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离开Gucci,我是Tom Ford的德·索莱

离开Gucci,我是Tom Ford的德·索莱

3 月的某个周日,在大多数人还在享受懒觉或早餐的早上 9 点,70 岁的多梅尼科·德·索莱( Domenico De Sole )说他要赶紧跟汤姆·福特( Tom Ford )发一封工作邮件,他们是合作已有 20 年之久的搭档。“有些人在周末会把工作的开关关掉,但我不会,汤姆也是一样,我们总是时刻关注着工作。”坐在 Tom Ford 位于北京银泰中心新店的沙发上,头发已经稀疏花白的德·索莱说道。

除了店员以外,德·索莱是这个周日里最早来到这家店的人。他先看了看店里总体的装修陈列,然后走近货架,向门店经理问起了具体状况。头一天有个客人一口气买了 24 件商品,德·索莱详细过问了这些商品的款式、型号和颜色。“是这件黑色的,对吗?”他拿起一件外套看了看,“那包呢?那个包她买的什么颜色?”

从门店经理处得知这位豪客原本是另一个奢侈品牌的头号客户后,德·索莱先说要邀请她参加两天后的一个活动,随后又让经理列出其包括款式、颜色在内的购物清单。“你尽快把清单给我,我要马上给汤姆发封邮件,告诉他这件事。”德·索莱边说边掏出了手机。而事无巨细的购物清单是为了让大洋彼岸的福特更了解中国客户的喜好。

这就是 20 年来汤姆·福特和德·索莱的合作方式。时尚界的设计天才福特负责所有和设计、创意相关的东西,包括商品和门店的每个细枝末节,德·索莱则负责如何让公司发展运营得更好。2004 年之前,他们的此番合作让 Gucci 从一个濒临破产的意大利落魄贵族发展成了全球首屈一指的奢侈品牌。如今的情况则又不同—— Tom Ford 是福特和德·索莱自掏腰包打造出的品牌,这是他们自己的公司。

在 2013 年的一次采访中,福特透露如果一切与计划相符,到 2014 年初,公司的零售业绩有望达到 10 亿美元。在普遍情况下,这是一个新兴奢侈品牌需要打拼数十年才能拿到的成绩单,而从零开始到再次成为时尚界的焦点,福特和德·索莱两人只用了不到 10 年的时间。

Gucci拯救者

在一张 2004 年的照片里,汤姆·福特身穿红丝绒质地的西服,白色衬衫最上面的几颗纽扣依旧保持着“福特式”的敞开风格。他表情兴奋,一只手正招呼着什么人过来,另一只手则向前挽住自己 10 年的工作伙伴德·索莱。

这是汤姆·福特和德·索莱在 Gucci 的绝唱——这张两人表情开心、背景中人们正在鼓掌的照片摄于他们在 Gucci 的最后一场秀。从 1994 年到 2004 年,汤姆·福特和德·索莱联手,将一个原本销售额仅 2.3 亿美元、亏损达 220 万美元的公司,打造成一个年收入 30 亿美元、能与 LVMH 一争高下的奢侈品帝国。

1994 年,德·索莱临危受命成了 Gucci 的 CEO ,彼时的 Gucci 产品乏力,还因过度授权而让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已经到了破产边缘。这时公司需要一个能力挽狂澜的创意总监,德·索莱选中了汤姆·福特,令其掌管男装、女装、香水、饰品、鞋帽等所有产品线。

在 1995 年汤姆·福特的 Gucci 首秀上,Gucci 原本繁复守旧的形象被换成一种略带颓废的性感,这让 Gucci 重回时尚界中央,成了市场的宠儿。从 1995 年到 1996 年,Gucci 的销量增加了 90% ,1998 年,公司的销售额突破了 10 亿美元,1999 年,原本规模只相当于 LV 的 1/4的 Gucci 已经和前者平分秋色……

原本以欧洲为中心的时尚界开始被两个美国人所撼动。鬼才般的汤姆·福特全权负责公司所有的产品创意。德·索莱的工作则是让 Gucci 的发展更加良性。这个意大利籍美国人曾是一名律师,在 1984 年成为 Gucci 美洲区 CEO 前,他没有任何时尚行业的工作经验。德·索莱将律师分成两种,一种律师虽然精明却太谨慎保守,另一种则勇于冒险。他认为前一种律师永远都成不了商人,而自己则是后一种。

“我是一个很决断的人,从来不怕做决定。”在履新 CEO 之初,德·索莱走访了 Gucci 的 50 家皮革制造商,在几周之内砍掉了其中 6 家,并给予剩余制造商技术和设备支持,还教他们管理库存。这一举动让供应商的皮革产出从 1994 年的 64 万件增长到了 2001 年的 350 万件。

德·索莱也深谙如何让一个奢侈品牌变得让人竞相追逐——坚决维持高端的品牌形象,以及让它和目标顾客保持一点距离。1997 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他决定让 Gucci 撤出 DFS 环球免税店的门店,听闻此事的 DFS CEO 立刻飞到佛罗伦萨给出了一份每年 2000 万美元的商品购买合同,但却被德·索莱拒绝。德·索莱的理由直接且决绝:“每个店都要足够漂亮、吸引人才能体现我们的品质,当时我巡店到香港,他们的门店非常旧,位置也不好,所以我关掉了那个店,我只要完美的店。”

控制门店品质、维持品牌形象的操作一直在德·索莱的管理守则中。在 Gucci 收购圣罗兰后,德·索莱又挥刀砍掉了后者的大部分店铺,理由是圣罗兰的门店和销售渠道太过泛滥。“很多品牌总是控制不住想要去赚尽最后一分钱。”这显然不是德·索莱的做法,他所做的是向人证明高价和较少的供应才能带来利润增长,在严格把控门店后,圣罗兰的利润在一年之内从 5.6% 增长到了 8% 。

更让 Gucci 的投资者感到幸运的是,时尚界常有的管理者和设计师之间的矛盾并未出现在“ Dom & Tom ”这对搭档中。在他们共事的近 20 年里,德·索莱对汤姆·福特怀着最大程度的尊重。“让设计师去思考商业上的问题的确有困难,但汤姆不仅对创作很在行,也很了解公司的管理和经营。”

德·索莱告诉《周末画报》,他眼里的汤姆·福特不但是个设计天才,也会看财务报表,和他讨论开店成本和产品定价。而福特也给了德·索莱足够的信任,他曾表示自己“可以将生命托付给德·索莱”。1994 年,正是德·索莱力排众议,拒绝了 Gucci 的第三代接班人 Maurizio Gucci 要裁掉福特的要求,此后他也一直在管理层中保护着福特。

然而走向巅峰的 Gucci 却面临一场恶意收购。1999 年,LVMH 集团悄无声息地买入 Gucci 34% 的股票,随后便以大股东的身份要求向 Gucci 派驻三名董事,此事让德·索莱措手不及。为避免被劲敌掌控大权,Gucci 在紧急关头找来 PPR(开云集团)购买了公司 40% 的股权,成功抑制住 LVMH 控股的意图。

Gucci 、LVMH 同 PPR 的股权之争被认作是 20 世纪末最富戏剧性的商战,这一战奠定了当今奢侈品行业的格局雏形,却也为德·索莱和汤姆·福特的出走埋下了隐患。PPR 入股后,LVMH 知大势已去而退出,PPR 则全数收购了 LVMH 所持的 Gucci 股份,这让它能够完全控股 Gucci 。

这一举动触到了德·索莱和福特的底线——能够在数年之内让 Gucci 起死回生,全因“ Dom & Tom ”对公司的完全掌控,而这种“特权”并非 PPR 想给予的。2004 年,在争夺公司控制权失败后,德·索莱和汤姆·福特双双离开了自己一手打造的 Gucci 帝国。

从零开始

离开欧洲回到美国后,60 岁的德·索莱打算退休,而汤姆·福特则意志消沉。“我不确定我该干什么”。福特甚至告诉媒体,自己无意再返回时尚界。但这种“无意”并没有持续多久。

当年夏天,德·索莱拜访了汤姆·福特位于新墨西哥州的家,福特告诉他,他想成立一个新的品牌。“他要我和他一起做这件事,但我都打算退休了,”德·索莱向《周末画报》回忆道,“不过话说回来我也很喜欢工作,所以我想如果还要

工作,不如就和汤姆一起做下去。”

2005 年,德·索莱和汤姆·福特自掏腰包成立了 Tom Ford International 公司( TFI ),德·索莱担任主席,福特是公司的 CEO 和创意总监。然而自由和绝对控制权背后的代价是,这个全新品牌没有定位,没有核心产品,也没有任何生产线和销售渠道,这一次,“ Dom & Tom ”要从零开始。

在没有大财团支持、资金尚薄的品牌创立之初,汤姆·福特是一个借力高手。2005 年,福特宣布将眼镜业务授权给意大利的高端眼镜制造商马柯林( Marcolin ),又将美妆业务授权给了雅诗兰黛。这是奢侈品行业的异举,一个奢侈品通常会从成衣系列起步,但这意味着巨额的前期投入。通过与马柯林和雅诗兰黛联手,Tom Ford 仅用较少的投入,便赚足了曝光率,并为此吸引到第一批追随者。

2007 年,Tom Ford 推出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条产品线——高端男装。“汤姆觉得在那之前,市面上并没有真正顶级奢侈的男装品牌。”德·索莱说道。他胸前系着一条蓝灰色暗纹领带,全身从西装到衬衣、到皮鞋,再到脚边的公文包,全都是 Tom Ford 出品。一件 Tom Ford 的西装成衣会从 3500 美元起价,这意味着它甚至贵过伦敦萨维尔街( Savile Row )的全定制款,后者以顶级手工缝制西服闻名全球。

在汤姆·福特看来,男装产品就是一个细节制胜的领域,这意味着最高端的面料、精细的剪裁、严格把控的纽扣和翻领,以及至今仍代表奢侈品顶级品质的意大利制造。“我们升级了所有的面料,顾客们可不希望自己花了 5000 美元在我这儿买一套西服,却在别的店也找到相同面料的产品。”

伴随着男装的推出,Tom Ford 在纽约的麦迪逊大街开出第一家旗舰店。汤姆·福特认为最理想的首店地点是在伦敦最富时尚色彩的邦德街或斯隆街,但如此好地段就意味着要同 LVMH 、历峰集团和自己一手打造的 Gucci 竞价,年轻的 Tom Ford 显然还缺乏这样的财力。

纽约旗舰店的装潢设计充斥着福特的个人风格,棕色的天鹅绒沙发、浅灰的地毯,用作点缀的镀铬和玻璃。年轻的奢侈品牌往往会有找不到合适门店的困扰,而由于福特此前在时尚界的名誉,和“ Dom & Tom ”在 Gucci 时代积攒下来的合作关系,在首家旗舰店建成之前,数家业主和零售商便同 Tom Ford 表明了合作意向。

然而在第一家店开业后不久,汤姆·福特和德·索莱碰到了公司创立至今最艰难的时段。2008 年金融危机让整个奢侈品行业迅速萧条,刚刚才宣布展开全球扩展计划的 Tom Ford 也受到影响。德·索莱同福特进行了很多次讨论,最终决定暂缓原本的开店计划,全力维护仅有的纽约旗舰店。“我们停止了一切品牌的发展,一直在等经济情况好转。”在数十年的经商生涯中,德·索莱最常同身边人说起的一句话便是“情况也许很糟糕,但并没那么严重”。这种冷静也让他同福特两人熬过了金融危机。

风暴过后,高端男装市场出现了飞速增长,根据贝恩咨询公司的统计,这一细分行业从 2010 年起,每年以 12% 到 16% 的速度在增长,增速甚至快过女装。在男装大流中,Tom Ford 成了富人追逐的对象,有人甚至会在 Tom Ford 上一年花费上百万美元。美国高端百货内曼·马库斯的 CEO 凯伦·卡茨( Karen Katz )说,前来购买 Tom Ford 的顾客往往是那些“自信而又强大”的人。

未来的 Top 5 ?

汤姆·福特便毫不避讳地展露了自己的野心。在 2013 年的一次采访中,他表示 Tom Ford 会在之后的十年之内成为奢侈品界的前五品牌,与其同一阵营的有 LV 、Gucci 、Armani 和 Chanel ,福特认为届时自己甚至能够超过 Prada 。

“我当然也这么认为。”当被问起是否也同样自信于“世界前五”这个目标时,德·索莱一脸肯定。“如果是说品质,我想我们已经做到了,只是财务上的数字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毕竟品牌还很年轻。”

需要时间的是 Tom Ford 的规模。这个 2007 年才开出首家门店、曾在进军女装产品前急寻投资的品牌,确实暂时难以与零售网络早已成型的奢侈品大牌相匹敌。

资金是德·索莱与汤姆·福特首要考虑的问题。“ Dom & Tom ”希望把每家店都打造出极致的奢华,这意味着它要选址在最好的商业地段、最好的商户位置,与奢侈品大牌做邻居。“漂亮的店需要昂贵的费用来建设,成本非常高,但这个小公司最开始就我和汤姆两个人在运营。”德·索莱解释着 Tom Ford 最开始时缓慢的开店速度。

从 2010 年起,羽翼渐丰的 Tom Ford 加速开店,如今公司已在米兰、东京、拉斯维加斯、香港等地共设有近 100 家店,包括了自营、特许经营和在百货公司中的店中店,汤姆·福特和德·索莱则在规模扩张的欲望中谨慎地控制着大至销售网络、小至店内一个盆栽的细节。

即使是大牌云集的高端百货,要引 Tom Ford 入驻也并非易事。各种品牌的商品混卖是国外百货的常见模式,而“ Dom & Tom ”则要求百货公司必须为 Tom Ford 另辟店中店,里面的各类陈设要与自营店保持一致。“我们要考虑的是把产品限制在最顶级奢侈的地方卖,选址一定要独一无二,在美国我们(百货店中店)就只选了古德曼和内曼·马库斯,在伦敦就只在哈罗德。”德·索莱谈及对销售渠道的把控,这正是他在 Gucci 时代最为业界所肯定的举动之一。

中国市场被汤姆·福特和德·索莱看作是想在奢侈品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点攻克的地方,为此福特不惜变卖珍藏。2010 年 5 月,福特将自己所藏的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自画像以 3260 万美元的价格卖出,所得款项被用于 Tom Ford 在北京、上海、香港的门店建设。

整个品牌于去年底今年初在中国新开了 5 家店,令其在中国(包括香港及澳门)的门店数量上升至 9 家。如果一切顺利,Tom Ford 将在 2014 年底在全球开出 106 家店。

为了给这个新生品牌增加曝光度,也为了接受整个奢侈品界都在拥抱的互联网,2013 年起 Tom Ford 开始举办大型时装秀并邀请时尚博主,今年 3 月,公司还上线了电商网站。在以往 Tom Ford 从不会在网络上提前曝光其产品,无论如何,在通向全球奢侈品 Top 5 的道路上,曾经桀骜不驯的汤姆·福特正在改变。

如今 Tom Ford 碰到了新的问题,公司除了汤姆·福特和德·索莱以外的另一位股东、握有 25% 股权的葡萄牙软木瓶塞制造商 Américo Amorim Group 因为转变投资策略,正在考虑出售手中的 Tom Ford 股权。福特本人曾表示公司并不需要新的投资者,因为新股东加入,意味着“ Dom & Tom ”极为看重的自由与控制权可能会少一点。

汤姆·福特和德·索莱依旧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福特通常会起很早,先照顾一番自己不到两岁的儿子再开始工作,而德·索莱则会每天陪着妻子吃完早餐,在 8 点时步入其位于家中的办公室——他甚至有一个习惯,中午都不外出吃饭,只为了集中精力连续 12 个小时扑在工作上。

有员工在网上抱怨,为 Tom Ford 工作就意味着电话要全天候 24 小时待命。不知他是否知道,为了达成平地再起继而成为顶级奢侈品牌的目标,自己的两位老板,影响了时尚界 20 年的“ Dom & Tom ”,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