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檀香不記一場夢·人生如夢

檀香不記一場夢·人生如夢

俗話說“不是你的菜,别去掀鍋蓋”。平時我看的書,一般都是些文風比較清新雅緻的,像李叔同的《不笑煙花隻笑禅》之類,打發了閑暇,又順便修修心,養養性,再好不過了 。

不知是鬼使神差,還是被豁然出現在書面上的“中國首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代表作”幾個字給蠱惑了,又或是想起了蔡康永說的“讀書,就是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但,如果隻看合乎自己口味的書,那你永遠隻能知道你已經知道的事”這句話,總之,繞完整個圖書館,找到幾本心儀的書,又順手把它牽了羊,于是,便知道了什麼才叫“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寫在前

檀香刑,顧名思義,它是一種殘忍的古代酷刑,是用一根削尖的檀木棍沿着脊柱從下(谷道)往上(口腔)釘,受刑的人不會立即死去,痛苦持續時間較長,讓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一種刑罰。

故事主要以德國人在山東修建膠濟鐵路、袁世凱鎮壓山東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攻陷北京、慈禧倉皇出逃為曆史背景,講述了發生在"高密東北鄉"的一場兵荒馬亂的運動,一樁駭人聽聞的酷刑,一段驚心動魄的傳說。

文章采用“鳳頭——豬肚——豹尾”的結構模式,并分别以幾個主要人物的語氣叙述拉開劇情。

我先簡潔叙述一下書中的人物和情節:小說主要人物有:殺人不眨眼的老趙甲,瘋瘋癫癫傻瓜趙小甲,冠冕堂皇為民請命的父母官錢丁錢大老爺,風情萬種浪蕩孝女孫眉娘,鐵杆英雄真漢子孫丙。他們五個主要的人物形象互相交織穿插于小說全文,使内容飽滿而生動。

檀香不記一場夢·人生如夢

人物大緻關系是這樣的,眉娘是趙甲兒子趙小甲的媳婦,要犯孫丙的女兒,高密縣長錢丁名義上的幹女兒實際上的相好。

故事情節可以總結為:親爹犯事,幹爹抓親爹,公爹殺親爹。要說,這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說不是就不是,就怕當真。然,據說閱讀是可以轉換人的心情的,也是暫時脫離現實最好的方法,拿起或厚或薄的一本,幾頁下去,生活的時空便與小說中的同步,然後與主人公,悲同喜。怎麼能做到不當真呢?

話說,清朝末年,在朝廷獄押司做了四十多年劊子手的趙甲趙外婆“功成名就”告老還鄉,恰遇親家——兒媳孫眉娘的親爹孫丙率領義和團起義抗擊德國侵略被抓,其重又被朝廷委以重任,給自己的親家施以有史以來最殘忍的刑罰——檀香刑。

檀香不記一場夢·人生如夢

據他自己炫耀,曾經在他手下落地的人頭共有九百八十七個,其中不包括腰斬庫丁、淩遲刺殺袁世凱的錢雄飛,給偷皇帝七星鳥槍的太監小蟲子上“閻王栓”,斬首戊戌變法六君子等重刑無數。最讓他引以為豪的,是被朝廷重臣袁世凱引薦,得到皇太後和皇上的接見,并得到老佛爺賞賜的檀香佛珠和皇上坐過的一把檀香木太師椅。

按他的話(其實是皇太後說的)說,行行出狀元,他就是劊子手這個冷僻行業裡的狀元,在他眼裡,隻有國家法律,沒有人性感情,更沒有仁義道德。而皇上的接見,更成了他為朝廷效忠的理由,甚至把每次殺人工作都視作自己的一場演出。

是以,親手發明出檀香刑,讓自己的親家上刑後死又死不了,活又活不成,為朝廷甚至侵略者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如此殘忍的事在他看來是件令他無上光榮的使命。

書中,莫言大師以大量的筆墨,細緻入微地描寫了趙甲淩遲錢雄飛和孫丙的檀香刑。讓人感歎于作者豐富的想象力和心理耐受力,把這兩段酷刑描寫地如血腥如此此淋漓盡緻如人親臨現場,,看過之後,眼前如同放電影一樣不斷浮現血腥的場面,以至于讓人惡心到吃不下飯,驚悚到睡不着覺。

唯一讓我感覺到趙甲還有一些人溫度的一次行刑,是他為了感謝六君子之一的劉光第曾經的知遇之恩,在執行斬首時動了一下恻隐之心,為了讓劉少受些罪,想盡量把活兒做的利索點,之前花了很長時間把刀磨得鋒快,讓其他五人也跟着沾了光。說實在的,這篇讀後感我是寫了删,删了又寫。大量令人感到震撼的情節,實在不想再描摹一遍,并希望能盡快地忘掉。但,又總覺得不說不快。是以,想到哪就寫到哪,不知所雲。

檀香不記一場夢·人生如夢

王蒙說,用類似生活的原貌的方式寫小說,是一種快活,是性情的遊走,是感覺的鋪陳,是想象的花朵的盛開,甚至是,逗你玩兒。

但願生活裡沒有這樣的原貌,隻是莫大師在逗我們玩兒。

最後友情提醒一句,看過我這篇寫的模糊不清,不像讀後感的讀後感,千萬别産生好奇心,檀香刑,膽小者慎入。

謝謝!

#好書共讀##頭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