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作者:觀其影視

何為忠孝難兩全?

忠孝不并,我兒須人輔弼,卿宜抑割,豈可旬以私情?——《大唐故柱國燕國公于君碑銘》

這就是忠孝不并,當為人臣子之道,與為人子侄之道相沖突時,是舍棄忠君愛國的大家精神,還是抛棄小愛私情願意為國家大事而不惜犧牲?這是古代人們最常經曆的事情,這種二進制對立的思想沖突橫貫了中國曆史數千年。

電影是當代的第七藝術形式,将創作者的思想與構架的故事,以動态的寫實呈現出來。這就形成了我們現在的電影分支,商業電影和藝術電影。一個用緊張刺激、精彩熱血的畫面效果來窺探觀者的荷包,另一個用含蓄、略帶傷感的角度将一個純粹的故事娓娓道來發人深思。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十月圍城》是一個以平凡人做非凡事為核心的商業片,也是一個以忠孝二進制對立為核心思辨的文藝片,你或許會覺得很荒謬,一部電影怎麼可能同時有兩種定義?然而《十月圍城》就是能達到這樣的水準,原因隻在于它是一部群像戲。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h1 class="pgc-h-arrow-right">《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h1>

群像戲的意思,就是複合主人公,即多個主角或沒有絕對主角的電影,由多個人物分别承擔不同的戲份比重,進而達到影片的多面性。

《十月圍城》的主角是誰?是孫文嗎?我認為不是,陳德森在影片中弱化了“革命”的光輝感,甚至沒有過多的闡述何為革命,每個角色或自願或被動的赴湯蹈火,都是一種小家思想做主導的設定,這也是隐晦的忠孝思想表現。

①影片中運用的分段叙事和多線叙事

分段叙事就是分為了上下兩段,一段以李玉堂為主,一段以陳少白為主,也可以了解為一剛一柔。在李玉堂為主的時候,沖突較為慷慨,角色的塑造與定型較為立體,比如沈重陽的惡,閻孝國的狠,李重光的癡。到了陳少白的時候進行了反複的手法,沈重陽的棄惡從善,閻孝國身上的惡與忠混沌化,以及李重光的愚癡升華為理想主義的虔誠。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每一個人物都是主角

這樣的分段叙事就形成強烈的反差,且用前段溫和的手法與後一段的悲壯、兇險形成沖突,以人物的犧牲形成觀者的視聽缺失進而轉為回憶,用回憶來将分段的劇情糅合以達到角色的形象飽滿,手法極其巧妙。

多線叙事則是陳德森的老道之處,在兩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内将十餘人的背景、來曆、目的都詳盡的介紹完畢,并且分段以孫文到港的時間來區分,然後在每一個時間區間内再進行不同人物的多線叙事,節奏快而穩,情節精簡又銜接緊密。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影片中的孫文角色是貫穿電影的主線

②整體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思想沖突

在《十月圍城》的任何一個角色,都有這樣的沖突。

忠孝思想可以區分為大愛與小愛,大局與私情,忠君愛國與個人理想。在影片中的所有角色可以分為三類。

舍大愛為小愛。這一點是最容易展現的,李玉堂數次阻止李重光涉足革命,就是覺得孩子比自己的理想重要;陳少白阻止李重光做替身,也是認為李重光的命,比理想重要。

舍小愛為大愛。閻孝國與孫文是最典型的角色塑造。閻孝國忠于國家,對自己的恩師一樣非常尊敬,但是在國家和恩師之間,他毫不猶豫選擇為清君誅孫文,最後再以死償還師恩。孫文為了自己的理想,為了國家大事,放棄與自己的母親相見,這就是大愛淩駕于小愛的真實表現。

隻有小愛。無論是沈重陽為女兒反叛保護李玉堂,還是劉郁白為償恩一人獨擋數十殺手,又或者鄧四弟瘦弱不堪,卻為保護少爺死死拖住閻孝國的腳。小人物的小愛,成全了理想的大愛,卻死的極其悲怆和壯烈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鄧四弟的忠誠

<h1 class="pgc-h-arrow-right">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h1>

閻孝國忠于國家,他上對得起清君朝廷,下對得起手足兵士,他奉旨誅殺被定位叛逆的賊子有錯嗎?

他尊敬師長,恪守道義,即便陳少白辱罵他、要殺他,他無怨無悔,他要誅孫文,卻不騷擾孫母,這是他自己的道義,因為孫母無錯,她也是天子黎民,這樣的他有錯嗎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閻孝國

粗略看來是沒有的,但是細細咀嚼也是有錯的,錯在他眼界狹隘,無法從忠孝之間得到自處,我将從他的愚忠、偏見和控制欲的孝來詳細分析這個角色。

①閻孝國身上的愚忠

什麼是忠?在《書·仲虺之诰》中有雲:“佐賢輔德,顯忠遂良。”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碑文《書·仲虺之诰》

而閻孝國的愚忠,是《屈原列傳》裡的:莫不欲求忠以自為。這種忠,是古代儒家思想的錯誤引導,即忠君。孔子在《子罕》裡說:出則事公卿,入則事父兄。這個本意為在外遵守法律法規、社會的秩序與國家的規矩,在家裡要聽從父親、兄長等長輩的意見,這才是忠。而許多人曲解的意思為在外要聽天子的話,在家要聽父兄的話,人不能自已,何以為人?是以我認為這就是所謂的愚忠由來。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孔子的儒家思想

閻孝國隻聽清廷的指令做事,并不能完整的了解孫文理想的重要性,雖然如他自己所說他不是鷹犬,但是當他沒有了自主的想法,那他就是鷹犬。一個無法自己控制自己行為的人,與傀儡何異?

最後陳少白一遍遍說着,那不是孫文,他真的不知道嗎?但是他沒有辦法,他奉旨誅賊,即便是假的,他也一樣得殺,這就是愚。在死前苦澀的那一句“學生,已報國恩”,讓人感慨,愚忠不是最大的惡,最大的惡是所“忠”之人的愚蠢,即昏君。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愚忠報國的閻孝國

②閻孝國身上的偏見

造成閻孝國不了解孫文理念的最大原因,就是他的偏見,他的目光是狹隘的。

他看到當時洋人入侵造成的民族動蕩,就認定洋人的所有東西都是有害的,甚至孫文去留學所學習的東西,都是洋人企圖從内部控制國家的陰謀。這種先入為主的陰謀論成為他誓殺孫文的理由,但是他從未嘗試去了解孫文的理念和态度,這種情況就叫做“權威性人格”。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帶有偏見的閻孝國

權威性人格源于1950年阿多諾提出的人格特征,也是許多偏見的形成原因,它的概念是:對某種僵化的思想固守并盲目崇拜,極力維持現狀與有權者的權威性,對處于劣勢者産生排斥、拒絕與懲罰。

閻孝國聽信了洋人為禍論,并且當時這一思想被舊清廷的忠直之士普遍認可,錯不在君,而在外敵為禍。是以閻孝國陷入認知的螺旋中,在不停地接收到洋人是壞的這種信号,越來越偏離自我認知,開始從接受這種信号,變為向外發散這種信号,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是閻孝國身上存在的偏見。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清廷的洋人與國人

我們也可以了解為,因為他是受當時整體的社會高層情緒傾向引導,進而引發出人格的缺陷,于是盲目的抨擊、否認一切不同的聲音,甚至企圖用武力來控制帶有潛在威脅的孫文。

③閻孝國身上帶有控制欲的孝

孝在《說文解字》裡的意思是:善事父母者。何為父?何為母?

與我們當代的認知不同,在古代因為儒家教義鞭撻天下人心久矣,是以對父母的認知依照了孔孟之道的【天地君親師】的順序。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天、地、君、親、師

天即迷信的自然定律,萬物因果,亦可了解為皇權天授的“天子”形象。

地即自然萬物,生死興衰,是以古人常祭祀祈禱,是為行孝于地。

君則是儒家區分的最高統治者、人分階級的最高地位者、禮儀制度的最終定奪者,也就是當朝統禦者

親是僅排第四的人倫長幼,将親放在君之後就是有重君權而輕小愛的意思,所謂“君父”,即先認君主後認父。

師之一道為儒家教義極重視的思想,講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且傳道授業解惑于學生,是以将老師放在了和生父母一樣重要的位置,甚至古代父母見到子侄的老師也得尊敬的叫一聲先生。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君權的愚昧

由此可以看出在古代,有着封建味道的孝本就不明不白,與我們認知的孝順父母不同,古代是先孝君王,再孝師尊,後孝父母。

為什麼說閻孝國身上有帶控制欲的孝呢?答案就在于他對陳少白的态度:因封建思想違背老師,又因封建思想不能傷害老師,是以才轉化為了控制老師。

閻孝國從一開始就打算控制住陳少白,而不是傷害他,甚至是傷害他身邊的好友。

儒家講“仁義禮智信”五常,然而最初的五常僅僅是三德——“仁義禮”。

他不傷及無辜,是為了“仁”;他言行舉止尊敬陳少白,是為了“禮”;忠于君王是為了“義”。是以閻孝國就是一個被儒家思想控制了行為的人,他遵循儒家三德要對恩師陳少白行孝行,隻能不停地控制陳少白。從抓他、威脅他,甚至在最後打掉陳少白的眼鏡去殺“孫文”,都是為了控制他,就像他所說——不要給我搗亂。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擁有傳統儒家思想的閻孝國

<h1 class="pgc-h-arrow-right">閻孝國的悲劇</h1>

在閻孝國的世界裡,充斥着“孝”乃“天經地義”,君即父等道理,忠君與孝順讓他身不由己,這是一種被選擇的行為。當忠君與孝師這兩個理念相沖突的時候,就不得不奉旨而違背老師,這對他那樣帶有儒家思想的人是非常殘酷的。

影片中閻孝國作為反派,最後死在老師陳少白手中,但他并不是一個惡人,他隻是封建清廷控制的一個悲劇人物罷了。無論是古代的不平等“愚忠”、“愚孝”,都是導緻閻孝國悲劇人生的導火索。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閻孝國身為晚清将軍的無奈

如果閻孝國能有更多的自主性,了解孫文的理念并溝通,如果他能放下心中二進制對立的忠孝沖突,從中尋找兩者共存的狀态,未必不能改變自己的結局。

他身為将軍,權職通天,卻這麼草率魯莽的擇其一而舍其一,這就是錯誤的做法。那時的清廷已經在嘗試做出改變,他為什麼不能作為新思想的掌舵者,正确的引導主流意識向新意識轉變?民間這麼多人支援的思想他卻一杆打死,這就是愚蠢的行為。

解讀《十月圍城》:閻孝國的忠孝難兩全,二進制對立下的悲劇人物《十月圍城》的獨特叙事結構貫穿的忠孝淺析閻孝國身上的忠孝難兩全閻孝國的悲劇

孫中山的親筆題字

是以他在最後既沒有順從清廷殺死孫文,也沒能按照老師的意見了解孫文的思想。在君與師的沖突對立之間,閻孝國隻能奉旨殺一個“孫文”,然後再被老師打死,來償還國恩和師恩,堪稱悲劇。閻孝國的悲劇,就在于他分不清他“孝”的是君,還是國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