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作者:成都釋出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說起被譽為“中國比較文學之父”的吳宓

多數人如雷貫耳

但說到吳宓這個朋友吳芳吉

腦中是不是有些空白?

那我們再說說長詩《婉容詞》

相信很多小夥伴都有印象了!

這樣一位詩人,

又與成都有着怎樣的不解之緣呢?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白屋書生桃李滿園

愛國詩人鞠躬盡瘁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吳芳吉(1896—1932),字白屋,四川江津人,是我國“五四”運動前後,在文壇上頗有影響的現代詩人。他從小飽讀詩書,且穎慧過人,18歲左右就正式開始了詩歌創作活動,到“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他已經是國内頗為知名的詩人了。

他創作的《婉容詞》《護國岩詞》《兩父女》等詩歌,成為當時全國傳誦的佳作。最著名的是他的成名長詩《婉容詞》,被中國詩界譽為“幾可與《孔雀東南飛》媲美”的傳世之作。詩一發表就引起文學界的震驚,全國讀者争相傳誦,并被選入中國小教材。甚至幾十年後,當年的讀者依然能全篇背誦,這在中國現代新詩中是非常罕見的事情。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吳芳吉像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詩人,也是成都名教授

吳芳吉的才情是為時人所稱道的。1927年9月,吳芳吉受成都大學校長張瀾(字表方)邀請,赴成都擔任成都大學教授。1928年,曾短時辭去成都大學教職,回故鄉白沙鎮主修母校聚奎國小校史,後經成大師生再三邀請又赴成大任中文系主任職。

做教育,吳芳吉從來不是随随便便的,他一直相信師道的重要性:“學風之壞以師道之堕落為其總因,師道是以堕落固由為人師者之無學德無誠心;其一即由辦學校者之不能尊師。然今之具學德誠心以為人師者尚不難見其人;辦學校之能尊師者則千萬不能得一!”這樣的信念支撐着他,讓他在成都的教育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張瀾邀請吳芳吉前往任教的信函

吳芳吉是一位流浪的詩人。為了生計,在他36年的短暫人生中,吳芳吉曾颠沛流離于上海、西安、沈陽、成都、重慶等地,走遍大半個中國。其中在成都的3年多時光,是他人生中最安穩的日子。他于1927年起受聘為國立成都大學、公立四川大學、華西協合大學教授,講授古今詩歌。其淵博的學識深得學生喜愛,是川大曆史上的名師之一。

《文心雕龍》研究泰鬥楊明照教授回憶說:“著名《婉容詞》的作者吳芳吉教授給班上開《文學概論》課,經常闆書《文心雕龍》原文,繪聲繪色,娓娓動聽。我心悅誠服,被那秀詞麗句的骈文吸引住了。”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楊明照

他造就了多少的川内文豪?

這是值得如今的成都人細細回味的……

1929年,吳芳吉應四川大學文學院院長向楚邀請,兼任該院教授。他在成都的時光是短暫的,而一個流浪的詩人所相信的,是“川東青年學子不必遠赴京滬,就有受到高等教育的機會,進而培養造就大批德智雙全、威武不屈的人才,為拯救貧弱的祖國貢獻力量”,是以他又離開成都,接重慶大學聘書,赴任該校文科預科主任兼副教授。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吳芳吉塑像

婉容詞是這麼寫的:

“天愁地暗,美洲在哪邊?剩一身颠連,不如你守門的玉兔兒犬。殘陽又晚,夫心不回轉……”

那些用四川話讀着吳芳吉的詩長大的孩子們,一定不會忘記這些字眼帶給他們的沖擊感,也更不會忘記這位才情滿滿的名師。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筆下成都為哪般?

吳芳吉在成都3年,不難看出,這個溫柔的城市給了潦倒的他許多難言的快樂。他也為這座城市留下了許多熱情洋溢的詩歌,僅《白屋詩集選》收集的就有:《赴成都紀行》《浣花曲》《固窮行》《還黑石山作》《獻罵我者》《大學門口》《三自海上歸蜀九月至于夔門》等等。

可以說,這段時間是他人生的高光時刻。在成都,有感于這座城市的溫柔與繁華,他寫下了這樣的竹枝詞,至今仍為成都人民所喜愛:

成都富庶小巴黎,

花會年年二月期。

艇子打從竹裡過,

茶亭常傍柳蔭低。

夕陽處處聞歌管,

芳徑人人賽錦衣。

城阙連宵都不禁,

騎驢更醉草堂西。

——《竹枝詞》

吳芳吉不單單是

寫作“不知亡國恨”的浮華詞句

他愛寫長詩,《赴成都紀行》有187行,《還黑石山作》達229行,他的詩歌不僅口語入詩,通俗易懂,雅俗共賞,既有古典詩與民歌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這些作品的紀實性都比較強,字字血淚下,力透紙背的是他對軍閥蹂躏下的人民群衆的深深同情,那種民主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是掩蓋不住的。

“主人不我雇,輿夫當餓絕。袒裼首無遮,不顧秋陽烈…”

——《赴成都紀行》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吳芳吉《赴成都紀行》手稿

卑未敢忘憂國

少年吳芳吉就是一枚熱血青年。不僅勤奮好學,成績優秀,13歲時更因為《讀外交失敗史書後》一文轟動鄉裡。

1910年,吳芳吉被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堂錄取。清華學校開學後,校内學子對洋人蔑視中國人極為反感。有一次外教無理辱罵何魯和黃秉禮二同學,激起公憤,各省同學按籍選代表與之交涉,吳芳吉代表四川學生。但校方維護洋教師利益,開除了所有學生代表的學籍。事态擴大後,教育總長範源濂出面,改令代表寫悔過書後複學,吳芳吉認為“為人代抱不平,無可悔過。”憤而離校回鄉。本是天之驕子的他,卻落得潦倒回鄉的下場。

但為正義而呼,

在那個年代,又有誰有這樣的勇氣?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中年吳芳吉

他漂泊流離的經曆為他的創作提供了很多素材。他耳聞目睹列強侵暴,政治黑暗,兵匪橫行種種社會現象,将人民的苦難和自己坎坷遭遇結合成了不朽的詩歌。在來蓉的路上,他的情感如滔滔江水般湧出:“從來世運有通塞,未有如今繁且亟。此生讵知偶然來,會當刷羽振六翮”。這種為國為民的責任感是一直延續的,即使在成都的那段平靜日子裡,他也不曾忘記國殇與民痛,他在《戊午元旦試筆》中寫道:

“三日不書民疾苦,

文章辜負蒼生多。”

他決心以詩為号角,為投槍,喚醒群眾,射向敵人。

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際,時任江津中學校長的吳芳吉深夜讀報,見此消息,立即親自敲響校鐘,集合全校師生上街遊行抗議。

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進攻上海,十九路軍奮起抗日,吳芳吉聞訊,慷慨高歌,欲單身一人赴前線殺敵,被師生從江邊勸回。按捺不住的激情,使他創作了頌揚19路軍的抗日詩歌《巴人歌》:

“三千子弟令如山,

征衣未浣血斑斑……”

傳誦一時的詩作,成了喚起群眾抗戰的動員令。5月4日,他應邀到重慶作宣傳抗日的演講,當衆朗誦《巴人歌》,上千聽衆鴉雀無聲,熱血沸騰,淚流滿面。傳回江津,當晚向全校師生傳達重慶各界同仇敵忾、心系抗戰的情形,并再次朗誦《巴人歌》,朗誦未完而詩人兼校長的他已體力不支、臉色慘白地倒下了。

1932年5月9日,吳芳吉辭世,時年36歲,送葬者700餘人。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白屋吳生詩稿》書影

什麼是真正的詩人?

真正的詩人應該是他筆下心憂天下的那類士子。

“士當文化絕續,種族存亡之際,己立立人,人存存我,任重而道遠。”

英年早逝的他,為我們留下了《白屋吳生詩稿》《吳白屋先生遺書》《白屋嘉言》《白屋家書》等傳世著作。

成都從來都不缺少詩人

詩人也不遺餘力歌頌成都

不論是客居,還是本地士子,隻有那些真正将錦官城放在心裡,寫在紙上,為時代與人民鼓與呼的人,才會被曆史記住。

城史 | “白屋詩人”吳芳吉:騎驢更醉草堂西!

最後,再來安利一下小布的小夥伴

成都方志辦

作為一個“修志問道,直筆著史”的存在

關注他們的公衆号

就可以知道很多有趣的成都故事喲

來源 成都方志

成都釋出編輯 | 小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