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悅讀
采撷平凡生活中的詩和遠方
漫步北關
作者:範麗
壹
我必須承認,北關使我過敏。就像有些人看見“鳥”的象形文字,便頓覺自己也要跟着飛起來。我每每走進北關,就會生起一陣穿越之感,就想沿着北關一直走。這時,時間就演變為一條很長的圓形軌道,千年萬年前的曆史倉藏,成篇成卷地拉開,由遠及近,一幅幅慢慢悠悠推向你。
貳
走在北關,腳下的青石路面凹凸不平,甚至有些磕腳底闆。“漫漫巴蜀道,蕭蕭班馬鳴”。這條古時可西上成都,東連湖廣,南通滇海,北赴劍門的成渝古驿道遺址,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依然靜卧在北關景區内,講述着“因道置驿,因驿置縣、以道興城”的隆昌發展史。在北關,青石、驿道、牌坊的元素處處痕迹鮮活。
舊時,有六條古驿道交彙于隆昌城。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這些驿道,不遜于當今之高鐵、高速,凸顯出作為交通要沖的區位優勢,成為人流、物流的過往聚散之所。舊景繁華熱鬧,出川入川的茶商、鹽商在驿道上穿梭不停,叮當馬鈴聲不絕于耳。更有朝廷差役,策馬飛奔,連夜運送泸州合江荔枝到長安古城。無數次地上演“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故事。這條千年古驿道承載了多少悲歡、見證過多少興衰?想必,驿道青石上那些泛着幽光的苔藓、磨得發亮的石邊棱角都會記得。
驿道以上,在明清風格的建築群之間,矗立着牌坊群。自隆昌市南街至北關,十三座明清時期的青石古牌坊呈念珠狀有序地排列着。驿道悠長,曆史滄桑;牌坊古樸,浩若史書。德政坊、孝子坊、功德坊、百歲坊、節孝坊……或旌表、或弘揚、或彰顯,品種繁多,造型莊重。四柱三門三重檐五滴水的獨特結構,雕刻精緻,寓意深遠,讓人歎為觀止。淺體雲紋,榫頭銜接,絲絲入扣;鸱吻翹角,躍躍欲飛。在整塊石材的建構下,凸顯凝重粗狂。這一座座石牌坊,屹立在千年古驿道上,如一部部立體史書,娓娓講述着隆昌的前世今生。
走在古驿道上,駐足石坊下,仿佛能聽到烽火連天,馬蹄哒哒的曾經過往自青石深處奔湧而來。故人故事,也一個個躍然于石牌坊之上。鹹豐六年,隆昌嚴重幹旱,知縣肅慶帶領全縣紳民抗旱保苗、開井找水;一面平抑米價、一面冒着被朝廷殺頭的風險開放糧倉,保境安民,政績卓著;知縣劉光第,秉性平和寬大,勸導農桑,創栖流所收容流民,并授之以技,使其自立。劉光第德政坊上镌刻“仁心善政” 、“政成化洽”的頌詞充分肯定了德政下的一派和諧。撫摸着牌坊斑駁的石頭底座,一種恍如隔世之感浸潤我心。曆史從未中斷,青石在此為證,生生不息,興隆昌盛。建立的機仙會展館、黑陶博物館、牛樹梅官邸,複原許多曆史場景,帶你再次穿越暢想。在重大節日裡,北關會有傳統的民風民俗表演,人們身着仿古裝扮,擡轎吹唢巡遊古鎮,觀看參與者衆多。
古驿道盡頭,一座赭紅色木質棧道,淩空飛架在這座城市的最高點。沿這座空中人行橋拾級而上,就來到高聳如雲的隆昌地标建築“天運樓”下。
天運樓于2013年建造,是為紀念明代落入隆昌的鐵隕石所建。取自“天降隕石”的諧音。此樓上有9層,負3層,面8層,通高82.55米。天運樓呈六邊形,為攢尖頂的仿古形。形制如寶塔一般層層往上,不斷收窄,直插雲霄,孤傲而巍峨。夜幕時分,十一層塔身内外,燈火全開,通體金光,煞是好看。涼風習習,皓月當空,在一陣陣飄來的絲竹音律裡,會讓人忘了歸去。
站在天運樓上,放眼極目遠眺之處,城市如畫。高樓大廈鱗次栉比,公園、花園鑲嵌其中。這座川南重鎮,曆久彌新。在曆史車輪的浸染中,也如身後這些石塊一般,質樸無華卻又沃野千裡,時時要開出姹紫嫣紅的花,長出枝繁葉茂的樹來。這座城和這座城裡的人,經風雨沐霜雪之日,不慌亂;雕琢成器之時,更不會張揚。歲月悠長,北關緘默,天運樓不懈守候,“天降大運,天佑子民”的美好寓意已經在今天實作。
代慶輝/攝
叁
青石磨砺玲珑身,良材造就金剛體。在褪去五光十色的外衣後,城市,還原它的本真色彩。沿着北關走一走,安穩踏實卻又芳香四溢。定級為國家AAAA級風景區的北關景區,更是一張重磅的城市名片,讓更多人走進這座生态、文明、安全、衛生、宜居的青石之城。
1 END
1
筆名藍、藍蘭。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内江市作家協會會員、内江市詩詞楹聯學會會員、隆昌市作家協會秘書長。文字見于國内各大報刊雜志。出版詩集《青春詩歌讀本》。
“悅讀隆昌”投稿郵箱
下載下傳APP
隆昌融媒丨掌上·雲端·心間
新聞爆料熱線:0832-3951284
未經許可 轉載必究
編輯丨何靜思
責編丨邱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