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漢俊:留學日本“盜取”革命火種

(文/沈紅輝)

“現代中國應将如何?此問題之解決,不在共和亦不在複辟。此種政治革命于中國改造之無力,過去既已證明之。現在亦複将證明之。然吾人之當努力者,唯社會革命之一途而已。”1921年春夏之交,在現今上海興業路76号,一名血氣方剛的中國年輕人向來訪的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如是闡述救國之道。

1921年,日本《大阪每日新聞》派芥川赴華走訪考察。芥川在華走訪數月,足迹遍布大半個中國。在遊記中,他唯一表達敬佩之情的是上面這位年輕人。而這位年輕人,正是中國共産黨創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李漢俊。

難得的日德英法四語人才

李漢俊分析完當時的中國形勢後,對芥川說:“種子在手,唯恐萬裡之荒蕪,或吾力之不逮也。”當時,李漢俊正在和志同道合的進步人士秘密籌建中國共産黨。數十天後,就在兩人會談之地,中國共産黨第一次代表大會召開。

李漢俊1890年出生于湖北潛江,14歲随兄長李書城留學日本,從中學讀到大學,1918年從日本東京帝國大學(今東京大學)畢業,同年回國。根據史料,李漢俊來日一年後考入曉星學園。之是以選擇這裡,可能是因為曉星學園有宿舍,生活起居可由學校負責。

在離東京旅遊勝地皇居不遠的曉星學園,同窗會負責人中山(化名)向記者展示了一本收錄百餘年畢業生資訊的校友花名冊。“1910033 李人傑”,中山指着1910年(明治43年)3月畢業名單說:“這位應該就是李漢俊。1910年是他畢業的年份,033是學校給他的編号。”李漢俊當年在日求學,使用“人傑”為名。

曉星學園19世紀末由法國和美國傳教士所建立,長于英文和法文教學,學生幾乎都是日本人。李漢俊與日本本地同學一起生活學習多年,以很自然的方式習得日語。這段求學經曆,對李漢俊後來翻譯創作馬克思主義著作打下了極好的外語功底。

歸國後,李漢俊的外語能力在國内引進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進步人士圈内有口皆碑,被視作難得的日德英法四語人才。1920年,陳望道譯完第一版完整的中文《共産黨宣言》後,陳獨秀就請李漢俊審校把關。

埋頭苦讀馬克思主義書籍

從曉星學園畢業後,李漢俊考入位于愛知縣名古屋市的舊制第八高中。1915年,他考上東京帝國大學,并成為中國政府的公派留學生。

東京大學仍保留着李漢俊的學籍卡。據東京大學向記者提供的影印材料,李漢俊所讀專業是土木工學科,是一名理科生。不過,在東大期間,身懷家國情懷的李漢俊把主要精力放在尋求救國之策上,開始信仰馬克思主義。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在勞工運動和大正民主運動助推下,日本社會主義思潮重新湧動起來。在那幾年,堺利彥、高畠素之、河上肇等日本馬克思主義代表性人物活躍于思想界和言論界,推動日本馬克思主義蓬勃發展。這種思潮對當時在日尋求救國之策的中國留學生群體産生很大影響。

李漢俊在東大期間埋頭苦讀馬克思主義書籍,并深刻認識到,馬克思主義學說對中國“實在是最美滿的天賜品”。據悉,他在這段時期還結識了日本共産黨發起人之一高津正道等日本進步人士。李漢俊兄長李書城曾在書信中寫道:“李漢俊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與日本進步人士河上肇常有往來。他信仰共産主義,得老師河上肇之啟發甚多。”

1918年,李漢俊心懷社會改革之夢,攜帶大量有關馬克思主義的日本書籍返華。之後,在對日本馬克思主義最新動向保持關注的同時,他在《覺悟》《勞動界》等刊物上接連發表介紹馬克思主義的作品和譯作,扮演馬克思主義的早期布道者、播火者的角色。中共早期重要人士幾乎都受其影響。董必武曾寫道:“李漢俊自日本帶回許多關于俄國革命的日本書刊,我借讀後,逐漸了解俄國革命中列甯黨的革命宗旨和工作方法。”

留日生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

除李漢俊外,陳獨秀、李大钊和李達等早期馬克思主義傳播者都曾留學日本。留日群體在中共早期建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

“當時,日本是東亞最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與中國往來友善,學費相比歐美便宜,日中又都使用漢字。是以,很多有識之士将日本作為留洋首選。李漢俊等人是在這種大背景下來日求學的。”日本慶應大學教授大西廣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在大西廣看來,如今中日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基本用詞高度相似,就是這種影響的遺存。

他說,被李漢俊稱為老師的日本馬克思主義代表性人物河上肇,是東亞最早将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加以研究的人物。他首先翻譯了馬克思的《資本論》,關于《資本論》的德文詞彙如何轉成漢字,由河上所定,“資本”“生産關系”“剩餘價值”等詞都是他翻譯的。由于中文版《資本論》借鑒了日文版,是以如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在基本用詞上,日本和中國幾乎完全一緻。

來源:參考消息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