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常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說明飲食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一種美食的形成與當地人民的居住環境是脫不開關系的。

雲南地處亞熱帶,大部分地區相對氣候較為炎熱。位于雲南中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也是一樣。
勤勞的白族人們為了驅散濃重的暑意,會制作一道名為「吹肝」的涼菜。
吹肝是鶴慶白族特有的一道美食,幾乎每家每戶都會制作。家裡來了客人時,更是必備的待客菜。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2">吹肝</h1>
吹肝涼片,是最簡單最常見的吃法,自然風幹的吹肝像饅頭一樣漲開,脂肪收縮成了纖維狀,切面密布着氣孔。
佐料被豬肝吸收浸透,再加上酸辣的蘸水,味道極其爽口。
這美味的「吹肝」可自然儲存10個月以上,一般要選在這一年之中最冷的「三九」季節,這樣制作的佳肴才不會變質腐敗。
豬肝雖然常見,但是做吹肝的豬肝要選用新鮮飽滿、色澤鮮紅的新鮮豬肝,而且豬肝不能有破損,不然在向豬肝吹氣時會漏氣。
制作吹肝的手藝依賴于代代相傳,媽媽婆婆将這門手藝傳給女兒、兒媳,沒有特定的食譜,大理白族姑娘就這麼耳濡目染傳承了這門手藝。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6">十月殺豬忙</h1>
每年到了十月周(農曆10月初10)過後,大多數白族人家就忙着殺年豬。天還沒亮,就聽到從村子裡傳來豬的叫聲。
聽到叫聲,村裡的人,都會去宰豬的人家裡,痛痛快快地搓上一頓。
最好吃的,是鶴慶人自己做的吹肝。
宰豬匠将豬肝吹得鼓鼓的,用乾酒将準備好的辣椒面、花椒面、切細的香蔥攪拌均勻,塞進豬肝的氣孔裡。
直到填塞得差不多後,在外面塗上一些精鹽,用繩子将吹豬肝挂在屋檐下面。
等到春節或者有賓客來到時,隻要在水裡煮上幾分鐘,做成拼盤涼拌,那味道之純美,絕對是天下一絕。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67">隻能吃6片</h1>
吃吹肝的時候,當地人還有一個習俗,那就是每人隻能吃6片。
傳說,唐代初年,雲南洱海一帶居住着六個少數民族部落,曆史上稱為「六诏」,他們是白族的始祖。
在每年向唐王朝進貢禮品時,總是每「诏」一份,而大唐的回禮也是每「诏」一份,稱為「六禮」。是以白族同胞依據祖先留下的習俗,流傳至今。
再者,這裡的白族同胞通曉漢語,他們用一語中的諧音字,取吉利蘊意豐富生活——「六六三十六,有福又有祿」,以示慶賀。
食物總能牽動人們的情緒,不僅是因為肚裡的饞蟲作祟,更是因為有些食物中包含了感情。
就像人們開玩笑說「東北人不管在哪都吃不到正宗的鍋包肉,除了在家」,正是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