉桩法”,直到今天,桥梁界还在普遍使用。用这种方法,民工一天一夜可以打进去30个木桩,大大提高了工程进度。经过严密的测算,他将沉厢中的铁锚由三吨重改为十吨重,又解决了沉厢受浮力作用乱跑的问题。

钱塘江大潮举世闻名,潮水的冲击力巨大,在潮水中施工无疑难度很大。茅以升又是怎么克服这一难题的呢?

他巧妙利用钱塘江水的浮力作用,“变难为助”,潮涨时用船将钢梁运至两个桥墩之间,潮落时钢梁便自然落在两墩之上,真是省工又省力。

茅以升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历时925个日夜,耗资160万美元,终于建成了总长1453米,基础深达47.8米的双层公路铁路两用钱塘江大桥。

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建成通车,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的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桥梁界的骄傲——茅以升

茅以升还把大桥工地办成了学校,他让许多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实习,进行现场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工地的现场展示作用,培养了大批桥梁工程人才。

同时,他还非常有先见之明,把整个建桥的过程找人拍摄下来,以作为今后修桥的借鉴。现在这2500米长的影像胶片,成了我国桥梁专业的重要参考文献。

当时,日军侵华,钱塘江大桥也命途多舛。在大桥建成通车后的第89天,为了不让日本鬼子利用,茅以升奉命不得不亲手炸掉了大桥。

这成了茅以升一生最难忘也最痛苦的时刻,他在日记中写道:“就像亲手掐死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难受!”面对着日本鬼子的铁蹄,他奋笔疾书:“抗战必胜,此桥必复!”“不复原桥不丈夫!”

此后,日本人着手修复钱塘江大桥,日本人一边修,我军一边炸,大桥前后经历了“四修四炸”。直到1953年,在茅以升的主持下,钱塘江大桥得以最后完全修复通车。

1955年,茅以升又主持修建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他终身致力于桥梁建设事业,学桥、造桥、写桥,为祖国的桥梁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被称为“中国桥梁之父”。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