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1978年生,山東濟南人。1997~2001年,就讀于山東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專業,獲得管理學學士學位。2001~2004年,就讀于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獲得碩士學位。2004~2007年,就讀于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中國哲學專業,獲得博士學位。
現任中國政法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教授。主要研究領域是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在法大開設的“周易概論”系首批國家級一流大學課程。其多次被評為“最受學生歡迎十位教師”。曾受邀在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孔子學院總部、美國哈佛大學、威廉瑪麗大學、塔夫茨大學、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羅馬尼亞布加勒斯特大學等國内外知名學術機構開設《周易》專題講座。
人物采訪
問:了解到您本碩博都就讀于山東大學,請問您對學校有着怎樣的印象,又在讀書的這十年間見證了山大的那些變化?
其實我不止是本碩博在山大讀的,我的幼稚園時代就開始于山大的校園,後來成為了當時山大附小的第一屆學生,可以說山大就是我生命之中最為重要的一部分。說到讀書期間山大最大的變化應當就是三校合并,當時的山東大學和山東工業大學、山東醫科大學三所學校合并成了現在的山東大學,這也是山東大學120年校史之中的裡程碑般的事件吧。
問:我們了解到您大學是在管理學院讀的管理科學專業,是什麼原因促使您在研究所學生階段轉入了哲學專業?在哲社學院學習的過程中有沒有讓您印象深刻的老師,對您産生了什麼影響?
有兩個原因吧,第一個是我在生活中很早就跟随我父親劉大鈞先生學習過《周易》。後來在大學的學習階段自學了部分相關課程,對哲學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大學的時候和我太太相識,她是我的同班同學,我們都對中國哲學感興趣。我們兩個在一起學習的過程中既有了學業上共同的追求,又有了感情上的相濡以沫,最終我們一起考取了山東大學的中國哲學專業。
在山東大學求學期間,有許多讓我印象深刻的老師,例如傅有德老師、傅永軍老師、何中華老師、顔炳罡老師、林忠軍老師、王新春老師等,還有老一輩的周立升老師、丁原明老師等,周老師在文史樓給我們授課的場景至今曆曆在目。我覺得山大的老師學問都非常淵博,學術功底紮實,在授課方面各有千秋,對我的學術與人生都産生了極大的助力。

韓慧英與劉震共同取得博士學位
2007年劉震博士的畢業答辯
問:您是怎樣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呢?在做學術研究的過程中您是怎樣要求自己的?
談及我的學術生涯,首先是受到家庭的熏陶,父親的學術曆程使得我對《周易》心向往之。另外在學習中國哲學的過程中,我一直對先秦時代的哲學比較感興趣。後來又逐漸認識到《周易》思想與百家之學都有關系,是以意欲研究中國學術思想的起源與發展,首先需要對《周易》有一個準确的認知。再加上山東大學在《周易》的研究領域處于全國領先的地位。我最終選擇了《周易》作為自己的學術方向。
談到學術研究的自我要求,我想首先是“我注六經”,也就是在做學術研究的過程當中,要講清楚中國的古代思想究竟是怎麼回事,不能做非學術性的曲解。其次還應該做到“六經注我”,僅僅是還原古代的思想體系顯然是不全面的,要把思想古為今用,以古鑒今,将其落實到我們當下的社會生活當中,為當下的社會治理與發展提供智慧。我們要在研究中把古人的思想進行轉化和創新,形成适合現代社會的思想體系。
問:《周易》常被不了解的人誤認為它隻是一本蔔筮之書,您認為我們應該怎樣去為《周易》正名呢?對于初學者進入易學視野您有什麼建議?
《周易》最初确實是蔔筮之書,但伴随着以孔子為代表的曆代先賢對《周易》的注讀,今天的《周易》又不再是蔔筮之書。所謂對《周易》的正名,其實就是要明确《周易》和術數這兩個概念的差異,在學術經學的層面,《周易》是以一部哲學典籍的形象出現,而其原始筮法的表達在漢代以後更多是以術數學的形式出現。之是以現在大家對《周易》有所誤解,是因為普通群眾對于類似學術範疇難以區分,是以才會将《周易》的哲學思想和講算卦、風水的術數混為一談。
我對進入易學視野的初學者的建議有兩條。第一要明确《周易》哲學和術數的差異,隻有對《周易》的體系有了正确的認知,才能真正讀懂《周易》。第二是建議初學者應當從現代介紹《周易》的學術作品入手。因為《周易》當中有很多文辭較為晦澀,初學者從現代人介紹性的著作入手,可以更快速友善地對《周易》的概貌有所了解。
問:看到您一直以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為己任,請問您這樣做的初心是什麼呢?
父親多年一直教誨我的核心詞彙就是“弘道”。120年前的辛醜年,也就是山東大學剛剛誕生的那個時代,彼時的中國和今日的中國是無法相比的。人們将中國的落後歸罪于中國傳統文化,這就造成了時至今日很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仍有着很深的誤解。
今天的中國正走在民族複興的偉大征程中,在融入世界的過程中,隻有對自己的文化有了真正意義上的自信,民族才能實作真正意義上的複興。如果民族的文化已經被别人所同化或者所消亡,那麼所謂的複興就沒有實際的意義。從這個意義上講,每一個中國人都應當在生活當中去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應當更準确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
談到建設今日中國的文化,我認為需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中國傳統文化中有獨特的智慧,運用這些智慧可以為世界發展提供嶄新思路。正是在這種信念之下,我努力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希冀更多人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正确的認知,進而為世界文化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2016年在美國威廉瑪麗孔子學院接受央視采訪
2021年參與央視《典籍裡的中國》節目,識讀《周易》
問:您曾說過《周易》可以“指導我們了解生活,善待生活”,那《周易》對您的個人生命産生了哪些影響呢?
《周易》的内容确實非常博大精深,在二十多年系統學習和研究《周易》的過程當中,我也越來越深刻感受到《周易》的魅力,在潛移默化中變化氣質。
其一是《周易》特别強調一種感恩的意識。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當中,生理的生命得益于父母的養成,而文化意義上的生命離不開師友的幫助。是以我們應當常懷感恩之心,是以我們要回報社會,“舉而措天下之民”,正是表達了這種境界與期許。
其二是《周易》特别強調在人與自然相契合的過程當中,既要保持對自然的必要的敬畏,同時也不能迷失于敬畏之中。《周易·說卦傳》當中有一句話叫“窮理盡性以至于命”。我個人将其引為座右銘。竊以為“窮理盡性”,首先要對世界的知識要進行系統學習,《周易》強調世界是可以認知的,認知世界的過程是通過科學手段,即謂之“窮理”。
但隻是認識我們客觀世界顯然是不夠的,更重要的在于認識自己,是以人一方面對客觀的世界要有所把握和了解,另一方面更要對自己的内心有所掌握。受到《周易》的影響,我的人生追求三重和諧:第一重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第二重就是人與人的和諧,第三重就是人與内心的和諧。此謂之“以至于命”。正是在此之中,我感悟到從心所欲的逍遙。
問:您多次被評為中國政法大學最受大學生歡迎的十大教師,想請您談一談如何成為一個受學生歡迎的好老師或者您認為一個好老師的标準是什麼?
我自認隻是一名剛剛合格的老師,多年來,師友與法大的同學們給了我太多榮譽,實在是一種擡愛。我個人感覺作為大學教師,我始終在堅持兩點:
第一個方面,注重因材施教。在大學階段,學生的人格、學習能力及其它各個方面相對來說已經進入比較成熟的狀态。是以對于大學老師來說,需要引導學生更好地打造屬于自己的學習方法,在通識教育環節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學科背景以及他對學術關注的重點重心而進行有所差異的進行教育,這樣能夠確定我們所教授的知識和他們的專業知識産生一個很高的契合度。
第二個方面,大學的教育也是人格養成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覺得一個好老師還應該做到的就是言傳身教。中國文化特别強調知行合一,一個好的教師不僅在課堂上為大家提供相應的知識,更應該在生活中身體力行地去體認你所傳播的知識。借助于這種有溫度與活力的教學模式,學生們才能夠對所學的知識有着深刻了解。
在中國政法大學授課
對母校的祝福:
我覺得山大現在的變化真是非常之大,包括現在哲學系所在的知新樓、體育館,校園裡随處可見的高層建築。另外,母校在學術上近年來也是成績斐然,比如哲學專業與社會學專業都成為了國家一流大學專業建設點。相信在各位師長和各位師弟師妹的努力之下,未來的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一定會越來越好。
來源: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