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社評:王夫之認為“弱宋”的根源在于宋軍戰鬥力太差編者按:

此文是《宋論》卷二《太宗》第四條。 閱讀時間:12分鐘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4">編者按:</h1>

宋代募兵制自太祖建立禁軍以來,從37.8萬人到了宋仁宗朝的140萬人,“虛胖”的軍隊人數,卻沒有相對應的國防戰鬥力,士兵沒有比對忠君愛國思想教育,職業軍人耗費大量錢糧,低品質的冗兵導緻對外戰争敗多勝少,王夫之認為主要是因為練兵不得法、将領無可用。

社評:王夫之認為“弱宋”的根源在于宋軍戰鬥力太差編者按:

宋軍鮮豔的紅色戰袍

沒有經過訓練的士兵,能讓他們去打仗嗎? 答曰:不能。每天都在進行訓練的士兵,能讓他們去打仗嗎? 答曰:更不能。

因為,通常所說的軍事訓練,無非是擺開旗幟,擂鼓擊钲,大聲呼喊,前進、後退,回來、旋轉,攻擊、刺殺,躲避、沖鋒而已,并沒有你死我活、生死相通的情形,使其全身警惕、心神震動。如此,則訓練士兵,就等于是在戲弄他們。每天訓練,也就等于是每天都在戲弄他們。精通于訓練,也就是精通于戲弄。一旦面對強敵,目昡魂飛,平日所教所學全都忘了。即使沒有忘記,也還是毫無實際用處。

是以,每天都在訓練的士兵,是不能讓他們去打仗的。

社評:王夫之認為“弱宋”的根源在于宋軍戰鬥力太差編者按:

宋将楊再興

但即使如此,又怎麼能讓沒有經過訓練的士兵去打仗呢?其實,練兵之法沒有什麼特别要求,隻要以打仗來訓練士兵就可以了。

古代的軍事訓練,是在一年四季的打獵中進行,禽獸等獵物,就像是自己的敵人;捕捉禽獸,就像是在殺敵;逆頭驅逐,就像是在與敵人挑戰;獵得後獻出獵物,就像是在計功受賞。追利益而唯恐失去,射透敵人的頭顱而唯恐殺之不速,大家争着追随敵人而唯恐落後于他人,懷着一定要殺死敵人的心理,就像是勢不兩立一般,這樣練兵,将來才可以用來打仗。

但古代用兵之人,對鄰國友邦之間的争戰,發洩完怒氣就停止,并非是像對待夷狄和盜那樣,一定要讓他們死在我手裡,而不能與他們同生共存。以禽獸比拟敵人,就足以進行軍事訓練了。我是人,敵人也是人,人和人是同類,不能把他們的死亡看成是和殺禽獸一樣而無動于衷。一旦他們和我決一死戰,那就不像人能殺禽獸而禽獸不能緻人于死地那樣了。

以此原則來進行軍事訓練,流傳到後世,尚且好像還有戲開之意;僅僅訓練騎馬、射、前進、後退等動作節律,而到了真正遇事時卻不能鼓起勇氣,這對于戰争本來就沒什麼用處。何況舍棄這一原則來進行軍事訓練,隻能說是濫用武力,是亵渎而又戲弄武力罷了。

社評:王夫之認為“弱宋”的根源在于宋軍戰鬥力太差編者按:

宋将韓世忠與梁紅玉夫婦

行軍打仗,營隊有一定的制度,部隊有一定的法令,散開和集合講究一定的陣勢,潛伏和現身講究一定的時機,作将領的,必須明白這些道理但如果沒有勇氣,即使将這些原則練習得相當精熟,一旦到了生死成敗的關頭,也會心神迷亂而将平目所習全部忘記。何況士兵們,讓他們向左就向左,讓他們向右就向右,全都聽從将領的指揮,哪管什麼兵法上所講的應該與不應該呢?

是以,值得依賴而可以使人生存、可以使人犧牲但不能使人失敗的,隻有勇氣。但勇氣并非可以通過日常訓練就能使之振作起來的。是以,進行軍事訓練,必須多次嘗試着去打仗,而後士兵的勇氣才會逐漸因不害怕而振作起來。每天練習,每天訓練,一點也不嚴肅地戲弄士兵,則其失敗得就會更快。

是以,如果沒有身經百戰的士兵可以使用那還不如使用新招來的士兵。從前漢朝攻打奴的時候,距漢高祖時不到百年,凡是和漢高祖一起身經百戰而平定天下的人雖都已死去、但其子孫也因他們的功勞世衆了列侯的爵位,都以武為世代家業,可以說是平就感悉軍事。但漢武帝一釋出酎金之令,就把他們全都削去了爵位。

武帝所派過的橫跨沙漠、新殺奴首領、在塞北縱橫馳騁的将領,如衛青、霍去病、李廣、程不識、蘇建、公孫救等人,都是選拔自地位低下之家,既沒有讀過孫武、吳起的兵書,也沒有聽過戰鼓的聲音,但就是憑借着他們剛剛興起之時的銳氣,将漢朝的國威顯揚于大漠。而漢軍中的材官、健幾以及數十萬的士兵,天子也未曾親自去檢閱,将領們也未曾有空聞時間去天天訓練他們停止、集合等打仗的步驟,他們的出征令就頒發于從軍之時,并很快在危險的戰場上疾馳沖鋒,但就是這樣來訓練他們,就已足夠了。是以,進行軍事訓練,不用打仗來訓練士兵,這樣的訓練還不如不練,這樣的訓練,隻是戲弄他們罷了。

社評:王夫之認為“弱宋”的根源在于宋軍戰鬥力太差編者按:

嶽飛

此外,還有其他一些情況。例如,有要經戰陣而不可使其去打者。多次和弱小的敵人打仗,僥幸取勝,于是就想用這樣的軍隊去和強對抗,這也是不行的。但宋太宗任用彬、清美為将傾去奪取當州就是這種情況。這幾位将領,雖都曾參加宋朝消滅割據政權而統一天下的戰争,但其功績也是有限的。

南漢後主乖張暴虐,後蜀後主孟昶荒淫無道,南唐後主李煜生活糜爛,他們沉弱于短暫的安定,完全放松了式備,宋軍一到,他們的統治就如同春天的冰塊一樣頓時消解;河東的北漢政權稍微有點自我固守的能力,宋太祖即不能擊敗之,宋軍反在太原城下被拖得疲憊不堪,後來宋太宗又率大軍親征,并親自指揮攻城,才将北漢滅掉。

由此觀之,這些宋軍将領的才能,其大緻情況也就可以了解到了。幸虧是對方弱小,才成就了他們掃平割據政權的功績。他們率領軍隊,整齊地長驅直入,旗鼓還沒有樹立起來,敵人就已經敗了,根本不用擔心流蕭亂飛于眼前、鋒利的刀列通近于身軀等兇險而且當時還正以仁愛厚道、清廉自守、舉止大方、謙退辭讓的形象,來消除皇帝的猜防懷疑和宰相的傾紮族妒。到了太宗年間,這些人的年齡更加老化,害怕因功勳而受人猜忌,想要保持富貴于晚年的心理更加深重。這個時候,竟指望他們去和一直強大的契丹打仗,結果岐溝關戰,宋軍死傷過半。

難道宋軍的失敗是因為自己人數太多,以緻使敵人的攻擊不講章法所緻嗎?當然不是。依仗着曾經戰勝弱小的敵人,就去和強大的敵人相對抗,結果敵人精銳騎兵一沖,這種陣勢為自己生平所未見,平日所習根本不能與敵相将,不全軍潰敗又能如何呢?張齊賢說:“挑選士兵,不如挑選優秀的将領。”

可見,宋朝将領不善于打仗,是當時人就知道的。

社評:王夫之認為“弱宋”的根源在于宋軍戰鬥力太差編者按:

但宋朝難道真的沒有果敢堅毅、放縱不羁,大可為統兵在外的将帥,小也能與敵作戰的将領嗎?不是的。是宋朝皇帝們疑忌太深,人們不敢以才能自我表現,恐懼擔心、墨守成規、想方設法躲避被彈劾還來不及的風氣已經形成。是以,除了這些老将外,就再沒有别的什麼能人了,自岐溝關一戰失利,直到宋朝滅亡,宋軍再也沒有振作起來。我不知道他們後來是否舉行過軍事訓練,但即使訓練過,也是士兵玩耍于隊伍之中,将領玩耍于帥帳之中,皇帝玩耍于朝廷之中,互相嬉戲罷了。

唉!這就是宋朝之是以衰弱的原因吧!

文/編輯姬歡

原創:王夫之譯文:王嘉川 公子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