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剛過去的10月1日,難得的國慶中秋雙節同慶。
據天文學家說,“中秋和國慶同一天”在21世紀僅出現4次。上一次是2001年,未來還有兩次分别在2031年和2077年,意義非凡。
而對于“長城攝影師”楊東而言,今年是他拍長城的第5年。每一年的中秋節他都漂泊在外,一個人爬上長城拍月亮。
外人聽上去似乎很孤獨,但他不以為然:“我在八月十五大團圓這天,來到長城拍舊時的月亮,會想到過去古人一代一代地守護着長城的場景,他們逢年過節也回不了家。雖然現在他們已經不在了,但他們留下了偉大的曆史工程。”
《望月》
5年中,楊東跨越大半個中國,行程總計10萬公裡,拍下長城30多萬照片。
春夏秋冬四季流轉,他見證了長城這位忘年之交的美,風起雲湧的它,雲海缭繞的它,冰雪覆寫的它,詠梅綻放的它……
《長城春夏秋冬》
當然,拍長城不隻是拍下美景那麼簡單。長城作為中華文明的象征,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它承載着一代人的民族印記,楊東更希望把長城的内涵和精氣神拍攝出來,這樣才符合長城該有的樣子。
“我去的怕不是一個假的長城吧?”
很多人見慣了節假日長城上人擠人的窒息畫面,當看到楊東拍的長城照片後,都會驚歎一聲。
事實上,楊東一張張絕美的照片背後,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艱辛。每一次幸運的喜悅,皆誕生于他“再堅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攝影講究天時地利人和,有些照片一年可能隻有一次機會拍到,甚至就那麼一瞬間,錯過了就不得不再等一年。好比長城春暖花開時節,花期很短,如果再趕上霧霾或六七級大風,花瓣一夜之間被吹落,他落得白跑一趟。
《金城詠梅》
這張金山嶺長城雲霧的照片來之不易,楊東去了20多次才拍攝到。
《長城晨韻》
冬天拍箭扣長城雲海,楊東背上帳篷淩晨3點開始爬,他成為近百個攝影者中第一個到達的。不巧的是,當天大雪未停,達不到拍攝的預期效果。到第四天,大部分攝影師都扛不住了,隻剩3位。
楊東繼續咬牙堅持到第五天,天亮時雲海果然出現了。按下快門的那一刻,所有的饑寒勞累都化成了喜悅。
《箭扣長城雲海》
攝影有時候也講究緣分,越強求什麼越得不到,順其自然反而就有意外驚喜降臨。楊東在黃花城長城采風時,行攝整整一天卻一無所獲。當他正準備下山,偏偏“無心插柳柳成蔭”,一張滿意的作品便誕生了。
《少年遊》
去年,楊東冒雨騎自行車,從河北跋山涉水趕往娘子關長城。好不容易抵達後,天已經暗了,他錯過了最佳的拍攝時刻。
正懊悔之際,世界又為他打開了一扇窗,娘子關城樓上的景觀燈瞬間亮了。他立馬用了5分鐘的時間,飛快跑到長城對面的錦河大鐵橋上,按下這至今難忘的絢麗景象。
《娘子關夜景》
楊東最為緊張的一次,是背着器材在金山嶺長城走了大半天也沒找到理想的拍攝機位,坐在石階上休息時非常困頓。猛然間,天空一大片烏雲飄來,很像燃燒後翻騰的煙,他瞬間在腦海裡建構出一副烽火台燃起烽煙的畫面。
要知道,長城在過去作為民族的防禦工事,燃起烽煙就意味着家國憂患意識,警示戰事要來臨。他趕緊拿出相機順着長城奔跑,仿佛穿回古戰場,觸摸到了長城的生命。這才有了《大國戰号》這張震撼的作品,至今他仍清晰地記得當時激動的心跳。
《大國戰号》-憂患
對楊東而言,拍攝長城,拍的是建築,更是自然;要的是景象,更是精神;拼的是技法,更是毅力;用的是鏡頭,更是情感。
為了捕捉一瞬間的靈感,楊東已然達到一種“不瘋癫不成活”的忘我境界,不顧危險也要逼自己一把。
夏天拍攝條件非常艱苦,蚊蟲叮咬是家常便飯,草又很茂密,長得比人都高,他一不留神就會迷路走錯方向。
更可怕的是草上面的刺,他曾被野山棗樹紮了10多個刺,忍痛繼續拍攝,直到回到家才用針把刺一個個挑出來,殘留的3個已經長到肉裡,手上還被劃傷了兩大道口子,血流不止。
相比看得見的危險,無法預知的“敵人”才是最磨人的,堪稱心理持久戰。有次他拍完日出将要下山時,迎面撞上幾頭兇悍的野豬,他渾身直冒冷汗。下意識地他拿出三腳架準備拼命,所幸野豬識相地走開了。雖然有驚無險一場,但他還是要繼續與内心的不安作鬥争,擔心下一個路口又遇見。
男人再強硬也不是鐵打的,最開始楊東也有孤獨的軟肋。每當落日後,伴着小風嗖嗖,頭頂飛過幾隻烏鴉叫聲凄厲,他渾身雞皮疙瘩直起。夜裡有時會遇見綠色、藍色、紅色的鬼火,周遭空無一人,他吓得毛骨悚然。
但唯熱愛以抵漫長。随着拍攝時間長了,楊東隻要爬上長城看見敵台,就像找到家的感覺一樣,孤獨感瞬間煙消雲散。
他喜歡挑戰極端天氣下的長城,記憶中他有三次後腦勺被半個雞蛋大的冰雹砸起大包,就連雨傘都被穿透也在所不惜。
2017年夏季傍晚,他在河北獨石口長城,冒着被雷電擊中的危險,拍下罕見的“雷暴雲”奇觀,幾乎是拿命換來的。
《曆史的天空》
此外,在楊東的攝影生涯中,追着雪拍長城早已不下20次了。
玩攝影的人都知道,電子裝置在低溫環境下耗電量特别快,很可能會被凍關機。楊東在零下-28、-29攝氏度的嘉峪關,用無人機拍攝雪景就遇到了這個情況。眼見着太陽快落山,他便把平闆電腦放進自己的身體裡取暖。
恢複一點電量後,他用上半身唯一還沒被凍僵的手指中指按下3張快門。說時遲那時快,電腦再次關機,他幸運地留下了這張照片。
《雪後嘉峪關》
事後代價也是慘痛的,他忍着奇癢無比的凍瘡,繼續在嘉峪關連續創作14天。
《雪後嘉峪關與祁連山雪山》
今年1月,楊東為拍攝陽泉娘子關雪景,出發前做足了準備,睡袋、暖寶寶、防滑鍊......盡管他手機上測雪量的軟體,已經開啟暴雪紅色預警,幾位司機師傅把車停靠在服務區,也紛紛勸他别去,但他還是義無反顧地前行。
400多公裡的路,楊東硬是走了10個小時,第二天淩晨1點才到達。在車裡睡了5小時後,他用無人機航拍定格了這張照片,總算不虛此行。
《雪後娘子關》
誰能料到,在成為長城攝影師之前,楊東是個被身邊人搖頭定義為“不适合學攝影”的人。
幼時,媽媽給他買了台單反相機當培養愛好,他笨手笨腳的不會用。上攝影課被要求交作業,他一個月拍的幾萬張裡,竟然沒有一張照片用到焦距。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尚不懂攝影技巧的楊東,天生對事物卻有着敏銳的洞察力。8歲那年,他為第一次登上家鄉遼甯丹東的虎山長城而自豪時,旁人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這是假的長城”。
原來,連當地人都普遍存在誤區,認為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是天下第一關山海關。印象中,很多人一提到長城,第一想到的也都是北京八達嶺長城。
《虎山長城》
實際上,萬裡長城的東端起點就是虎山長城啊!淌過曆史的長河,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大多是明朝修繕而來的長城,虎山長城便是其中一部分。
楊東覺得太可惜了,他覺得自己有使命感,讓中國人了解到長城的舊貌。
大學會計專業畢業後,不想過一眼到頭生活的他,苦惱将來的出路。
2015年9月,楊東迎來命運的轉折。他在一次山川遊曆中,偶然爬上河北金山嶺長城,看到雲間長城雄奇巍峨的壯景忍不住拍下來,多年關于美的積澱終于到了一個爆發點。
第一次獲獎的長城作品
這是他第一次拍長城,也讓他第一次嘗到獲獎的喜悅。從此,他在攝影這條路上一發不可收拾,立志一生用鏡頭來記錄長城文化。
現狀堪憂的是,盤橫中國2.1萬千米的長城已消失近三分之一,除了自然界的侵蝕,人為破壞也是罪魁禍首。
楊東為此感到十分痛心,但他深感自己正做着一件有意義的事。很多人看到他鏡頭下美輪美奂的長城照片,開始有意識地去學習長城的曆史文化,自覺貢獻自己的一份力保護長城。
《長城腳下的牧羊人》
《長城上空的彩虹》
忍得住孤寂,守得住初心。這個拍長城的少年,未來還将一直拍下去,拍到白發蒼蒼為止。
“可能5年沒看出什麼變化,但等到10、20年,甚至更久後,這些照片的價值就會展現出來了。”
撰稿|初胭 設計|維尼
本文圖檔由受訪者授權提供
為保護長城獻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