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是中興之主還是權力野獸?詳解蕭赜集權方略,兼論太子蕭長懋死因

作者:顧道驚城

蕭道成去世之後,太子蕭赜理所當然地繼承了皇位。

蕭道成雖然在不久前和太子蕭赜公開了沖突,但他卻在臨終之時對蕭赜說:“我之是以能建國立業,是沾了劉氏皇族骨肉相殘的便宜,你一定要引以為戒。”

蕭道成的這番話,真可謂“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太子蕭赜顯然也很贊同父親的遺言。繼位之後,蕭赜便開始集權,并在集權過程中不斷加強皇族屬員(主要是典簽)的權力。

很多人并不了解蕭赜的做法,因為在他們看來:典簽是皇族的屬下,怎麼能制約皇子呢?

這種說法并不正确,因為這種說法忽略了皇族的敏感性。

如果皇帝遭遇不測,最有可能接替他繼承皇位的就是自己的兒子或者其他皇族,是以皇帝對于皇族的一舉一動總是格外敏感的。

如果皇族與典簽有了分歧,到底應該聽誰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其實并沒有明确的規定。

是中興之主還是權力野獸?詳解蕭赜集權方略,兼論太子蕭長懋死因

在傳統戲劇中,總會有一個經典的橋段:少年公子和老管家一同外出,遇到一件件事情,成就一段段故事。

當少年公子和老管家發生意見分歧的時候,應該由誰說了算呢?這個問題通常是沒有答案的。

從理論上講,老管家是老主人的代表,是以他有責任限制少年公子。如果老管家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放任少年公子闖禍,老主人必然會懲罰他。如果老管家盡到了自己的責任,少年公子卻依然無視老管家的勸阻,以至于闖出大禍,老主人肯定也會責罰老管家監管不力。

從理論上講,少年公子是少主人,自然擁有指令老管家的權力。如果老管家不聽從少年公子的指令,并且說不出一個讓老主人能接受的理由,老主人肯定會懲罰老管家。如果少年公子濫用權力,無視老管家的限制,也會受到他父親的懲罰。

少年公子和老管家,都可以堅持自己的意見,但他們都得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因為等他們回家後,老主人會判斷他們的行為對錯,并給予适當的獎懲。從這個角度來看,少年公子和老管家之間的博弈必然是非常複雜的,因為他們的博弈始終會受到第三方的監督和仲裁,這将決定他們的命運。

在這種博弈過程當中,老管家是比較吃虧的。如果少年公子闖了大禍,老管家不管有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懲罰。

皇族與典簽之間的博弈也是如此。在皇族那一畝三分地裡,到底是誰說了算?這是沒有明确規定的。隻不過在大多數時候,當他們之間産生分歧的時候,皇帝總會偏向皇族。

換言之,如果皇族闖了禍,典簽卻沒有進行規勸,那皇帝自然可以把黑鍋甩到典簽頭上:都怪你們沒有盡心盡力地輔佐!

如果典簽盡力規勸,皇族卻一意孤行,以至于最終闖了禍,皇帝就會各打五十大闆:雙方都有責任,誰也别想逃避!

是中興之主還是權力野獸?詳解蕭赜集權方略,兼論太子蕭長懋死因

可蕭赜卻不這樣做,當他在處理類似的案件時,他習慣于偏向于典簽。

這種變化是在不經意間出現的,非常微妙。但對于典簽這種長期在官場厮混的老油子來說,他們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内捕捉到這種資訊。在這種背景下,典簽通常都敢放手與皇族争權,而皇族總會顯得畏首畏尾。久而久之,皇族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裡就會逐漸喪失話語權。

史書在寫到皇族與典簽之間的關系時,總是簡單帶過,而且誇張無比。

據史書記載,皇族随便做點小事(比如想出去玩一會、想吃點什麼喝點什麼),都需要得到典簽的同意,否則就無法得到滿足。如果皇族惹怒了典簽,立刻就會受到皇帝的處罰。

上問其故,對曰:“天生無罪,而一時被囚,取一挺藕,一杯漿,皆咨簽帥;簽帥不在,則竟日忍渴。諸州唯聞有簽帥,不聞有刺史。何得不反?”——《資治通鑒》·齊紀五

這種内容應該距離事實不遠,但事件的重要程度絕對被誇大了。

如果吃飯喝水都要報告,那皇族就根本不是皇族,而是囚犯。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記載應該不是真實的,但皇帝偏袒典簽,皇族畏首畏尾,應該是不争的事實,隻是沒有那麼誇張而已。

後來,蕭赜的四子蕭子響舉兵造反,直接把身邊的重要屬員全部殺光(包括典簽)。如果皇族已經混到連吃飯喝水都要報告的地步,蕭子響又怎麼可能聚集軍隊呢?誰會聽這麼一個“皇族囚犯”的話呢?

子響大怒,執寅等八人,于後堂殺之,具以啟聞。上欲赦江悆,聞皆已死,怒。——《資治通鑒》·齊紀三

是中興之主還是權力野獸?詳解蕭赜集權方略,兼論太子蕭長懋死因

在齊武帝蕭赜時代,最著名的皇族應該是竟陵王蕭子良,他是蕭赜的次子,從小就崇尚清高,真誠待人,才能出衆的人都聚集在他的門下。這種做派,使得蕭子良的風頭甚至蓋過了太子蕭長懋。

子良少有清尚,禮才好士,居不疑之地,傾意賓客,天下才學皆遊集焉。——《南齊書》·卷四十·列傳第二十一·武十七王

聚集在蕭子良門下的人通常都是權貴子弟,著名的有蕭順之的兒子蕭衍(也就是後來的梁武帝)、王僧達的孫子王融、蕭惠開的侄子蕭琛、柳元景的侄孫柳恽,謝述的孫子謝眺和王雅的孫子王僧儒等,這些權貴子弟都有着非常高的名望。

表面上看,蕭子良之是以能擁有這種地位,是因為他有着出衆的人格魅力,但更深層的原因卻并非如此。

皇子廣交賓客從來都是政治大忌。比如說漢光武帝劉秀,那絕對是一個仁慈的皇帝,但他也曾因為自己的兒子們廣交賓客,直接屠殺了一千多人。

皇子之是以能廣交賓客,通常是因為三個原因:

一、皇帝默許或縱容皇子,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擴張皇族勢力;

二、皇帝默許或縱容皇子,希望皇子能擁有制衡太子的能力;

三、皇權衰弱,皇子開始拉幫結派,經營自己的勢力。

蕭子良之是以能廣交賓客,第三個原因先排除,蕭赜能把自己的老爹,開國皇帝蕭道成逼得走投無路,那絕對是一個強勢的皇帝;第一個原因也可以排除,因為蕭赜一直對皇子采取壓制态度,要不然也不會加強典簽的權力。

排除兩個錯誤答案,唯一的答案應該就是正确答案:蕭赜默許蕭子良廣交賓客,就是為了牽制太子蕭長懋。

既然蕭赜選擇了對皇族進行壓制,自然不敢再壓制太子。否則等太子當上皇帝,隻會被權臣斬盡殺絕。

但是回想當年,蕭道成面對蕭赜的崛起無可奈何,蕭赜自然不想讓這種事情再次發生。于是蕭赜在選擇立蕭長懋為太子的時候,也選擇了加強竟陵王蕭子良的力量。

是中興之主還是權力野獸?詳解蕭赜集權方略,兼論太子蕭長懋死因

太子蕭長懋和竟陵王蕭子良的關系如何?無法确定,史書上既沒有他們鬧沖突的記載,也沒有他們兄弟和睦的故事。

在我看來:太子蕭長懋和竟陵王蕭子良都是明白人,就算他們把對方恨得咬牙切齒,也絕不會内讧的。

因為他們都明白自己的處境。

太子蕭長懋心裡明白:竟陵王蕭子良之是以能擁有這樣的地位,完全是父皇蕭赜專門為制衡自己而設定的,是以他實在沒有清除蕭子良的必要,因為他未必能做到這一點。就算他真的做到了這一點,蕭赜肯定還會扶持另外一個弟弟來制衡自己。

竟陵王蕭子良心裡明白:自己之是以能擁有這種地位,完全是父皇蕭赜需要用自己來牽制太子蕭長懋,絕不是希望自己取而代之。如果自己一門心思地和大哥争奪太子之位,遲早會走上不歸路。因為争奪太子之位這種大事,通常是開弓沒有回頭箭的。

是中興之主還是權力野獸?詳解蕭赜集權方略,兼論太子蕭長懋死因

為了防止竟陵王蕭子良的力量過于強大,蕭赜還讓太子蕭長懋代替自己處理國家大事。史書說起這件事的時候,都說是因為蕭赜貪圖享受,其實這隻是蕭赜培養太子勢力的一種手段。

蕭赜的出發點是好的,結果卻讓太子蕭長懋滋生出了不該有的野心。他就像蕭赜當太子的時候一樣,開始公然違制。而對于蕭長懋這種公然違制的行為,同樣也沒有人敢向皇帝蕭赜彙報。

蕭赜偶然間路過太子蕭長懋所在的東宮,發現比皇宮更加雄偉壯麗,心裡那個氣,立刻準備着手收拾蕭長懋。

上嘗過太子東田,見其壯麗,大怒,收監作主帥;太子皆藏之,由是大被诮責。——《資治通鑒》·齊紀四

但就在蕭赜準備動手的時候,太子蕭長懋去世了。如果蕭長懋不死,結局會怎樣?應該不用多說了。

回顧一下蕭道成與蕭赜之間發生的事,雙方沖突公開沒多久,蕭道成就去世了,現在蕭赜與蕭長懋的沖突公開沒多久,蕭長懋又去世了。雖然我不能得出什麼肯定的結論,但這個結果足夠發人深省了。

但有一點我敢肯定:就算蕭長懋活着,也絕不會成為第二個蕭赜,就好像魏王李泰絕不會成為第二個李世民一樣。他們的資曆和聲望差得實在太遠,雖然蕭長懋和李泰都把他們的父皇當成榜樣,但他們并不具備他們父皇那樣的實力。

往期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蕭道成逞兇賣狠,劉宋重臣軟弱無能

蕭道成野心畢露,琅琊王氏助纣為虐

蕭道成登基稱帝,王謝發力掌控全局

蕭道成父子暗戰,太子蕭赜權勢滔天

是中興之主還是權力野獸?詳解蕭赜集權方略,兼論太子蕭長懋死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