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孤嶼志 6天前

第一首以江心寺為題的詩出現于何時?

有人說是趙抃所作的《江心寺》詩,明代王光蘊編的《江心志》、清代釋元奇纂修的《江心志》和陳舜咨編撰的《孤嶼志》中都收錄了這首詩。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孤嶼志》

趙抃是北宋名臣,與包拯齊名,世人稱之為“鐵面”,退休後曾來溫州養老。如果這首詩真是趙抃在溫州所作,那麼就應該是現存最早的江心寺詩。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

本期《孤嶼志》為你揭開北宋“鐵面禦史”與江心嶼撲朔迷離的曆史情緣。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孫廷洪攝于20世紀70年代

趙抃真寫過《江心寺》嗎

趙抃(1008—1084年), 字閱道,号知非子,谥号“清獻”,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區)人。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趙抃

趙抃是一位頗有才華的文學家,以詩著稱,與他同時代的蘇轍就曾稱頌他:“詩清新律切,筆迹勁麗,蕭然如其為人。”清乾隆年間所修的《四庫全書》收入其《清獻集》十卷。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趙抃《山藥帖》紙本楷書 27.3×24.8cm 至和元年(1054)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小編翻閱《清獻集》時,并沒有找到這首《江心寺》。而且,趙抃來溫州時已是退休之身,不符合詩中“遨頭”“風流太守”的描寫。

《江心寺》

峰面雪妝銀世界,江心春動錦波瀾。

遨頭老矣君知否,莫作風流太守看。

在對比中發現,《江心寺》全詩與《清獻集》中的《至成都有作二首》,幾乎一模一樣,僅個别文字有出入。

《至成都有作二首》

(部分)

峰聳雲妝銀世界,江深春動錦波瀾。

遨頭老矣民知否,莫作風流太守看。

據記載,趙抃于治平二年(1065)、熙甯五年(1072)兩度知成都府路,《至成都》是他第二次知成都時所作。成都自正月至四月有“浣花”習俗,太守出遊,士女縱觀,太守被稱為“遨頭”。以趙抃知成都的身份,詩中用典可謂貼切。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清獻集》中的《至成都有作二首》

是以,《江心寺》一詩可能是後人誤傳,而這個錯誤發生在500年前。明萬曆年間,王光蘊編的《江心志》裡已經把趙抃的《至成都》錯歸為江心詩歌,且原詩中的“江深”被改為“江心”,“峰聳雲妝”變成了“峰面雪妝”,“民知否”成了“君知否”。不過在王光蘊編的《江心志》中,趙抃的這首詩是無題的。

康熙年間,釋元奇纂修《江心志》,這首詩被題為《江心寺》。嘉慶年間陳舜咨編撰《孤嶼志》應該是參照了前人的内容,又将這首詩編入書中。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左圖為明王光蘊《江心志》,右圖為清釋元奇《江心志》

據考證,南宋詩人張擴所寫的《宿溫州江心寺詩》也許是目前能找到的最早以江心寺為題的詩作。

《宿溫州江心寺詩》

出城何所詣,孤嶼海雲中。

寺影一拳石,潮聲四面風。

斷煙迷過鳥,密葉墜丹楓。

咄咄勞生夢,真成一洗空。

張擴是宋徽宗崇甯五年(1106)進士,北宋末年曾任處州工曹。這首詩寫于張擴晚年提舉兩浙市舶之時,大概在紹興十年(1140)前後,這時江心嶼上的“兩院”已經合并為“一寺”。

來過溫州寫過江心

《江心寺》雖然是張冠李戴之作,但趙抃來過溫州卻是肯定的。北宋元豐二年(1079),趙抃以“太子少保”緻仕。當時任溫州通判的兒子趙㞦便接父親來溫州養老。

《宋史》“列傳第七十”記載,“屼字景仁。由蔭登第,通判江州,改溫州,代還,得見。時抃已謝事,神宗命為太仆丞,擢監察禦史。以父老請外,提舉兩浙常平。元祐中,複為禦史。”

1949年當代考古學家夏鼐(1910—1985年)在海壇山海神廟戲台下發現、拼合了海神廟殘斷石碑。據考證,此碑立于北宋元豐三年(1080年),那年溫州發生了風災,太守石牧之、通判趙㞦到海神廟禱神祈佑。由海神廟殘碑内容可知,《宋史》中誤将“㞦”記載為“屼”。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海神廟殘碑,現藏于溫州市博物館

趙抃退休後,趙㞦将父親從衢州老家接到溫州侍養。他和當時的溫州知州石牧之一起去雁蕩迎接老父親,并陪同遊覽雁蕩。趙抃有詩雲:

《十八男㞦自溫倅迎于雁蕩,

溫守石牧之以詩見寄次韻》

自谙趨拜力惟艱,柯嶺歸休逺帝寰。

抱甕不能師老圃,驅車猶足訪名山。

魚書入手慇懃後,鴈字排空杳霭間。

多荷主人期我意,謝公遺迹願跻攀。

趙抃在溫州遊玩時,寫過與江心嶼有關的詩。他在《自溫将還衢郡題謝公樓》一詩中就提到:城腳千家具舟楫,江心雙塔壓濤波。

謝公樓位于永嘉郡城北門上(今鹿城區望江東路),原屬于北門的城樓,因謝靈運常于此遊覽、休憩,得名“謝公樓。”謝公樓與江心嶼僅一江之隔,是江心雙塔最佳觀賞地。

一段孝養佳話

趙㞦為了讓父親安度晚年,曾模仿春秋時楚國老萊子年七十還穿五色斑斓衣上堂作嬰兒戲,故意仆地以博父母一笑的故事,在溫州的府邸附近修建“戲彩堂”接他來享福。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老萊子彩衣娛親古磚

趙抃入住後,作詩贊雲:“我憩堂中樂可知,優遊逾月竟忘歸。老萊不及吾兒少,且著朱衣勝彩衣。”

弘治《溫州府志》有記載:“戲彩堂在舊郡治,宋趙屼倅郡時,其父清獻公抃緻仕家居,屼迎以就養,因取老萊子戲彩之義名堂。”

北宋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轍特意為趙抃父子寫了一首《寄題趙㞦承事戲彩堂》。

春晚安輿遍浙東,永嘉别乘喜無窮。

橐裝已笑分諸子,吏道何勞問薛公。

堂上壽樽諸掾集,室中禅論衲僧通。

興闌卻返林泉去,幕府長留孝弟風。

趙抃和趙㞦父子的故事被後人傳為佳話,“戲彩堂”彰顯的孝義在溫州世代相承。

道光二十七年(1847),時任溫州太守的梁恭辰,仿照趙㞦的做法,将其緻仕家居的父親“資政公”梁章钜接來溫州任所就養,亦築“戲彩亭”一座,作為演戲娛親之用。他親筆題亭匾“戲彩”二字,并作跋說:“宋溫州通判趙屼,迎養其父清獻公于倅廳,構戲彩堂,當時傳為盛事,東坡、穎濱皆有詩。今資政公亦就養郡齋,而茲亭适成,因以名之。”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今溫州市區墨池公園戲彩亭。南航 攝

民國二年(1913),溫州海關監督兼外交交涉員冒廣生,在關署的西側建了一座“後戲彩堂”,将其老母從如臯接來孝養。事後還在《戲言》一文中記載說:“戲彩堂……餘奉母來永嘉,曾在關署西偏建戲台,顔其堂曰‘後戲彩堂’。世豈有眉山兄弟之詩,為我張其事哉。”“眉山兄弟”指蘇轍、蘇轼兩兄弟。

一琴一鶴傳千古

《宋史》中,趙抃與包拯同傳,二人曾同在禦史台任職。

趙抃為殿中禦史,職司宮禁之獄;包拯任禦史丞,職司分巡朝外四方之獄。按今天的工作範圍區分,趙抃負責首都各部委機關幹部違法亂紀的案件,包拯負責地方官員違法亂紀的案件。趙抃與包拯一内一外配合相得益彰,由于兩人工作中都不避權貴,是以趙抃得稱為“趙鐵面”,包拯得稱為“包青天”。

宋史記載,宰相陳執中縱容家屬毆打丫鬟緻死,宋仁宗有意包庇,趙抃卻先後上書二十多次要求對此嚴格執法并罷免陳執中。同時還彈劾了對此事不聞不問的谏官張擇行和反對罷免陳執中的谏官範鎮,并由此引起了與範鎮長達一年多的論辯。最終結果是陳執中被貶,趙抃自身也被流放到外地。

趙抃出身貧寒,二十七歲中進士,經曆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官至殿中禦史,參知政事、太子少保等京職,亦先後出任河南、四川等多處地方官員。

他一生恪守“良田萬頃,日進兩升;大廈千間,夜眠八尺”的座右銘,所任官職很多是令人眼紅的肥差,但他始終能做到心無貪念,廉潔為官,從不為自己謀私利。

這位與包公齊名的“鐵面禦史”來過溫州江心嶼嗎?

“鐵面禦史”趙抃一琴一鶴雕塑。陳晶攝

北宋嘉祐三年(1058),朝廷任趙抃為成都轉運使,趙抃隻帶了一個随從,牽着一匹馬,馬上的行囊中有一架琴,一隻白鶴。趙抃赴四川任職前,四川一些官員常常以酒食互相吃請饋贈,甚至郡衙旁邊都開了許多酒家,趙抃到任後嚴厲整頓A錢腐化的官場惡習,使四川官場風氣為之大變。

神宗皇帝大為稱贊,誇趙抃“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自随,為政簡易”,從此“一琴一鶴”成為趙抃為官清廉的代名詞。

編輯 | 連佳佳 劉曦

校對 | 鄭淩

參考文獻:

《詩畫江心》 陳瑞贊

《孤嶼志》 陳舜咨(清嘉慶)修訂

《曆史上的監察官 趙抃:鐵面無私辨忠奸》 何忠樂

《鐵面禦史趙抃》 衢州市檔案館

《古代如何記載台風 海神廟碑說給你聽》 陳培培

《千年“戲彩堂”,溫州古代敬老風》 徐宏圖

《鐵面父親與孝順兒子,溫州版父親節感人故事,就發生在這裡!》 三十六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