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月的某個周日,在大多數人還在享受懶覺或早餐的早上 9 點,70 歲的多梅尼科·德·索萊( Domenico De Sole )說他要趕緊跟湯姆·福特( Tom Ford )發一封工作郵件,他們是合作已有 20 年之久的搭檔。“有些人在周末會把工作的開關關掉,但我不會,湯姆也是一樣,我們總是時刻關注着工作。”坐在 Tom Ford 位于北京銀泰中心新店的沙發上,頭發已經稀疏花白的德·索萊說道。
除了店員以外,德·索萊是這個周日裡最早來到這家店的人。他先看了看店裡總體的裝修陳列,然後走近貨架,向門店經理問起了具體狀況。頭一天有個客人一口氣買了 24 件商品,德·索萊詳細過問了這些商品的款式、型号和顔色。“是這件黑色的,對嗎?”他拿起一件外套看了看,“那包呢?那個包她買的什麼顔色?”
從門店經理處得知這位豪客原本是另一個奢侈品牌的頭号客戶後,德·索萊先說要邀請她參加兩天後的一個活動,随後又讓經理列出其包括款式、顔色在内的購物清單。“你盡快把清單給我,我要馬上給湯姆發封郵件,告訴他這件事。”德·索萊邊說邊掏出了手機。而事無巨細的購物清單是為了讓大洋彼岸的福特更了解中國客戶的喜好。
這就是 20 年來湯姆·福特和德·索萊的合作方式。時尚界的設計天才福特負責所有和設計、創意相關的東西,包括商品和門店的每個細枝末節,德·索萊則負責如何讓公司發展營運得更好。2004 年之前,他們的此番合作讓 Gucci 從一個瀕臨破産的意大利落魄貴族發展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奢侈品牌。如今的情況則又不同—— Tom Ford 是福特和德·索萊自掏腰包打造出的品牌,這是他們自己的公司。
在 2013 年的一次采訪中,福特透露如果一切與計劃相符,到 2014 年初,公司的零售業績有望達到 10 億美元。在普遍情況下,這是一個新興奢侈品牌需要打拼數十年才能拿到的成績單,而從零開始到再次成為時尚界的焦點,福特和德·索萊兩人隻用了不到 10 年的時間。
Gucci拯救者
在一張 2004 年的照片裡,湯姆·福特身穿紅絲絨質地的西服,白色襯衫最上面的幾顆紐扣依舊保持着“福特式”的敞開風格。他表情興奮,一隻手正招呼着什麼人過來,另一隻手則向前挽住自己 10 年的工作夥伴德·索萊。
這是湯姆·福特和德·索萊在 Gucci 的絕唱——這張兩人表情開心、背景中人們正在鼓掌的照片攝于他們在 Gucci 的最後一場秀。從 1994 年到 2004 年,湯姆·福特和德·索萊聯手,将一個原本銷售額僅 2.3 億美元、虧損達 220 萬美元的公司,打造成一個年收入 30 億美元、能與 LVMH 一争高下的奢侈品帝國。
1994 年,德·索萊臨危受命成了 Gucci 的 CEO ,彼時的 Gucci 産品乏力,還因過度授權而讓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已經到了破産邊緣。這時公司需要一個能力挽狂瀾的創意總監,德·索萊選中了湯姆·福特,令其掌管男裝、女裝、香水、飾品、鞋帽等所有産品線。
在 1995 年湯姆·福特的 Gucci 首秀上,Gucci 原本繁複守舊的形象被換成一種略帶頹廢的性感,這讓 Gucci 重回時尚界中央,成了市場的寵兒。從 1995 年到 1996 年,Gucci 的銷量增加了 90% ,1998 年,公司的銷售額突破了 10 億美元,1999 年,原本規模隻相當于 LV 的 1/4的 Gucci 已經和前者平分秋色……
原本以歐洲為中心的時尚界開始被兩個美國人所撼動。鬼才般的湯姆·福特全權負責公司所有的産品創意。德·索萊的工作則是讓 Gucci 的發展更加良性。這個意大利籍美國人曾是一名律師,在 1984 年成為 Gucci 美洲區 CEO 前,他沒有任何時尚行業的工作經驗。德·索萊将律師分成兩種,一種律師雖然精明卻太謹慎保守,另一種則勇于冒險。他認為前一種律師永遠都成不了商人,而自己則是後一種。
“我是一個很決斷的人,從來不怕做決定。”在履新 CEO 之初,德·索萊走訪了 Gucci 的 50 家皮革制造商,在幾周之内砍掉了其中 6 家,并給予剩餘制造商技術和裝置支援,還教他們管理庫存。這一舉動讓供應商的皮革産出從 1994 年的 64 萬件增長到了 2001 年的 350 萬件。
德·索萊也深谙如何讓一個奢侈品牌變得讓人競相追逐——堅決維持高端的品牌形象,以及讓它和目标顧客保持一點距離。1997 年亞洲金融危機時,他決定讓 Gucci 撤出 DFS 環球免稅店的門店,聽聞此事的 DFS CEO 立刻飛到佛羅倫薩給出了一份每年 2000 萬美元的商品購買合同,但卻被德·索萊拒絕。德·索萊的理由直接且決絕:“每個店都要足夠漂亮、吸引人才能展現我們的品質,當時我巡店到香港,他們的門店非常舊,位置也不好,是以我關掉了那個店,我隻要完美的店。”
控制門店品質、維持品牌形象的操作一直在德·索萊的管理守則中。在 Gucci 收購聖羅蘭後,德·索萊又揮刀砍掉了後者的大部分店鋪,理由是聖羅蘭的門店和銷售管道太過泛濫。“很多品牌總是控制不住想要去賺盡最後一分錢。”這顯然不是德·索萊的做法,他所做的是向人證明高價和較少的供應才能帶來利潤增長,在嚴格把控門店後,聖羅蘭的利潤在一年之内從 5.6% 增長到了 8% 。
更讓 Gucci 的投資者感到幸運的是,時尚界常有的管理者和設計師之間的沖突并未出現在“ Dom & Tom ”這對搭檔中。在他們共事的近 20 年裡,德·索萊對湯姆·福特懷着最大程度的尊重。“讓設計師去思考商業上的問題的确有困難,但湯姆不僅對創作很在行,也很了解公司的管理和經營。”
德·索萊告訴《周末畫報》,他眼裡的湯姆·福特不但是個設計天才,也會看财務報表,和他讨論開店成本和産品定價。而福特也給了德·索萊足夠的信任,他曾表示自己“可以将生命托付給德·索萊”。1994 年,正是德·索萊力排衆議,拒絕了 Gucci 的第三代接班人 Maurizio Gucci 要裁掉福特的要求,此後他也一直在管理層中保護着福特。
然而走向巅峰的 Gucci 卻面臨一場惡意收購。1999 年,LVMH 集團悄無聲息地買入 Gucci 34% 的股票,随後便以大股東的身份要求向 Gucci 派駐三名董事,此事讓德·索萊措手不及。為避免被勁敵掌控大權,Gucci 在緊急關頭找來 PPR(開雲集團)購買了公司 40% 的股權,成功抑制住 LVMH 控股的意圖。
Gucci 、LVMH 同 PPR 的股權之争被認作是 20 世紀末最富戲劇性的商戰,這一戰奠定了當今奢侈品行業的格局雛形,卻也為德·索萊和湯姆·福特的出走埋下了隐患。PPR 入股後,LVMH 知大勢已去而退出,PPR 則全數收購了 LVMH 所持的 Gucci 股份,這讓它能夠完全控股 Gucci 。
這一舉動觸到了德·索萊和福特的底線——能夠在數年之内讓 Gucci 起死回生,全因“ Dom & Tom ”對公司的完全掌控,而這種“特權”并非 PPR 想給予的。2004 年,在争奪公司控制權失敗後,德·索萊和湯姆·福特雙雙離開了自己一手打造的 Gucci 帝國。
從零開始
離開歐洲回到美國後,60 歲的德·索萊打算退休,而湯姆·福特則意志消沉。“我不确定我該幹什麼”。福特甚至告訴媒體,自己無意再傳回時尚界。但這種“無意”并沒有持續多久。
當年夏天,德·索萊拜訪了湯姆·福特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家,福特告訴他,他想成立一個新的品牌。“他要我和他一起做這件事,但我都打算退休了,”德·索萊向《周末畫報》回憶道,“不過話說回來我也很喜歡工作,是以我想如果還要
工作,不如就和湯姆一起做下去。”
2005 年,德·索萊和湯姆·福特自掏腰包成立了 Tom Ford International 公司( TFI ),德·索萊擔任主席,福特是公司的 CEO 和創意總監。然而自由和絕對控制權背後的代價是,這個全新品牌沒有定位,沒有核心産品,也沒有任何生産線和銷售管道,這一次,“ Dom & Tom ”要從零開始。
在沒有大财團支援、資金尚薄的品牌創立之初,湯姆·福特是一個借力高手。2005 年,福特宣布将眼鏡業務授權給意大利的高端眼鏡制造商馬柯林( Marcolin ),又将美妝業務授權給了雅詩蘭黛。這是奢侈品行業的異舉,一個奢侈品通常會從成衣系列起步,但這意味着巨額的前期投入。通過與馬柯林和雅詩蘭黛聯手,Tom Ford 僅用較少的投入,便賺足了曝光率,并為此吸引到第一批追随者。
2007 年,Tom Ford 推出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條産品線——高端男裝。“湯姆覺得在那之前,市面上并沒有真正頂級奢侈的男裝品牌。”德·索萊說道。他胸前系着一條藍灰色暗紋領帶,全身從西裝到襯衣、到皮鞋,再到腳邊的公文包,全都是 Tom Ford 出品。一件 Tom Ford 的西裝成衣會從 3500 美元起價,這意味着它甚至貴過倫敦薩維爾街( Savile Row )的全定制款,後者以頂級手工縫制西服聞名全球。
在湯姆·福特看來,男裝産品就是一個細節制勝的領域,這意味着最高端的面料、精細的剪裁、嚴格把控的紐扣和翻領,以及至今仍代表奢侈品頂級品質的意大利制造。“我們更新了所有的面料,顧客們可不希望自己花了 5000 美元在我這兒買一套西服,卻在别的店也找到相同面料的産品。”
伴随着男裝的推出,Tom Ford 在紐約的麥迪遜大街開出第一家旗艦店。湯姆·福特認為最理想的首店地點是在倫敦最富時尚色彩的邦德街或斯隆街,但如此好地段就意味着要同 LVMH 、曆峰集團和自己一手打造的 Gucci 競價,年輕的 Tom Ford 顯然還缺乏這樣的财力。
紐約旗艦店的裝潢設計充斥着福特的個人風格,棕色的天鵝絨沙發、淺灰的地毯,用作點綴的鍍鉻和玻璃。年輕的奢侈品牌往往會有找不到合适門店的困擾,而由于福特此前在時尚界的名譽,和“ Dom & Tom ”在 Gucci 時代積攢下來的合作關系,在首家旗艦店建成之前,數家業主和零售商便同 Tom Ford 表明了合作意向。
然而在第一家店開業後不久,湯姆·福特和德·索萊碰到了公司創立至今最艱難的時段。2008 年金融危機讓整個奢侈品行業迅速蕭條,剛剛才宣布展開全球擴充計劃的 Tom Ford 也受到影響。德·索萊同福特進行了很多次讨論,最終決定暫緩原本的開店計劃,全力維護僅有的紐約旗艦店。“我們停止了一切品牌的發展,一直在等經濟情況好轉。”在數十年的經商生涯中,德·索萊最常同身邊人說起的一句話便是“情況也許很糟糕,但并沒那麼嚴重”。這種冷靜也讓他同福特兩人熬過了金融危機。
風暴過後,高端男裝市場出現了飛速增長,根據貝恩咨詢公司的統計,這一細分行業從 2010 年起,每年以 12% 到 16% 的速度在增長,增速甚至快過女裝。在男裝大流中,Tom Ford 成了富人追逐的對象,有人甚至會在 Tom Ford 上一年花費上百萬美元。美國高端百貨内曼·馬庫斯的 CEO 凱倫·卡茨( Karen Katz )說,前來購買 Tom Ford 的顧客往往是那些“自信而又強大”的人。
未來的 Top 5 ?
湯姆·福特便毫不避諱地展露了自己的野心。在 2013 年的一次采訪中,他表示 Tom Ford 會在之後的十年之内成為奢侈品界的前五品牌,與其同一陣營的有 LV 、Gucci 、Armani 和 Chanel ,福特認為屆時自己甚至能夠超過 Prada 。
“我當然也這麼認為。”當被問起是否也同樣自信于“世界前五”這個目标時,德·索萊一臉肯定。“如果是說品質,我想我們已經做到了,隻是财務上的數字或許還需要一些時間,畢竟品牌還很年輕。”
需要時間的是 Tom Ford 的規模。這個 2007 年才開出首家門店、曾在進軍女裝産品前急尋投資的品牌,确實暫時難以與零售網絡早已成型的奢侈品大牌相匹敵。
資金是德·索萊與湯姆·福特首要考慮的問題。“ Dom & Tom ”希望把每家店都打造出極緻的奢華,這意味着它要選址在最好的商業地段、最好的商戶位置,與奢侈品大牌做鄰居。“漂亮的店需要昂貴的費用來建設,成本非常高,但這個小公司最開始就我和湯姆兩個人在營運。”德·索萊解釋着 Tom Ford 最開始時緩慢的開店速度。
從 2010 年起,羽翼漸豐的 Tom Ford 加速開店,如今公司已在米蘭、東京、拉斯維加斯、香港等地共設有近 100 家店,包括了自營、特許經營和在百貨公司中的店中店,湯姆·福特和德·索萊則在規模擴張的欲望中謹慎地控制着大至銷售網絡、小至店内一個盆栽的細節。
即使是大牌雲集的高端百貨,要引 Tom Ford 入駐也并非易事。各種品牌的商品混賣是國外百貨的常見模式,而“ Dom & Tom ”則要求百貨公司必須為 Tom Ford 另辟店中店,裡面的各類陳設要與自營店保持一緻。“我們要考慮的是把産品限制在最頂級奢侈的地方賣,選址一定要獨一無二,在美國我們(百貨店中店)就隻選了古德曼和内曼·馬庫斯,在倫敦就隻在哈羅德。”德·索萊談及對銷售管道的把控,這正是他在 Gucci 時代最為業界所肯定的舉動之一。
中國市場被湯姆·福特和德·索萊看作是想在奢侈品行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重點攻克的地方,為此福特不惜變賣珍藏。2010 年 5 月,福特将自己所藏的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的自畫像以 3260 萬美元的價格賣出,所得款項被用于 Tom Ford 在北京、上海、香港的門店建設。
整個品牌于去年底今年初在中國新開了 5 家店,令其在中國(包括香港及澳門)的門店數量上升至 9 家。如果一切順利,Tom Ford 将在 2014 年底在全球開出 106 家店。
為了給這個新生品牌增加曝光度,也為了接受整個奢侈品界都在擁抱的網際網路,2013 年起 Tom Ford 開始舉辦大型時裝秀并邀請時尚部落客,今年 3 月,公司還上線了電商網站。在以往 Tom Ford 從不會在網絡上提前曝光其産品,無論如何,在通向全球奢侈品 Top 5 的道路上,曾經桀骜不馴的湯姆·福特正在改變。
如今 Tom Ford 碰到了新的問題,公司除了湯姆·福特和德·索萊以外的另一位股東、握有 25% 股權的葡萄牙軟木瓶塞制造商 Américo Amorim Group 因為轉變投資政策,正在考慮出售手中的 Tom Ford 股權。福特本人曾表示公司并不需要新的投資者,因為新股東加入,意味着“ Dom & Tom ”極為看重的自由與控制權可能會少一點。
湯姆·福特和德·索萊依舊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福特通常會起很早,先照顧一番自己不到兩歲的兒子再開始工作,而德·索萊則會每天陪着妻子吃完早餐,在 8 點時步入其位于家中的辦公室——他甚至有一個習慣,中午都不外出吃飯,隻為了集中精力連續 12 個小時撲在工作上。
有員工在網上抱怨,為 Tom Ford 工作就意味着電話要全天候 24 小時待命。不知他是否知道,為了達成平地再起繼而成為頂級奢侈品牌的目标,自己的兩位老闆,影響了時尚界 20 年的“ Dom & Tom ”,還有很多事情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