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蜀中人物」吳芳吉

作者:方志四川

吳芳吉,号碧柳,自署白屋吳生。江津縣人,1896年(清光緒二十二年)生于重慶,父經商。吳芳吉自幼聰穎,7歲入重慶大梁子左營衙門國小讀書。其父經商破産,并因官司被捕入獄,母親不得不帶他回到江津。1906年,他入江津白沙聚奎書院就讀,年僅 10歲竟自作狀詞,步行去重慶為父辯冤。縣吏見其年幼,情詞懇切動人,便釋放了他父親,讓其全家團聚。

「蜀中人物」吳芳吉

吳芳吉勤奮好學,成績優秀,13歲時作《讀外交失敗史書後》一文轟動鄉裡。1910年,吳芳吉被北京清華留美預備學堂錄取。後因清末政局動蕩,學校遲遲未能開學,直至民國建立,他才赴京入學。

清華學校開學後,校内學子對洋人蔑視中國人極為反感。一次一美籍教師無理辱罵何魯和黃秉禮二同學,激起公憤,各省同學按籍選代表與之交涉,吳芳吉代表四川學生。但校方維護洋教師利益,開除了所有學生代表的學籍。事态擴大後,教育總長範源濂出面,改令代表寫悔過書後複學,吳芳吉認為“為人代抱不平,無可悔過。”憤而離校回鄉。歸途中,貧病交加,甚至靠乞讨度日,輾轉 5個月,備受艱辛,抵家後便大病一場。病愈後,他寫了70首詩寄給好友吳宓,吳宓回信贊揚他的詩才并給以鼓勵。此後吳芳吉即醉心詩歌創作。

1915年,吳芳吉赴上海右文社校對《章氏叢書》,回四川途中至忠縣,被北洋軍疑為護國軍間諜而捕獲,險遭殺害。脫險後他寫了《弱歲詩》19首,曆述數年耳聞目睹之列強侵暴,政治黑暗,兵匪橫行,人民的苦難和自己坎坷遭遇。他在《痛定思痛行》中寫道“從來世運有通塞,未有如今繁且亟。此生讵知偶然來,會當刷羽振六翮”,他以自己的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以大節自勵。兩年之後他在《戊午元旦試筆》中寫道:“三日不書民疾苦,文章辜負蒼生多。”他決心以詩為号角,為投槍,喚醒群眾,射向敵人。

吳芳吉回鄉後在重慶《強國報》任過編輯,在永甯中學教過書。家中曾兩度遭洪水,貧困中,好友吳宓、谷醒華、湯用彤等10餘人慨然解囊為他代償債務。

「蜀中人物」吳芳吉

1919年秋,吳芳吉任上海《新群》雜志詩歌編輯,在新文化運動高潮中,他發表了《小車詞》《婉容詞》《兩父女》等新歌,一時廣為流傳。他的詩,語句竭力使用俚語方言,文體、音韻則借鑒西方改革詩體,但樂府詩的歌行格調、抑揚頓挫、清新素雅的特點則加以保留。他認為時代精神,人的思想、生活都發生了變化,詩體也應該改革。他表示:“讀古人之詩,非欲返作古人,乃借鑒古人之詩以啟發吾詩;讀外人詩,斷非谄事外人,乃利用外人之詩以改良吾詩。”由于他不介入當時上海文學界的派系鬥争,而遭到攻擊,罵他是“瘋子詩妖”,說他的詩“非驢非馬”。他由于是外鄉人得不到支援,1920年 8月被迫離開上海,到長沙明德中學任教。

吳芳吉在湖南期間與友人創辦了《湘君》文學季刊,成立了紅葉會。他的好友吳宓已在清華大學任研究院主任,從北京來電邀吳芳吉赴清華任教,吳芳吉以被清華無理開除為由加以謝絕,而應聘于西北大學。1927年起,他先後任教于成都大學,四川大學,重慶大學。後受友人江津縣長谷醒華之邀,回鄉任教于江津中學,他以德化人,諄諄善誘,使校風為之一振。

1932年4月,吳芳吉應加拿大友人文幼章之請,赴重慶為基督教青年會演講,他為聽衆朗誦了他以十九路軍抗日為題材新寫的詩《巴人歌》。因他當時已患肺病,加之情緒激動而暈倒于講台上。

「蜀中人物」吳芳吉

1932年5月 9 日,吳芳吉病逝。他生前輯有《白屋吳生詩稿》,逝世後,摯友吳宓等人編印了《吳白屋先生家書》《白屋嘉言》《白屋家書》。但自那以後,白屋詩被冷落近半個世紀。近年恢複民族文化,《星星》詩刊重新釋出了《婉容詞》,

1982年 10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白屋詩選》。《成都大學學報》、《成都晚報》《社會科學研究》及香港《大公報》等,相繼登載文章介紹、研究吳芳吉,台灣還出版了他的詩文集。列入四川省古籍整理規劃項目的《吳芳吉集》,已于1994年由巴蜀書社出版。

(原載:《四川省志 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