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二戰中的蘇聯名将,朱可夫應該是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個名字。作為蘇聯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朱可夫一生指揮了數百場大小戰役,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公認的最優秀的将領之一,曾經四次榮膺蘇聯英雄的榮譽稱号,他也被稱作蘇聯“戰神”。

(朱可夫舊照)
除了“戰神”之外,朱可夫還有一個響亮的名頭,叫做“百戰百勝将軍”。
但事實上,朱可夫也并不是每戰必勝。比如在莫斯科保衛戰結束後的“火星行動”中,朱可夫為了殲滅勒熱夫突出部的德國第9集團軍,曾先後調用了總數超過190萬人的蘇聯7個集團軍來進行作戰。
不過,在德軍莫德爾元帥的指揮下,盡管德軍的防線慘遭壓迫,但卻始終沒有被蘇軍突破。後來莫德爾元帥還成功反包圍了蘇軍的裝甲部隊,造成蘇軍70多萬人的傷亡。
像這樣的戰役還有一些,所謂朱可夫的“百戰百勝”,其實隻不過是一個誇贊他善于指揮大戰的形容詞。
朱可夫被诟病最多的,就是他每次作戰的死亡人數。有學者曾經統計過,但凡朱可夫指揮的戰役,蘇軍的傷亡數字都非常大。甚至明明是一些大勝的戰役,蘇軍的傷亡人數還會高于德軍。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首先我們要明白,在大部分的作戰中,蘇聯軍隊都是有着人數優勢的。雖說德軍在1941年東進時,号稱動用了550萬軍隊,并且後期又陸續追加投入了幾百萬人。但蘇軍在斯大林的号召下,軍隊人數一直都是超過德軍的,甚至總數始終是有增無減。
(基輔戰役)
德國軍隊打仗,靠的是他們冠絕全歐的裝甲部隊,其核心戰術思想是閃電戰理論。在二戰前期,德軍在不到一年多的時間裡,橫掃了半個歐洲。号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在短短幾十天裡就失去了招架之力。若不是有英吉利海峽這道天塹存在,德軍無法發揮陸軍的強大優勢,恐怕連英國也難逃毒手。
轉頭東進後,德軍在蘇德戰争一開始同樣勢不可擋。比如較為典型的基輔戰役,蘇軍參戰人數高達85萬人,而德軍僅僅投入了50萬兵力。但最終的結果,卻是蘇軍被俘60多萬人。
雙方這樣的參戰人數比,是蘇德戰争中的一種常态。但德軍卻總能夠輕而易舉地擊垮蘇軍,甚至還一路打到了莫斯科。要不是德軍遭遇了三十年不遇的一場寒冬,再加上斯大林孤注一擲地堅守,恐怕蘇聯的命運就要發生改變了。
并且,哪怕蘇軍在莫斯科擊退了德軍,但整個戰場的局勢,也依然在德國人的掌控中。蘇聯軍隊面臨的問題,始終還是老問題:怎樣才能擊敗德軍?
與德軍相比,蘇軍在武器裝備、士兵素質和軍隊紀律上都存在一些差距。唯一的優勢,就是人數。怎麼能把人數優勢轉化為勝勢,就成為蘇軍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而這時候,善于“以多欺少”的朱可夫,就發揮了他重要的作用。
(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早在1939年與日軍的諾門罕戰役中,朱可夫所指揮的蘇軍,就在死亡率和死亡人數都超過日本的情況下,最終取得了戰争的勝利。這也是典型的朱可夫風格。
在莫斯科戰役勝利之後,朱可夫同華西列夫斯基元帥一起策動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和後來的天王星行動,終于讓蘇德戰争的局勢發生了變化。而白俄羅斯戰役及之後的大反攻,則成為了朱可夫充分發揮實力的舞台。
由于蘇聯軍隊總是以多打少,而且死亡率還一直居高不下。近代有一些學者便把朱可夫這種戰術評價為,沒有技術含量的“人海戰術”,最終的勝利全是靠士兵的血肉堆出來的。
但戰争始終是唯結果論。朱可夫在蘇聯軍隊全面弱勢的情況下,能夠指揮軍隊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揚長避短,成功擊退侵略者,保衛國土,這實在是功不可沒的。
也因為他每逢大戰從不掉鍊子,并且最終還帶領蘇聯紅軍攻下了柏林,朱可夫在蘇聯軍中的聲望曾一度超過了斯大林。比起後來勃列日涅夫自我授予的四次“蘇聯英雄”稱号,朱可夫的四次“蘇聯英雄”更加深入人心。蘇聯群眾愛戴他,将他稱為“戰神”和“百戰百勝将軍”,也顯得并不為過了。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