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寫了一篇文章《諾貝爾獎得主丁肇中:我贊同對氣功的批判》,講到諾貝爾實體學獎得主丁肇中教授對中國的兩個貢獻:一是“決定每年由中國政府派出10個人到丁肇中的實驗組,參加科研工作”,二是“與楊振甯一起,在北美建立了基金會,用于向國内的科研院校提供資助”,三是支援國内的反僞科學鬥争,“公開表态支援何祚庥等人的科學觀點,身體力行的堅持真理,反對氣功等僞科學學說,在國内外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四是到處演講,四處奔走,為國家建言獻策。丁肇中教授多次表示;“我願意盡我最大的努力和中國的同行們讨論科學上的問題。”
當然,丁肇中為中國做的貢獻還不止上述内容,還包括了經常回國講學、招收國内的研究所學生、多次向中國的科研院所饋贈電子裝置、實驗器材等等。
此外,丁肇中還與楊振甯、朱光亞、丁石孫、陳省身、盧嘉錫等海内外著名科學家,聯合了中國實體學會、中國化學學會、中國數學學會、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等發起了“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這個基金的使命是:促進國内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推動科技成果轉化,獎勵突出貢獻者。作為一個全國性公益組織,該基金長期緻力于促進科學技術交流、科技成果轉化和科學知識的普及,以公益的方式聯合社會力量共同助推中國的科技進步、自主創新和人才培養,努力為建設創新型國家,為實作中國夢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華國際科學交流基金的網頁
丁肇中說:“我是在中國長大的,應該為中國作出自己的貢獻,是以,我很樂意為中國的科學現代化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我熱切地希望中國青年一代能迅速成長,能出現一批真正的'科學巨人'巨人。”
丁肇中教授多次與國内的中山大學合作
丁肇中在日常工作中的點點滴滴處都想到“幫扶中國一把”。這裡我稍微列舉一個例子:
從1995年秋開始,丁肇中教授對宇宙學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按照他的說法,為了“探尋宇宙最初的東西是什麼”,他準備就尋找“暗物質”和“反物質”做一番工作。為此,丁肇中上司了自己的實驗組除了精确的驗證标準模型,還與阿爾法國際空間站合作,進行了一系列大型的實驗,目的就是探尋原始宇宙射線中反物質存在的痕迹,以及對暗物質的性質進行分析。為此,丁肇中指導實驗組打算設計建造一個三噸重的探測器——阿爾法磁譜儀(簡稱為“AMS”)。不久,這個實驗計劃被國際科學界重視,實驗規模被擴大為全球16個國家、37個國際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大型國際合作項目,即“AMS實驗”,而始作俑者丁肇中教授則全面上司了這個大項目。
丁肇中和他的同僚們協商後認為,必須改變原先磁譜儀笨重的工作結構,才能完成探測任務,而其中最關鍵的一環就是永磁鐵。但随後出現了一個新的問題,就是實驗需要至少上千高斯的磁場強度,而一般的天然永磁鐵根本做不到,是以必須設計一種能對宇宙帶點粒子進行直接觀測的太空探測裝置,其中用上人造的永磁鐵。得知丁肇中有尋找永磁體的想法後,很多國家都主動向他推薦,希望本國建造的永磁體能夠被AMS實驗所采用。但丁肇中卻第一時間想到了中國。
他回憶起1994年3月,他通路中國時得到的一個好消息,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在永磁鐵的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一想到這個,丁肇中立即與國内聯系,詢問了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請他們詳細地介紹具體的情況。中國的科學家告訴丁肇中教授,他們是如何克服困難,采用钕鐵硼稀土材料來制作永磁鐵的。丁肇中聽到後極為興奮,立即親自飛赴國内,現場考察中國人自己制造的永磁體。
丁肇中教授
回國後,丁肇中向美國能源部建議使用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研制的永磁體,“建議采購中國人的産品”。因為這個項目的主要出資人是美國政府,是以使用重要的裝置,必須由美國政府準許。而美國政府得到丁肇中的申請後,猶豫了一陣子。因為當時包括美國人在内的外國人,都普遍不信任中國人也能研制出要求很高的尖端科學儀器。國際科學合作項目之前一直都是使用歐洲或者美國制造的裝置,采購來自于中國的大型科學儀器,沒有這個先例。
面對外國人普遍存在的對中國的輕視,為此丁肇中多次與美國能源部的官員溝通,他表示說,中國人研制的永磁體是非常棒的,有好幾個優點:一是磁場強,二是漏磁小,三是它的磁二極距很小,幾乎為零。丁肇中說,世界上研制永磁體的國家有很多,但是我看中國的最好。他還說,如果我們采用這個永磁體,将加快推動“AMS實驗”的程序。經過丁肇中的不斷勸說,美國政府終于松口,決定準許他的建議,并且獲得了美國國家宇航局(NASA)對該項目的支援。
好消息傳到國内,國内的科學界非常振奮、這是中國本土第一次自己研制的科學儀器被國際重要科研項目采用。丁肇中采購了中國人自己研制的永磁體,不僅給中國帶來了巨額的外彙,也給中國人帶來了巨大的榮譽。
1996年6月8日,在美國舉辦的招标大會上,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與其他20多個國家進行了激烈的競争,由于事先得到了丁肇中和美國能源部的支援,中國人非常順利的一舉奪标,拿下了劃時代意義的國際合作合同。自從,中國人自己研制的科學儀器,也能堂堂正正的走出國門,在全世界人民面前證明中國人的發明創造不亞于國際一流,甚至其中的一些研究領域已經到了最前沿。
中國永磁體
在招标大會獲得成功的電工研究所副所長顧文祺非常興奮,他向丁肇中表達了由衷的感謝。他說,如果不是您丁教授的鼎力支援,我們就拿不到這份合同。丁肇中教授則謙遜地說,功勞不是我的,還是國内的同志在科學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這才赢得了勝利。
1995年8月,中國科學院電工研究所的所長嚴陸光牽頭,成立了ASM磁體研制實驗組,專門研制ASM永磁體。而丁肇中則每個月至少都要飛赴北京一次,時刻緊盯着工品質。他對電工研究所的科研人員說:“對于我來說,隻有第一,沒有第二。第二就意味着失敗。”他還說道:“我絕對相信你們可以創造世界第一,為中國人争光!”
在丁肇中的嚴格督促和鼓勵下,電工研究所終于制造出符合要求的永磁體。它采用新型的钕鐵硼稀土材料制造而成,中心磁場高達1400高斯,由5500塊磁塊組成128個方陣。它長0.8米,外直徑1.4米,重接近2噸。而整個阿爾法磁譜儀才3噸重。
後來丁肇中多次向外國同行面前介紹說:我的阿爾法磁譜儀,最主要的部件是中國人制作的。他還多次告訴國際上的同行,中國人制造的永磁體如何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瑞士蘇黎世聯邦工學院對永磁體做了檢測,認為完全符合實驗标準,能夠滿足反質子探測和其他科學實驗的要求。”由于丁教授的熱情介紹,讓外國人不禁對中國科學家的能力發出了敬佩之情,也為中國科學界今後參與更多的國際合作制造了更多的機會。
參與AMS項目的中國科學家
2003年4月3日,丁肇中上司的阿爾法磁譜儀(AMS)項目團隊釋出公告,宣稱發現超過40萬個正電子,這标志着人類對宇宙暗物質的探索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電工研究所研制的永磁體系統被證明做出了卓越的貢獻。負責永磁體制造的研究員董增仁大為激動地說:“電工所自主設計和研發的永磁體能夠獲得丁先生的認可,是我們的榮幸。這次他的項目有了新進展,我們這些科研人員都為他高興。”
中科院電工所研究員王秋良則說,“丁肇中先生上司的這個項目非常不容易,曆經周折。”當年由于美國航天飛機多次出現故障,2005年,美國一度打算取消航天飛機發射項目,這直接影響AMS的升空。在丁肇中等人的努力下,2009年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法案,決定讓美國的最後一班航天飛機必須搭載上AMS-02。丁肇中的項目最終得以持續,中國人研制的科學儀器如今在太空中發揮了作用。
以上僅是丁肇中教授幫助中國的一個小小案例。由于國際上對中國科學家的一貫輕視,丁肇中教授多次在各種場合說,他不信中國人在科學創造上不能發揮更大的才能。他說:“我們中國人的人口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理所應當的,我們中國人在科學上的貢獻也應當占四分之一。”他還說,隻要我的心髒還沒有停止跳動,就會永遠支援中國,鼓勵國内盡快實作科學現代化。
作者:懷疑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