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李汉俊:留学日本“盗取”革命火种

(文/沈红辉)

“现代中国应将如何?此问题之解决,不在共和亦不在复辟。此种政治革命于中国改造之无力,过去既已证明之。现在亦复将证明之。然吾人之当努力者,唯社会革命之一途而已。”1921年春夏之交,在现今上海兴业路76号,一名血气方刚的中国年轻人向来访的日本文豪芥川龙之介如是阐述救国之道。

1921年,日本《大阪每日新闻》派芥川赴华走访考察。芥川在华走访数月,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在游记中,他唯一表达敬佩之情的是上面这位年轻人。而这位年轻人,正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李汉俊。

难得的日德英法四语人才

李汉俊分析完当时的中国形势后,对芥川说:“种子在手,唯恐万里之荒芜,或吾力之不逮也。”当时,李汉俊正在和志同道合的进步人士秘密筹建中国共产党。数十天后,就在两人会谈之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李汉俊1890年出生于湖北潜江,14岁随兄长李书城留学日本,从中学读到大学,1918年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毕业,同年回国。根据史料,李汉俊来日一年后考入晓星学园。之所以选择这里,可能是因为晓星学园有宿舍,生活起居可由学校负责。

在离东京旅游胜地皇居不远的晓星学园,同窗会负责人中山(化名)向记者展示了一本收录百余年毕业生信息的校友花名册。“1910033 李人杰”,中山指着1910年(明治43年)3月毕业名单说:“这位应该就是李汉俊。1910年是他毕业的年份,033是学校给他的编号。”李汉俊当年在日求学,使用“人杰”为名。

晓星学园19世纪末由法国和美国传教士所创建,长于英文和法文教学,学生几乎都是日本人。李汉俊与日本本地同学一起生活学习多年,以很自然的方式习得日语。这段求学经历,对李汉俊后来翻译创作马克思主义著作打下了极好的外语功底。

归国后,李汉俊的外语能力在国内引进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进步人士圈内有口皆碑,被视作难得的日德英法四语人才。1920年,陈望道译完第一版完整的中文《共产党宣言》后,陈独秀就请李汉俊审校把关。

埋头苦读马克思主义书籍

从晓星学园毕业后,李汉俊考入位于爱知县名古屋市的旧制第八高中。1915年,他考上东京帝国大学,并成为中国政府的公派留学生。

东京大学仍保留着李汉俊的学籍卡。据东京大学向记者提供的影印材料,李汉俊所读专业是土木工学科,是一名理科生。不过,在东大期间,身怀家国情怀的李汉俊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救国之策上,开始信仰马克思主义。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在劳工运动和大正民主运动助推下,日本社会主义思潮重新涌动起来。在那几年,堺利彦、高畠素之、河上肇等日本马克思主义代表性人物活跃于思想界和言论界,推动日本马克思主义蓬勃发展。这种思潮对当时在日寻求救国之策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产生很大影响。

李汉俊在东大期间埋头苦读马克思主义书籍,并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学说对中国“实在是最美满的天赐品”。据悉,他在这段时期还结识了日本共产党发起人之一高津正道等日本进步人士。李汉俊兄长李书城曾在书信中写道:“李汉俊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与日本进步人士河上肇常有往来。他信仰共产主义,得老师河上肇之启发甚多。”

1918年,李汉俊心怀社会改革之梦,携带大量有关马克思主义的日本书籍返华。之后,在对日本马克思主义最新动向保持关注的同时,他在《觉悟》《劳动界》等刊物上接连发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作品和译作,扮演马克思主义的早期布道者、播火者的角色。中共早期重要人士几乎都受其影响。董必武曾写道:“李汉俊自日本带回许多关于俄国革命的日本书刊,我借读后,逐渐了解俄国革命中列宁党的革命宗旨和工作方法。”

留日生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除李汉俊外,陈独秀、李大钊和李达等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都曾留学日本。留日群体在中共早期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

“当时,日本是东亚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往来方便,学费相比欧美便宜,日中又都使用汉字。因此,很多有识之士将日本作为留洋首选。李汉俊等人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来日求学的。”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大西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在大西广看来,如今中日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用词高度相似,就是这种影响的遗存。

他说,被李汉俊称为老师的日本马克思主义代表性人物河上肇,是东亚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加以研究的人物。他首先翻译了马克思的《资本论》,关于《资本论》的德文词汇如何转成汉字,由河上所定,“资本”“生产关系”“剩余价值”等词都是他翻译的。由于中文版《资本论》借鉴了日文版,所以如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基本用词上,日本和中国几乎完全一致。

来源:参考消息网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