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面對巨大的硬實力差距,如何建構軟實力,打赢這場幾乎不可能的戰争。

近期觀因老師結合抗美援朝戰争期間的電影《長津湖》,做了一場關于人民志願軍政委體系如何推動組織文化的全面分析。小編簡單提煉了觀因老師直播的内容,分享給錯過直播和觀看後意猶未盡的同學們。

以下是直播正文:

我們看《長津湖》這部電影,應該從兩個角色的角度去看:一個是旁觀者的角度,即我們一起通過電影通過查閱資料的方式,複原71年前抗美援朝的那段真實曆史,通過當時的真實資料和經曆,透過現象去看到本質。另一個是企業決策者的角度,我們一起來解構在《長津湖》影片中我黨我軍的政委體系,以及它是怎麼來建立和落地文化體系的。

長津湖戰役中,人民志願軍和美軍在硬實力上差距巨大,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但是在軟實力方面,雇傭兵制度的美軍帶頭的16國聯合國軍不敵我們的鋼鐵之師。我們的志願軍是如何去建構軟實力,打赢這場幾乎所有人認為不可能打赢的仗呢?當時解放軍最主要的武器是手榴彈和步槍,而且步槍還是小口徑的步槍,另外隻有少量的迫擊炮,到北韓戰場還發現一半因為嚴寒而不能用。而美軍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武器,如飛機大炮、重型坦克、航空母艦等(ps:除了原子彈都用上了)。食物方面,解放軍吃的是凍洋芋,電影裡雷爸考慮後面連洋芋都供應不上,哆哆嗦嗦的從胸口掏出手絹,把幾個洋芋留着分給其他傷員。美軍則是雞肉、牛肉、薯片、各種罐頭等,非常豐盛。解放軍的棉衣棉被物資也是奇缺,美軍的日用品保障是很充足的。交通方面,解放軍幾乎沒有交通,橋梁和鐵路總是被美軍炸掉,機場、鐵路、公路運輸資源全部在美軍那裡,可以說美軍的硬實力有100分,志願軍的硬實力隻有10分。那麼,我們的軟實力是怎麼勝出的?當時毛主席說了一句話:人民志願軍是有氣無鋼,美軍是有鋼無氣。我們的戰士有頑強的信念,信念來自我黨我軍政委推動的強大的文化機制,我們一起來逐一解剖政委體系及如何推動文化工作。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政委體系。政委體系最早出現在意大利,後來蘇聯紅軍沿用了這個機制,中國共産黨在1929年的古田會議中确立了政委制度。當時紅軍的司令員是朱德,第一位總政委就是毛澤東同志,第二個大家熟知的總政委是鄧小平同志。大家不要了解錯,以為政委就隻是HR。其實不然,在所有的部隊裡,包括企業,一把手開始都是要做政委的工作的,隻是随着集體越來越成熟,才會有拆分,管軍事的就管軍事,管組織的就管組織。抗美援朝志願軍的司令員是彭德懷,他當時也是兼總政委的,鄧華是副司令員兼副總政委,宋時輪是第九兵團的司令員兼政委。這裡有一套機制,其實和企業的管理一樣的,企業裡管業務的叫是業務負責人,管組織的就是政委。

政委體系用得比較好的企業有哪些呢?得到公認的可能就屬阿裡和華為了。華為的政委叫HRBP,有個V-CROSS模型,對政委的要求,第一需要懂業務,是以才能做戰略夥伴,第二她是組織解決方案的內建者,當組織出現問題的時候,政委需要思考方案來解決問題,運作和維護組織,同時也是HR流程的運作者、關系管理者、變革推動者,最後她是核心價值觀傳承的驅動者,是文化的布道者(詳見下圖)。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其實不管是志願軍的政委體系還是企業的政委體系,它們都有一些共性的東西。這個體系首先是内部都有一個統一的,非常堅定的核心價值觀,這是政委體系能夠建立的前提。其次是這個HR體系是完善的,它起碼有基礎的配套,最後最為核心的是群組織有關,和人才、效能、文化有關的,是政委工作的重點。我一直在陪跑很多企業,有些企業很着急,問能不能半年或幾個月就幫它建立一個體系并産生效果,答案一定是“否”,因為搭建這樣一套體系是需要花相對長的時間和精力的,需要“一步一步,腳踏實地”的,華為和阿裡都用好幾年時間才建構成功的。

我黨我軍和企業的政委體系為什麼這麼重要呢?要看它的本質來自什麼。早期的企業,比如說工廠流水線作業的制造型企業并不太需要政委體系,為什麼在現代企業裡這麼重要呢,還是和我們的理念認知有關系,我們都有人才至上的認知。21世紀人才最貴,企業是以人才為資本為資源的組織體系,是以需要有政委重視組織,用組織帶動業務,企業才能健康的發展。

那麼,對政委有哪些要求嗎?

首先,要懂業務,在軍隊裡需要一個懂業務、會打仗的政委,在阿裡和華為這樣的企業裡,也是一樣的,如果政委不懂業務,連做政委的資格都沒有,很多政委是從業務管理者裡面選拔出來的,對業務很懂。

其次,是要相應的責權利,保障這個機制發揮作用,在志願軍部隊裡,政委和司令員是同一等級的,司令員制定戰略部署作戰,政委負責組織和大後方。而在企業中,政委基本都是二号位,組織賦予了極大的權利和責任,甚至在組織決定中有“一票否決權”。

再次,政委要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就像《長津湖》裡提到的梅生,他自學英語2年多,在作戰關鍵時刻他的一句“watch your back”就幫助戰友消滅了部分敵人。

最後,政委還需要通透人性會溝通,在日常和關鍵時刻都需要和團隊成員做溝通,激勵和安撫人心,比如電影中梅生在雷公犧牲時,自己忍住悲痛,對痛哭的戰友連長伍千裡做了安撫,說道:“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幫助伍千裡從悲痛中快速地走出來。

了解了政委體系後,我們來看看政委體系是如何去推動文化的。我們先看看一個組織的文化是什麼,再說怎麼推動文化。

國家跟企業從體系角度來看是相似的,都具有自己獨特的使命、願景和價值觀。

在我們國家,共産主義是最終的使命。

第一個願景是建設社會主義國家,戰略是五年一個規劃(現在是十四五規劃期間),是以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本來是準備用3-5年時間做幾件事:恢複生産、解放全中國,而因為北韓戰争,我們的戰略做了調整,對内依舊是解放全中國,對外變成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把軍費從原先的不到30%提高到了41%(曆史最高),大力生産武器和戰争物資。從企業決策者的角度,我們也可以根據不同階段做階段的戰略變化。另外,戰略确定後,人才的人選也非常重要。抗美援朝時期國内優秀的作戰将領很多,比如林彪和粟裕,這兩位一個因為不願意、一個因為身體不好就沒有參加作戰,最後彭大元帥臨危受命,是以政委要從組織效能提高的需求,來選拔适合的作戰人才。

那麼,我軍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

第一條是聽黨的指揮。比如6月北韓半島南北戰争爆發,9月15号美軍為首的16國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往北層層推進,逼近鴨綠江。10月8号毛主席和彭德懷溝通後就釋出指令“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号志願軍從東北跨過鴨綠江,一切都是按照黨的指揮執行落地。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第二條是時刻服務人民。人民利益重于泰山,對北韓人民一視同仁,北韓境内同樣不拿群衆一針一線,是以湧現出了羅盛教冰水中救北韓少年而犧牲,田玉久和戰友們沖進戰火救下8名北韓婦女,等等的英雄事迹。53-58年期間打完仗還支援北韓的建設。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第三條價值觀是誓死保家衛國。當時湧現了大量的英雄事迹,有我們耳熟能詳的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等。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第四條價值觀是始終英勇善戰,以軍人的榮耀為榮,電影裡的冰雕連就是一個例子。我們看到長津湖戰争場面慘烈的背後,還有那麼多看不見的東西,作為企業決策者要懂得從現象看到背後的本質,看到對我們經營企業有用的東西。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文化如果不落地,那就是空殼,我們需要把它落到實處。文化落地是有流程的,在抗美援朝時期是通過政委機制推動落地文化的。第一步制度保障,第二步層層宣導,第三步樹立标杆,第四步不斷地複盤和疊代。

第一步制度保障,制度保障目的是把個人目标和國家的目标、個人目标和企業的目标結合到一起。戰場上志願軍和國家追求的目标是一緻的,他們寫下保證書、奔赴戰場、抛頭顱灑熱血,就是為了保衛新中國,保護個人分到的田地不被拿回去。如果沒有群組織一緻的目标,個人是沒有源動力的。比如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就是雇傭兵,采取的是傭金制度,單純的為了錢上戰場,一看形勢不好就想逃跑,而志願軍内心保家衛國的決心是無比堅定的,不怕死不怕犧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人民志願軍飛行員韓德彩,俘虜美軍飛行員後,有過一段精彩的對話:

美軍問:傭金多少?韓回:五萬萬

美軍問:美金? 韓回:五萬萬顆人民的心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然後是文化的層層宣導,抗美援朝的時候,我軍的宣傳工作做得非常好。周總理經常講到“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抗日戰争是這樣,解放戰争也是這樣,抗美援朝戰争時期,政治工作依然是我軍的生命線。當時我們做了深入細緻的思想教育、豐富多彩的鼓動大會、深入廣泛的慰問活動、宣揚英雄事迹、譜寫英雄戰歌、廣泛開展殺敵立功運動、擁軍優屬運動等等。

那我們在做企業的時候,什麼是我們的生命線?好的組織(包括人才)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政委的主要工作是要做細緻的思想教育,不管是鼓勵、激勵,還是慰問等等。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另外,還要樹立标杆,當時湧現了很多的英雄标杆,我們不斷的宣傳标杆事迹,激勵更多官兵向優秀看齊。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最後是持續的複盤、疊代文化體系。吸取不同情形下的經驗和教訓,改變戰術和政策,比如入朝後,我們針對敵我雙方硬實力的巨大差距,政委配合各級首長和司令部門,組織官兵根據當時條件研究作戰的具體戰術,研究如何做工事、如何防空、如何對付美軍坦克、研究野外露營如何防凍和如何保證部隊吃上飯、如何消除疲勞的具體辦法等。因時制宜的制定了“近戰”“夜戰”“切斷敵人隊形,分段戰鬥”“從防炮洞發展到坑道工事”等等政策。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從《長津湖》看企業文化

當文化中引領我們的“真、善、美”,慢慢的滲透到每個人的思想中,那麼文化的最高境界就産生了,就是“相信相信的力量”,這樣的文化會成為一種信仰,一種值得用生命去追随和堅守的夢想,這個組織必将無堅不摧、勇往直前,赢!赢!赢!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就曾無可奈何地承認, 即使将北韓戰争擴大到中國, “也不會使中國屈服”, 相反,“将使我們在錯誤的地方, 錯誤的時間, 同錯誤的敵人打一場錯誤的戰争 ”。這是一百多年來, 第一次有人正視中國的存在和力量。

在抗美援朝戰争結束後, 彭德懷說了一句令海内外所有炎黃子孫都激動不已的話:“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隻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複返了。”這句話是對人民軍隊的最高褒獎, 更是對政委組織工作後,志願軍官兵有效踐行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充分肯定。

優秀的文化是可以一直傳承下去的。曾經有人會問到,現在還有抗美援朝時期的文化嗎?回答是:當然有,不然你以為2020年自願前往武漢的醫生在幹嘛?!

在任何時代,我們都會湧現像抗美援朝那個時代一樣的最可愛的人。任何優秀企業的文化也是流淌在每位管理者每位員工的血脈裡,一脈相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