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作者:地肥水美

人們常說“千年王朝看北京,三千年古都看西安,五千年文明看山西”。山西不僅曆史悠久,美食更是數不勝數。其中,作為山西十大名吃之一的“碗托”便是我接觸的第一個山西美食,一直讓我這個外地人念念不忘。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h1>曆史故事</h1>

現在我們熟知的美食甚至是一些網紅美食,其實都是在窮苦年代被創造出來的,比如桂林米粉、地瓜幹、一切用洋芋做成的小吃等等,碗托也不例外。

曾經由于交通不便,承德人很少能吃上一頓白面。當地一種常見的農作物——荞麥,便很快引起一些小生意人的注意,這些人以駱駝為交通工具,從周邊各縣馱回荞麥,加工成碗坨。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當時,承德的鬧市區二仙居一帶,開起了多家以荞面為主食的飯店。周圍還有十餘家打地攤的小販也售賣碗坨。因其地點在二仙居,是以老承德人都習慣于叫“二仙居碗坨”。

清代,康熙、乾隆等七帝,每年都要來承德巡幸狩獵,并在避暑山莊駐跸,時間多至半年。那些王公大臣、後妃宮女們也随行前來。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起初,住在山莊内的妃嫔宮女門,得知二仙居碗坨好吃的消息後,就托太監出去購買,後來,又叫賣碗坨的小夥計往宮裡給送。一來二去,二仙居碗坨身價随之大增,成了很有名氣的一種小吃。

至今,承德還流傳着“二仙居碗坨——煎(尖)透了”的雙關俏皮話。其意不僅說煎透了的碗坨好吃,還說賣碗坨的人會做生意。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h1>細工慢活出美食</h1>

平常我們看到的碗托不過就是看着師傅将看似凝固的膏狀的東西切成塊撒上配料,看起來好像很簡單,其實碗托的制作比我們想象中要複雜,制作者不僅要細心更要耐心。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将新磨制的苦荞麥面用開水燙一下,去掉荞麥的苦澀。然後加水打成糊狀,輕輕拌入水鍋裡。鍋中的水要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水多了,做出的碗托發粘發綿,水少了碗托顯硬易碎,口感不好。

面入鍋後,先用猛火燒開,然後再用小火慢慢熬熟。邊熬還要邊攪,防止粘鍋。熬熟後要及時起鍋,用勺将熬熟的苦荞麥面糊舀入碗中或盆内,置于陰涼處,晾上幾個小時即可食用。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光看“恰到好處、慢慢、及時”幾個字眼就知道美食不是緊趕慢趕趕出來的,而是細工慢活熬出來的。

随着碗托在各地聞名,為了應付需求,便開始了工業化生産,但工廠做出來的完全不能與精工細活做出來的碗托相媲美。

<h1>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h1>

碗托因方言的差異又可叫碗坨、碗脫、碗團,叫法不同但東西都是一樣的好吃,在全國不僅有河北承德的碗托還有陝西榆林的碗托,山西的碗托更是足足有三大種,接下來就讓小草帽為大家一一介紹吧。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一、受到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

平遙碗托由清光緒年間城南堡廚師董宣首創,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光緒二十六年,慈禧太後西逃西安途經平遙時,品嘗這種食品後,贊不絕口,當場賜予重賞。于是,碗托名聲大振,成為一種地方名吃。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平遙的碗托與其它地方的碗托不同的是,除了涼拌還有熱炒的方式,我認為這也是平遙碗托最大的特色。當人們看慣吃慣了涼拌清爽的碗托,來一碗熱烈的炒碗托也一定别有一番滋味。

小草帽隻吃過涼拌的對于熱炒的也十分好奇,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在寒冷的冬天來一碗熱熱的炒碗托。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二、柳林碗團重在辣椒油

當地人吃碗團可以不放任何别的醬料,但是一定不會不放辣椒油,這辣椒油便是碗團口感醇香的關鍵。

雖說辣椒油的做法比較簡單,但是一些材料的選擇和細節都不容忽視。首先,辣椒一定是曬幹的幹辣椒,然後一定要放足夠的多的油與姜和蒜一起翻炒,炒至稠糊狀,最後裝瓶就大功告成了。當地人都說,吃柳林碗團别的醬料可以沒有,唯獨不能少了辣椒油。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三、品質上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

之是以保德碗托有“品質上乘、天下無雙”的美譽,一在于原料的選擇,二在于蘸湯的制作。道地的保德碗托用的荞麥面是把粗的、黑的篩去,留下白的、細的,稱為“上荞面”。保德縣盛産荞麥,用當地荞麥做出來的碗托表面晶瑩剔透,粉白中微微透着青色,質地柔軟精細,口感極佳。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其次就是蘸湯,蘸湯可以說是保德碗托的靈魂所在。其主要佐料是大蒜、姜粉、陳醋、鹽、香油和冷開水,缺少了哪一種都不行。

其中最重要的,一是各種佐料要放得适當,二是要先放水後放醋,如果這道程式的順序颠倒,蘸湯就會白白隻有一股蒜味。

隻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做,蘸湯放置多日也不會變質。保德碗托還有一種特色的肉碗托,顧名思義,也就是在蘸湯裡加入豬肉沫,肉食主義者的小夥伴不妨可以嘗試一下。

<h1>我與碗托的故事</h1>

第一次吃碗托是剛上大學時,山西本地的同學給我們這些外地來的同學帶的特産,一開始看着它黑乎乎的樣子沒什麼食欲,但是當我将辣椒和醋拌進去送進嘴裡,那一刻終于知道為什麼山西同學要将碗托作為見面禮送給我們。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後來聽山西同學說,這種工廠生産出來的碗托并不正宗,讓我有機會一定要去店裡吃吃純手工的,果然店鋪裡面的碗托的風味就是不一般,與批發的相比,口感更細膩,調料也更加豐富新鮮,嘗到嘴裡入口即化。

至此之後,碗托成了我心中的“白月光”,這一碗小小的碗托承載的不僅僅是我對山西的記憶更是對山西同學熱情招待的懷念。

受慈禧厚愛的平遙碗托,重辣椒油的柳林碗團,天下無雙的保德碗托曆史故事細工慢活出美食山西三大碗托各有千秋我與碗托的故事

俗話說的好,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小草帽介紹到這裡想必大家已經垂涎欲滴了吧,趕緊行動起來去吃吃山西的各色碗托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