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見證百年征途”文物故事① |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

作者:江津文旅
“見證百年征途”文物故事① |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

為慶祝中國共産黨建黨百年華誕,江津博物館特别策劃了《見證百年征途》展覽。該展覽采取編年體形式,以中國共産黨百年奮鬥曆程為背景,分“覺醒”“救亡”“新生”“開放”四個單元,輔以場景,展出了百餘件珍貴的照片、史料,30餘件重點革命文物。為了進一步用好紅色資源,赓續紅色血脈,特精選展覽中的10件革命文物進行深入講述。通過講好紅色故事,感悟江津革命先輩們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家國情懷,在傳承中堅守初心和使命。

“見證百年征途”文物故事① |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

“見證百年征途”文物故事① |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展廳展示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高30.8厘米,寬13.8厘米,共8頁,現藏于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重慶博物館),通過館際交流的方式,于2021年7月1日-2021年12月20日在江津博物館“見證百年征途”特展中展出。

“見證百年征途”文物故事① |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

吳芳吉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是吳芳吉13歲在江津聚奎就讀時寫的一篇課堂作文。吳芳吉(1896-1932),重慶江津人,字碧柳,人稱“白屋詩人”,創作了可與《孔雀東南飛》媲美的《婉容詞》,是我國著名的愛國詩人,重慶大學創始人之一。

該文物共8頁,由兩部分組成。1-5頁為吳芳吉所寫的作文正文,用時2時,寫下約一千四百二十餘字。全文引古論今,語言精辟,結合時事,深入剖析了中國為什麼被列強瓜分豆剖。開篇從中華民族文明伊始,曆數曆朝曆代民族戰争雖然不斷,但“未有滅種滅國之說,亦未有國際外交之法”。到了明代開始,屢有葡萄牙、荷蘭人、英人等外敵進犯,而“我國人喜其器物之精,嗜其制作之妙遂,購販之不圖自強”,埋下了近代中國數千年未遇到的民族危機的種子。接着通過5個“不審外情之弊”,深入分析了清末時期中國外交的失敗,看到清王朝的腐敗,更看到社會制度的落後,感歎“由前而觀,悲哉!中國我欲啟之。由後而觀,惜哉!我欲泣之。”并在文章最後發出了“如果能審外情,圖自強,則他人何敢藐視,而豆剖瓜分之說又何敢倡言,而外交又何有失敗。”的呼聲。

該文物的6-8頁為批文,落款為:是為榮縣蕭绮笙師批閱,時在宣統元年乙酉年黑石山中。蕭绮笙即吳芳吉的恩師。蕭湘(1875—1918),字绮笙,四川榮縣人。1904至1906年留學日本,加入同盟會。回鄉後大力宣傳民主革命,從事反清鬥争,被清政府追捕,得同學鄧鶴丹幫助,前來聚奎學堂執教,并大力宣傳革命,倡導民主,使聚奎師生日益傾向革命,特别是為吳芳吉走上文學道路、成為著名愛國詩人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成為一代名師。批文從開篇說道“閱卷一天,有些疲倦”,到後來“使我精神為之振蕩也”轉變,再到最後發出“咄咄怪才!”的高度評價。

“見證百年征途”文物故事① |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

蕭湘亭(位于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校園内)

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整篇文章立意高,認識深刻,展現出其強烈的憂國憂民情懷,以及對科學和民主的向往和追求。這對100多年前的一個13歲學生而言,是非常難得一見的,是以吳芳吉當時被稱為了神童,但這其實與其生活和學習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

吳芳吉少年時居住的地方,周邊環境嘈雜,娼盜賭博者多,他的父親吳傳姜用石灰将牆門刷白并寫“白屋吳宅”字牌,寓意此乃清白之家,要求自己的孩子做人也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1910年,吳芳吉考入北京清華園,後因同學遭美國教授侮辱,打抱不平被校方開除。九一八事變後,時任江津中學校長的吳芳吉不僅寫出了許多氣壯山河、鼓舞民心士氣的詩作,還到重慶、江津四處講演,宣傳抗日。在重慶的一次集會上,他登台朗誦了自己剛創作的抗日詩歌《巴人歌》。此詩傳誦一時,成了喚起群眾抗戰的動員令。當他傳回江津後,再次朗誦《巴人歌》時,卻突然臉色慘白,倒下了,于1932年5月9日辭世。

“見證百年征途”文物故事① | 民國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手稿

吳芳吉墓(江津區級文物保護機關,位于重慶市江津區聚奎中學校園内)

吳芳吉所就讀的聚奎學堂,是當時川中名校,現為聚奎中學,位于重慶江津區白沙鎮黑石山上,自清代同治九年創辦聚奎義塾開始,發展為聚奎書院、聚奎學堂、聚奎國小、聚奎中學,又先後與新本中學、江津三中合并,直到今天已有約150年的曆史。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盛行1300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正是這一年,聚奎書院改為聚奎學堂,原書院齋長鄧鶴翔轉任堂長,除留下部分年幼的書院學生外,開始招收五年制初小男生入學。1906年吳芳吉10歲的時候随父親遷入白沙鎮,進入改制後的聚奎國小就讀,接受新式教育。學校從課程内容、教學思想、教學模式等方面都大力學習日本辦學,在反清愛國思想的影響下,師生中掀起民主、革命之風,使“拯救中華,服務桑梓”成為師生普遍認同的學校價值觀,突出展現了“救國”、“奉獻”的特點。

吳芳吉讀《外交失敗史書》後,是江津地區最早宣傳“科學”和“民主”思想的著作之一。1891年重慶開埠以後,江津作為重慶上遊重要的沿江城市,西方文化給江津的文化教育帶來了巨大影響,江津開始辦新學,開啟了許多有識之士的思索。這一文物是研究吳芳吉文學價值的重要實物資料,對研究重慶地區近代教育發展、民主思想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資料:

龐國翔:《淚濺詩箋哭蒼生》

江 露:《聚奎中學學校文化生成機制研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