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個世界(自然、社會和心靈)中,首先給予的是自然。什麼是自然?它在此指的是自然界或者是大自然。但大自然包括了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大自然指與人類相區分的物質世界,亦即一般的無機界和有機界,但排除了人類在内。廣義的大自然除了一般的有機界和無機界的物質世界之外,還包括了人類在内。但人類在此主要是其自然屬性,而不是其社會屬性。這就是說,人隻是作為自然的人,而不是作為社會的人。作為這種特性的人隻是一個特别的生物,而不是一個與動物相區分的存在者。這種廣泛意義的大自然可以了解為天地及其間的萬物。
天是什麼?天的本意是人的頭頂上方的蒼穹,是無限的廣闊和深遠的空間。但天不僅隻是天空或者虛空,而且也是天體。它包括了天空中的一切存在者,如日月星辰。那裡太陽升起又落下;月亮運作,陰晴圓缺;群星燦爛,熠熠生輝。此外天還是天氣。天空充滿大氣,它有形和無形的變化形成了風雲、雨雪、閃電和雷鳴。當然天還指天道。它是天運作的道路和軌迹。它既可能是有形的,也可能是無形的;既可能是可見的,也可能是不可見的。
地是什麼?地的本意是土地,是陸地的表層。但它一般指不同于宇宙間其他天體的地球。作為如此意義的大地不僅指遼闊的平原,而且指雄偉的高山、奔騰的江河和無邊的海洋。它既包括了地上,也包括了地下。但地下既指地下空間,也指地下存在者。大地的本性是生養,亦即養育植物、動物等一切生命。大地不是靜止的,而是變化的。滄海變為桑田,桑田變為滄海。植物生長又枯萎,動物出生又死亡。
天與地雖然有所分别,天是天,地是地,同時天在上,地在下,但它們又同屬一體,互動作用。地球自轉會交替地朝向和背離太陽。這導緻了人在地球上看到太陽早晨時在東邊升起,晚上時在西邊落下。地球朝向太陽的一面便形成了白晝,背離太陽的一面便形成了黑夜。月亮圍繞地球旋轉,從新月到圓月再到無月的時間構成了一月。基于太陽照射地球的角度改變,即從赤道移到南北回歸線,人們劃分了春夏秋冬四季。地球圍繞太陽旋轉曆時三百六十餘天便成為了一年。天與地的共同活動不僅構成了時間的區分,而且也形成了空間的布局。這在于人所在的一切自然空間都是天地之間的空間。
天與地雖然是共同存在和運動的,但它們并不是平等的,而是有差異的。比較而言,天是主導性的,地是順應性的。不僅如此,而且地作為地球也是一個星球,是宇宙中無數的天體之一,屬于天的一種。是以地與其他天體的命運密切相關,息息相應。在這樣的意義上,人們也可以不再考慮天地之間的差異,而可将它們合稱為天。
天與地雖然一體,但它們存在“之間”。這個天地之間就是空間。在空間之中絕非虛無,無物存在,而是充滿了萬物。它不是有限的,而是無限的。人們對其有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盡管如此,但人們可以對于其間的萬物亦即一切存在者進行區分。
根據萬物的本性和存在形态,人們一般可以将其分成礦物、植物和動物。礦物,如石頭、泥塊和水是無生命的存在者,能相對地保持着自身的同一性;植物,如草木是有生命的存在者,發芽、生長、開花、結果和凋謝;動物,如飛禽走獸是有感覺的生命存在者,出生、生存、繁衍和死亡。礦物、植物和動物可以簡單地分成無生命和有生命的存在者。前者會成住壞滅,後者會生老病死。此外人也可以看成一個特别的動物。他有動物般的軀體,既是為父母所生,也是為天地所賜。但與一般動物不同,人不僅是一個有感覺的生命的存在者,而且是一個有心靈的生命存在者。由此人成為了天地之心和萬物之靈。
這樣一個天地萬物的整體就是大自然。
但自然不能隻是狹隘地了解為一種人所活動的環境。現在人們将人所居住的地球劃分為五大圈:大氣圈、水圈、土圈、岩石圈和生物圈,據此人們區分了五個環境,即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地質環境和生物環境。基于人與環境關系的現實,人們強調重視環境,保護環境。雖然這種保護環境與破壞環境活動的性質根本不同,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但它依然有其局限。為什麼?這在于當人們稱呼自然為環境的時候,他不是從自然出發的,而是從人出發的。
所謂環境是指一個環繞的境地,亦即圍繞人的周邊的地方。這設定了人為中心,自然為邊緣。由此人們可以支配并改造自然。這樣一種環境觀念雖然表面看來隻是關涉自然,但實際上隐含了一種強大的人類中心主義的主張。正是基于如此的環境意識,人們才會破壞環境。隻是當環境被破壞和人類也相應地遭到巨大損失的時候,人們才開始驚醒,在保護自己的同時也要保護環境。隻有保護好了環境,人才能保護自己。
真正的或者徹底的環境保護意識必須建立在人們對于自然的正确的觀念的基礎之上。這就是說,人不僅要把自然看成是一個圍繞人的周邊的地方,亦即環境,而且要把它看成是一個包括了人類在内的存在系統,亦即生态。自然之是以是生态,是一個生的存在系統,是因為天地之大德曰生,也就是是自然的基本本性是生。自然或者天地萬物是一個生命的整體,其中每一個存在者都自在且自為地存在着,并有其生成和毀滅的過程。同時每一個存在者不是孤獨的和沒有互相關聯的,而是共同存在的和彼此依賴的。
(此處已添加圈子卡片,請到今日頭條用戶端檢視)
植物生長在土地上,吸收它的營養而茁壯成長。動物栖息在山水與植物間,并依靠食草或者食肉而生存。人也生活在土地上,無法離開其上的動植物而生活。為了儲存和延續自己的生命,他成為了一個植物的采集者和動物的狩獵者。與此同時,人會種植和養殖,讓植物生長,讓動物成長。動物在食草和食肉的同時,也會傳播植物的種子和促使動物之間的平衡。此外植物的繁盛保持了水土的平衡,并提供給動物以食物。
由此可見,生态系統中的每一種存在者自生自克,也相生相克。這就是說,它們之間既互相生成,也互相争奪。相生是指一種自然物能生成另一種自然物;相克則是指一種自然物能克制另一種自然物。中國古典思想将自然區分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它們之間存在一個相生相克的關系。金木水火土最初指自然的五種存在物。金指金屬,木指植物,水指液體,火指熱能,土指土地。但後來它不僅指五種物質實體,而且指五種與這物質實體相應的特性。金是分割,木是直伸,水是流下,火是向上,土是種植。它們之間的相生關系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它們之間的相克關系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自然作為生态是一個相生相克的無限循環系統,其核心正是共生。#大道哲學#

本文作者系武漢大學哲學教授,著有系列學術專著“國學五書”(《論國學》、《論老子》、《論孔子》、《論慧能》、《論儒道禅》,均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與發行)。本文選自《論大道》,标題為編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