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史話顧炎武——談談南明遺民的家國情懷一、 顧炎武——行走并思考的人生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的家國情懷三、 小結

作者:寒袖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史話顧炎武——談談南明遺民的家國情懷一、 顧炎武——行走并思考的人生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的家國情懷三、 小結

我們都知道“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然而,這句話卻與顧炎武這個名字深深聯系在一起。顧炎武,這位蘇州昆山的讀書人,就生逢朝代更替的亂世,刀光劍影,生死一線。他棄筆從戎,參加南明抗清活戰争,在血與火的洗禮中,生與死的徘徊中,讓他的家國興亡的意識覺醒。

他将家國命運與個人榮辱系于一體的獨到見解,在“反清複明”的矢志不渝追求中,為自己所了解的祖國和理想社會奮鬥了一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影響了無數有志之士。今天我們就從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句話,說一說南明遺民的家國情懷。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一、 顧炎武——行走并思考的人生</h1>

1. 北遊

明朝末年,國事潰敗,民不聊生,朝廷昏庸,外憂内患。名落孫山的顧炎武,家中又遭逢變故,家人背叛,家産盡失。萬般無奈之下,顧炎以45歲高齡遠走異鄉,孤身遠行,開始北遊,漂泊于山東、河北、山西、陝西等地。

長達25年的漂泊生涯,顧炎武以一馬一騾承載書 冊,邊走邊讀,從未倦怠。沒有幾個文人能夠真正做到“行千裡路,讀萬卷書”,顧炎武做到了。颠沛流離,四海為家,他以天下蒼生為己任, 盡管處境困頓,胸中的希望之火,始終沒有熄滅。

在旅途中顧炎武旅途中,他結交各地豪傑,考察山川形勢,徐圖複明大計,更多的則是積累知識,探求學問。著書無數,著名的有《日知錄》、《天下郡國利病書》、《音學五書》、《肇域志》等等。

“遠路不須愁日暮,老年終自望河清”。清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 正月初四,這位漂泊半生的學者,不慎失足,摔倒在馬下,溢然長逝。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史話顧炎武——談談南明遺民的家國情懷一、 顧炎武——行走并思考的人生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的家國情懷三、 小結

2. 不作清廷官

就在顧炎武66歲那年,清康熙帝準備一舉網羅盡“已仕未仕”的博學鴻儒。顧炎武在考慮之列,“讀書入仕”,是讀書人難得的機遇,可以說是人生轉折點。

但是令人意外的是,顧炎武做出了以死自誓的決定“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則以身殉之矣!” 對于此時的他,為清廷效力,對他個人來說是一種侮辱,他甯願去死,也不作清廷官,這樣的決絕和暢快,生亦何歡,死亦何懼。

明清交替之際,文人士大夫們處于非常艱難的選擇中。是不是順應清廷,但是顧炎武對于這樣的問題,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相對于那些為了明朝,流血犧牲的人,活着的人更應該堅持這樣的操守,顧炎武活得光明磊落。誓死不做清廷官,這是他的操守也是他的底線。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肩負其道德的責任和社會的責任,活的有氣節。

<h1 class="pgc-h-arrow-right">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的家國情懷</h1>

1.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

“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是顧炎武家國情懷的理想意識。在其道德理想中,一生都表現了追求一種“合私成公”的大公情懷。針對當時的“存天理,滅人欲”的道德蒙昧主義,批判指出個人私利是客觀存在的,是人之常情,無可非議,道德不能離開人們現實的物質生活。

在顧炎武看來,自從天下為家以來,人們就得養家糊口,生存發展,是以,追求利益,滿足“私”利是合理的,無可非議的,與人性近于善并不沖突。無“私”就無“公”,沒有現實的物質利益就沒有道德上的善,利益是向善的動力。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史話顧炎武——談談南明遺民的家國情懷一、 顧炎武——行走并思考的人生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的家國情懷三、 小結

這裡充分展現了顧炎武“利為民所謀”的富民觀。天下之“公”是天下人“私”的綜合、總合的表現,沒有天下之“私”,就不可能有“天下之公”了。

針對封建道德說教的虛僞性和荒謬性,顧炎武認為當權者們大談“有公無私”“以公滅私”,不過是好聽的言辭,其實是把少數統治者之私冒充為“天下為公”。

統治者要治理好天下,就不能否定人們的私利,而是要滿足人們的私利。是以統治者應該“使民以利”,實施社會治理要以利獎名,造成一個“以名為利”的局面,促使人們近于善。采取獎勵的辦法,對名節突出的人或給以物質獎勵,或賜以官爵,就能淳化風俗,使社會上人人向善。

民富與國強始終是一個不可分的關系體,“以名為利”這種道德認識,展現了顧炎武深懷“利民”“富民”之情,顧炎武“藏富于民”“還利于民”的家國理念至今仍令世人印象深刻。

2.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一生身懷天下蒼生,刻骨銘心地熱愛自己的民族和國家,提倡利民,“私”為常情,在人情上講“自為”“自私”,肯定個人利益的合理性,以此引人向善,推進社會改革。但這并不是宣揚利己主義。

顧炎武明确區分“保國”和“保天下”兩種不同的利益和責任,提出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主張,強調不能把“亡國”和“亡天下”混為一談。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史話顧炎武——談談南明遺民的家國情懷一、 顧炎武——行走并思考的人生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的家國情懷三、 小結

他認為,君主一家一姓的滅亡,是“亡國”,而政治腐敗,道德淪喪,統治者殘酷壓榨魚肉人民,使人民生存不下去,造成人與人之間互相殘殺,這是“亡天下”。“保天下”就是捍衛天下人的利益與安全、保衛民族文化傳統,類似現在捍衛祖國利益、保衛祖國安全之意。

保護天下人民的利益和安全,是每一個普通人都應有的道德責任。顧炎武認為,君主并不是什麼特殊人物,不應該淩駕于廣大群衆之上,君民的關系是平等的,兩者的道德責任也是互相的,人們并沒有對君主片面的絕對忠誠和絕對服從的責任。

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出發,顧炎武尖銳抨擊了當時腐朽頹廢的社會風俗,提出了“撥亂反正,移風易俗”的主張。他通過廣泛研究當時的社會風俗,認為人心風俗的好壞是社會治亂的根本原因。

對于腐敗和道德堕落的吏風,他痛加抨擊。得出“正是這種原因造成了封建天然尊長的脈脈溫情消失,宗法制度的神聖光環退隐,這是家國滅亡的重要社會原因”的結論。 是以他極力主張實施“清議”,要讓每一個人都積極參與家國興盛的管理并貢獻力量。

這其中反映出他對道德責任和權利統一的要求,也正是他的“以天下之權,寄天下之人”(《日知錄·守令》)的“公權”主張在道德上的反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史話顧炎武——談談南明遺民的家國情懷一、 顧炎武——行走并思考的人生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的家國情懷三、 小結

3. 自一身而至于國家天下

顧炎武的深切家國責任感不僅是一種思想認識,而且積極反映在自身生活實踐中。在立身處世方面,顧炎武提出了“博學于文”和“行己有恥”的準則,這是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德責任在個人道德實踐上的具體要求。

博學于文,“文”不是一般的文章和單純地追求廣博的知識,而是立身處世、待人接物以至天下國家大事的一個意指總稱。在他看來,“學”的目的是為了“經世緻用”“明道淑世”。

隻有通過認真學習“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國家”的具體知識,才能真正從中把握“一貫之道”“天地性命之理”,也才能做出“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來”的事。

“行己有恥”,主要是指每一個人都要看到自己的責任,不能隻關心個人的名利,而忽略關心天下國家的大利,要具有高度的責任感和堅貞的氣節。

在顧炎武看來,人的一言一行要講是非、善惡、廉恥,認為,“有恥”是行為核心的底線,而有恥來自對國家群眾的高度的責任感,隻有懂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道理,才能“不恥惡衣惡食,而恥匹夫匹婦不被其澤”,學經世之文,行淑世之事。

“士而不先言恥,則為無本之人;非好古而多聞,則為空虛之學。以無本之人,而講空虛之學,吾見其日從事于聖人而去之彌遠也。”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史話顧炎武——談談南明遺民的家國情懷一、 顧炎武——行走并思考的人生二、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的家國情懷三、 小結

顧炎武倡導“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道德準則和立身處世的道德底線,特别強調“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日知錄·廉恥》),“行己有恥”重要的要恥于做“亡天下”的奴婢之人。顧炎武踐履“博學于文”“行己有恥”的道德底線,認為做人必須要有高尚的抱負和理想,要以“明道救世”為己任。

“天生豪傑,必有所任⋯⋯今日者,拯救人與塗炭,為萬世開太平,此吾輩之任也。仁以為己任,死而後已⋯⋯”(《病起與薊門當事書》)這種基于富國強盛的情真意切之責任感,并積極躬身踐履,其心其情對于現代社會是彌足珍貴的。

<h1 class="pgc-h-arrow-right">三、 小結</h1>

300年過去了,這位高風亮節的一代大儒已經離我們遠去。顧炎武哲人的偉大道德情懷中,飽含對民族、國家刻骨銘心的熱愛,對明朝滅亡徹骨的痛惜之情。一生對家與國的民生發展充滿憧憬和責任意識。

并于此提出的家國治理和教育理念,去除其曆史的局限性,其中很多具有豐富的超越時代性的價值。我們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行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教育,應積極汲取其中有價值的思想源泉。

參考文獻:

《中國通史》

《古文鑒賞辭典》

《中國倫理思想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