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火遍香港街頭的“車仔面”,如今難覓蹤影,背後是草根的辛酸淚
導語:作為一個星爺的影迷,我從小就是看他電影長大的,在這麼多的電影中,我對于《食神》這部電影尤為印象深刻,其中有這麼一幕,扮演廚神史蒂芬·周的星爺,竟然落魄到街邊,餓到不行的時候,點了一碗“嗱喳面”,結果卻對這碗面相當不滿,把所有的缺點都一一挑出來,連續說出來好幾個“失敗”,把“嗱喳面”批評得毫無價值。

這碗出現在電影中的“嗱喳面”,還有一個大衆化的稱謂,叫做“車仔面”。據說,這碗面因為《食神》,當時就火了一把,有不少人去香港旅行就為了嘗試這一碗面。
曾經在一篇文章中看過這麼一句話:“一日有車仔面,一日有香港”。的确,車仔面出身于草根之中,它的誕生以及發展,其實都濃縮了香港平民百姓的辛酸淚。
我們把時間拉回到1950年前後,當時的香港正處于資本主義快速發展的時期,不少人從四面八方紛紛湧入了香港。他們奔向香港的目的十分明确,就是想多賺一點錢來養家糊口,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是平民百姓,既沒有什麼學識,也沒有什麼一技之長,隻能靠出做體力活來賺一些薪酬,要不就是做流動小販擺路邊攤。
當時的飯店都是有錢人專屬的地方,吃一頓簡單的飯,差不多要花掉一個普通勞工一兩個星期的工資,是以,人們都選擇吃路邊攤來填飽肚子,流動小販的生意就特别好。有個聰明的小販将自己的手推車改造了一下,将不同的食物分在不同的小格來烹煮,剛開始隻賣雜七雜八的豬皮、豬紅、韭菜、蘿蔔、豬雜、牛雜,後來加入了咖喱魚蛋、鱿魚、香腸、雞翅尖、冬菇、油豆腐、青菜等等,而且還搭配了油面、河粉、米粉、粉絲等主食。
碼頭的搬運勞工、米鋪的散工、制衣廠的女工等下班之後,就來到小吃攤上,在數十種的配料之中選擇自己想吃的,再決定主食,這麼一碗食材豐富的車仔面就呈現在眼前了。當時的油面隻要一角錢一團,配料也僅僅隻要兩三角錢,而且分量足夠,價格實惠,管飽,車仔面自然就成為了草根階層最愛的食物之一。
那時候路邊攤根本就沒有桌椅可以坐着,食客們就端着碗,圍在面攤的周圍,有的人站着吃,有的人端在街邊吃,手上端着的公雞碗都有些磨損了,三五下匆匆把一碗面吃完了,還把熱騰騰的湯底一飲而盡,滿足地舔了舔嘴角,趕緊回家休息或是上班去了。
直到1990年,因為環境衛生的問題,香港對于街頭流動小販的管轄越來越嚴格了,街邊的攤位早已難覓蹤迹,有的小販租了鋪位,又重操舊業,賣起了車仔面。後來,車仔面還出現在了茶餐廳的菜單中,但是價格早已水漲船高,幾十元一碗是很普遍的了。
回顧車仔面的曆史,我們不難發現,這種面食其實是草根的辛酸淚,本來是窮人的食物,如今已經成為了香港市井飲食文化的象征符号之一,無論是有錢人,還是普通人,都會走進車仔面店,說一聲——“老闆,唔該來碗嗱喳面(老闆,麻煩來碗車仔面)!”
你對此怎麼看呢?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留言,分享自己的想法。今天春姨的分享就到這兒了,如果你覺得文章好,請分享轉發給身邊的親人和朋友。喜歡我就點個關注吧,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