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時節,碩果凝霜。10月27日至28日,從“萬年文化起步”到“中華民族核心道德觀”學術研讨會在大連舉行,郭大順、李鑫、呂謙詩等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研讨會。
中國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近萬年文化史,中國史查海時代(距今八千年前後)是萬年文化起步階段,以吉林白城雙塔遺址出土萬年的玉器為例,說明中華民族早在文化起步階段就已經開始制玉用玉。考古學家郭大順提出“禮出紅山”的論斷,“禮有五經,莫重于祭”(《禮記·祭統》),牛河梁“壇廟冢”遺址群和從“唯玉為葬”到“唯玉為禮”的習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源泉。特别是紅山文化以玉本質的最大發揮達到通神最佳效果的信念和作法,與兩千多年後孔子提倡的以玉的自然特性比喻君子的德性之間,彼此相通,反映出從史前時期的“以玉通神為禮”到西周以來“以玉比德”之間前後承襲關系。
中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紅山文化是中國玉文化的第一座高峰。自古以來,崇玉愛玉代不乏人,因玉溫潤喜人,有其深奧的文化内涵。春秋時期《詩經》中曾提到“言念君子,溫其如玉”的說法,之後便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玉德是将玉固有的質地美轉化為思想休養和行為準則上最高标準的德,我們從古籍中知道的玉德尚有五德、九德、十一德等多種學說。作為中國傳統思想核心的儒家認為君子應“比德于玉”,孔子認為玉有十一德,即“仁、義、禮、智、信、天、地、道、德、忠、勇”,這十一德成為了中華民族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标準。
紅山文化專家李鑫、北京曉景文化産業園董事長王玉珍相繼發言,對弘揚玉文化、深入開發“十一德”文創産品表示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