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和它的陽谷
文/張長城
看題目,你肯定有點疑惑吧,按照現在的行政區劃和隸屬關系,正确介紹應為“陽谷縣阿城鎮”才對。大家有所不知,在上古時代,陽谷卻是阿城的附屬,它們有着唇齒相依的文化關聯,并且也是中華農耕文明的源頭祖地窮桑的主要組成部分,地名文化之古老,人文齊天。這些地名文化符号,本人進行了多年的研究論證,得出結論可謂石破天驚:以阿城為中心的方圓百裡區域,就是上古窮桑古國。“阿城”和“陽谷”的關系,就是後來皇城與朝陽門外日壇的關系。中國曆代帝王,都是于春分日在皇城朝陽門外日壇祭日,阿城與陽谷就是其文化源。
首先粗略說一下這兩個地名,然後精簡論證、溯源。

阿城
阿讀e 。阿城是陽谷縣的一個鎮,在城東偏北部五十華裡,地名古老。遠古叫作“阿邑”,簡稱阿或柯,俗稱古阿邑,邑的意思之一也是城。
阿膠、阿缟的原産地就是這兒。
秦漢時期在這裡設定了“東阿縣”, 486年後魏(北魏太和十年)時期因水災東阿縣志東遷,原址附近後來再次設城鎮曰阿城。現在古城殘垣仍有幾百米遺存。考古發現,漢代大城疊壓在“龍山文化”小城之上,并有“仰韶文化”陶器等出土。阿井猶在,有古碑,上書“古阿井”。阿膠依然是本地的主打産業,曆經幾千年而不衰。
陽谷
景陽崗、獅子樓,武松打虎,本文不予表述這些陽谷年輕的故事,隻說名由。今陽谷縣城是宋代(1006年間)遷至此處的;往前說,隋開皇十六年建縣,城池在景陽崗西部,志載“水沒城陽谷”;往上追溯,春秋時期叫作“陽谷邑”,位址在東平湖東北部,今東平縣舊縣鄉王古店(陽谷店)三村;再往上追溯,就是旸谷-------古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也是中華首個曆法“黃帝曆”的誕生地。
鬥轉星移,河徙變故,人文變遷,旸谷在本地演變為谷邑、陽谷等地名,陽谷名由邑轉縣,西遷多次,最終1006年遷孟店(今陽谷),從阿邑的正東方四十多裡,遷移到西部五十多裡,由旸谷轉變為陽谷,曆經近五千年。
中華首都窮桑古阿邑
為什麼說古阿邑是“中華首都”?因為它是黃帝都邑!
古阿邑簡稱阿、柯。《史記》:“黃帝邑于涿鹿(非地名,逐鹿中原之意)之阿”。阿就是古阿邑。《帝王世紀》:“黃帝于窮桑登帝位”。《山海經》 袁珂校注:“所謂甘淵 、湯(旸)谷 、窮桑蓋一地也。”《帝王世紀》:“黃帝由窮桑登帝位,後徙曲阜。” “少昊邑于窮桑,以登帝位,都曲阜,故謂之窮桑帝。” “颛顼始都窮桑,徙商丘又遷帝丘。”颛顼帝始都窮桑“大棘城”,大棘城在東平縣舊縣鄉利仁鎮(又大吉城)。袁珂說的“甘淵”,也是《山海經》中提到的“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淵”,在古阿邑的東南方向,約五十華裡,就是今天平陰縣洪範鎮的扈泉。扈泉在半山腰,其貌就是甘字形,常年“甘水出焉”,山下有大壑以及古扈國遺址。
晉杜預注、皇甫谧《帝王世紀》皆以窮桑在魯北。其實就是以古阿邑為中心方圓百裡的區域,有的史料也稱作“空桑”。
古阿邑龍山文化小城和秦漢大城文化疊壓。小城應該是三裡之城,因為《孟子》曰:“三裡之城(都邑),七裡之郭”,阿城鎮至今還保留着“阿城”、“小城”、“臯門”、“海會” 等文化符号為村名。辭海中臯門的解釋為:古皇城的第五道門,也稱國門、郭門。我的了解為:小城代表的是古阿邑(黃帝都邑);臯門是其皇城外門之郭門;海會一詞,這裡有享譽四海的“海會寺”,佛教“海會”詞彙另當别論,這裡為文化源是四海之中之意。古阿邑秦代大城大約4x4裡,規模之大甚是罕見,有傳說是未建成的秦朝皇城。
雖然古阿邑小城不是大中國概念上的氣勢磅礴的皇城,但我們的人文記憶、姓氏文化,絕大多數是以炎黃為始祖的,上古時代的“三裡之城”,已是高規格的帝王之邑了。又據傳,“古阿井為炎帝所掘”,是以,黃帝邑也曾是炎帝之邑,炎黃之都邑就是中華首都,當之無愧!
阿地名文化符号,在曆史上也曾是高大上的字眼:曲京曰阿(又四京曰阿)。
文化演變、輻射,阿演變出許多地名:曲阜(曲阜本意阿)、曲阿(江蘇,曲阜+阿)東阿縣、西阿縣、阿城鎮、東阿鎮、桑阿鎮(冠縣,窮桑+阿)、陽阿(河南新鄉市,旸谷+阿)。
阿,作為中國最早的都城文化符号,在秦代還曾很皇家,這就是被稱為天下第一宮的阿房宮。
古阿邑,作為黃帝時代的中心都邑,有着極高的上古史研究價值。
阿邑的旸谷及其演變
在古阿邑正東四十華裡黃河北岸有魚山,南岸有陽谷山,這裡正是阿邑的春分日出之地-------旸谷。
《世本·作篇》“黃帝使羲和占日”。以阿邑東郊旸谷日出點定春分、秋分,加之冬夏兩至,初定年周期為四時。《堯典》也記載:“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魚山當為嵎山的訛傳,陽谷山即旸谷山。《魏土地記》曰:“縣有谷城山,山出文石,陽谷之地”,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堣夷(嵎夷),在冀州旸谷,旸各本作陽,今正。”
“谷山春曉” 是陽谷古八景之首,就是旸谷山上春分之日出,這一天晝夜均分。魚山之上有“龍山文化”遺址祭台,正是窮桑時代的文化遺存,嵎夷旸谷之“宅”就是這裡。
為什麼古人對春分如此看重?讀懂《堯典》這段就會明白:“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分(春分),命羲仲宅嵎夷,曰旸谷。寅賓出日,平秩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仲春。厥民析,鳥獸孳尾。”這是農耕文明最早的文獻記載。而在我們陽谷,或者說是古窮桑地區,是四季最分明的地區。在陽谷城内,古人還附會了一個“日中”地,在老縣衙西側,傳說是“無影地”。無影地是夏至現象,而旸谷是春分,看來陽谷遷過來後,當時人們對“日中”詞義了解偏了,設定了一塊“日中”地叫作“無影地”。我鬥膽更正一下:無影地,應該诠釋的是“陽谷是四季分明之地”------春分之日中。
旸谷與古阿邑這個中華文化源幾近淹沒,因為這些文化被後世固化成了皇家獨有文化。北京皇城朝陽門外的日壇,為帝王春分祭日之所,文化源就是我們這裡。就是東阿魚山“龍山文化祭壇”(曹植墓台基),也是古阿邑的旸谷地。天壇,是帝王祈年祭祀之所,是發端于桃丘(古阿邑東南20華裡,黃帝出生地)的文化演變,壽張壽字源于桃丘。曆代皇家的天壇都設在皇城東南方位,因為桃丘在古阿邑的東南方。這種布局,為的是紀念人文始祖黃帝,也是天帝,俗稱玉皇大帝。當地海文化演變為皇家苑囿之池,如北京的北海、中海、南海、西海等,皇家随便一個大坑就叫海。
文化演變、輻射,本地旸谷演變成了陽谷邑、陽谷縣。谷文化也派生出谷國、谷邑、谷(穀)城,以及穀丘、上谷、穀熟等等。陽谷縣城周邊有四十多個海名村,屬于上古海文化在故地留馨,寓意着曾經的“西海之濱”、“四海之中”、海會帝都、宅茲中國(京師、都城即中國),窮桑文化附着在了陽谷,以至于陽谷傳承者很多古老傳說。
諸如:陽谷北境有宓(mi)城,伏羲之城;陽谷是伏羲教民觀陽播穀之地;天下第一山---谷山春曉;二十四節氣是在陽谷制訂的;古阿井是炎帝所掘;古柳樹上天庭的故事;王子鬥寶的故事;會盟台的故事;孫膑戰龐涓迷魂陣的故事;西漢莊張良的故事;陽谷城在“四海之中”的布局寓意窮桑;還附會複制了谷山、黃山、龜山“三山不見山”;第一山碑等等,可謂數不勝數。
旸谷經曆了夏朝谷國時代(之後谷分化出穀)、商周陽谷邑時代(址在東平湖東北部今陽谷店)、隋開皇十六年建縣(景陽崗西部‘水沒城’)和宋代遷城(1006年遷孟店即今陽谷)幾大曆史變遷,由阿邑東郊旸谷輾轉到了西郊昧谷,陽谷名曆時約五千年之久。
原本的阿邑的旸谷之地有“小谷”,當為最早的谷國,後遷徙,周代在湖北谷城縣亡國。之後秦代在小谷設立谷城縣,再之後明代東阿縣治遷此地,改為東阿。東阿治所再遷出,此地現在叫東阿鎮,屬于平陰縣。
中古之後中國人避諱窮字,桑與喪諧音,亦有避諱之俗,隻用桑梓、桑麻等詞彙寓意故裡、老家、父老。很多古地名因為人文變遷而變更。阿作為都邑名詞,早在周代就被“京”字替代,周都鎬京,後世皇城多用京字作都名,如西京、南京、東京、北京。
窮桑與旸谷文化發生演變,随着曆代皇城的變遷,每一個皇都東部都應該有一個“旸谷”,或者帶“朝”字的地名。南亳商都的旸谷我認為應該是“砀山”;殷墟的旸谷或為“朝城”;洛陽的旸谷疑似新鄭,因為那裡附會了“黃帝故裡”。在國家概念定型之後,旸谷脫離了都城,形成了國家東方日出之地曰旸谷了,也生成了窮桑在東方的觀念,甚至說成“東夷”。這就出現了旸谷日照說、威海說(有旸谷村)、遼西說(朝陽、東銕)、樂浪說(北韓)、日本說(日出之國、扶桑)等等。原本古阿邑東郊的嵎夷、旸谷(東夷),随着國家疆域的擴大、文化的輻射,不斷東移,東夷泛指越來越遠,中華文化圈越來越大。
阿城與陽谷,從遠古窮桑走來,文化傳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憑大河淹沒、風雲變幻,這些地名文化符号,始終默默宣示着這裡是中華文明記憶的源頭,這裡是炎黃子孫的祖籍。
散文| 張長城:一包月餅
【作者簡介】張長城,男, 1961年生人。聊城市地名文化學會會員、聊城傳統文化研究會會員、台前縣曆史文化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