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潘碧靈:《生命的法則》感悟與啟示

貫通《生命的法則》一書的核心思想就是“内穩态”規律:在複雜的生命現象背後,不論是人的身體,還是大自然,都有一種自我調節機制,讓自己内部環境保持穩定。而一旦這種平衡被打破,人就會患病,自然生态就會遭到破壞,而治病也好,恢複生态也罷,就是要重新找回平衡。實際上,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平衡的重要性,中醫就是強調通過調理來達到人體體内平衡,此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醫能發揮明顯作用就是與中醫的調理治療理論密切相關,至于人與自然的關系,古人早就說過要"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現代醫藥就是要尋找有效應對導緻人體某一機能或功能失衡的藥物,包括要最終攻克癌症,就是要尋找到靶向治療的藥物。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這無疑是為我們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了根本的指南,如果我們遵循這一規律,人類就會永續發展,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懲罰,甚至導緻人類自身的毀滅。其實不隻是人的身體、人與自然的關系要講穩态,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也要講和諧,橄榄型的社會結構社會才穩定,國與國之間和平共處世界才安定,共同富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也是人類社會持續穩定發展的不二法門。

在所有生物物種當中,人類處于超然卓越的地位,是最高等級的捕食者與消費者,能限制我們的,隻剩下人類自己了。首先,我們要保護一批自然保護地,塞倫蓋蒂茫茫大草原上數百萬頭獅子、大象、犀牛、野水牛、獵豹、斑馬、羚羊、河馬等野生動物,還有每年在塞倫蓋蒂和毗鄰的馬賽馬拉草原不斷上演的東非動物大遷徙,這個星球上最後一片巨型野生動物聚集樂土因為人類的極少幹預才得以保留,自然界内在的穩态機制比人類高明得多。我們要做的就是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如我們要保護一批自然生态系統以維護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樣性一樣,我們要保護好濕地以便為候鳥提供生存環境和食物;其次,我們要限制我們的生産、生活行為,建立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我們隻有一個地球,也就是說每年人類的"生态足迹"在消耗着曆史的存量,但這種消耗是有限度的,而且我們還要考慮子孫後代的生存和發展,珍惜和節約各種資源應該成為全人類共同的責任;第三,我們要采取一些積極、主動的行動。全球生态系統已經處于亞健康狀态,從魚類與野生動物面臨的滅頂之災,到水體品質嚴重下降、霧霾和農産品安全等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給我們敲響警鐘,修複和治理的任務艱巨而繁重,需要我們主動作為。由于蜘蛛、獅子和鲨魚等捕食者被殺死,導緻美國伊利湖的"藍藻",亞洲稻田中的"褐飛虱",加納的"狒狒",美國卡羅來納沿海地區"牛鼻鲼"的暴增,這些現象告訴我們,扼制被捕食者瘋狂增長的有效措施是人類要保護捕食者。我們既可以通過加大對捕食者的保護,還可直接繁育、放養捕食者來重塑生态系統的平衡。恢複瀕危物種、修複生态環境,甚至讓破損的生态系統重生都不是不能做到的事情,關鍵在于我們積極的行動;第四,我們要掌握和利用生命的法則,“塞倫蓋蒂法則”是對不同層級生命系統一般規律的深刻認識,它不僅适用于塞倫蓋蒂草原,也适用于地球上任何生态系統。我們要認真學習、深入研究這些法則,嚴格地遵循、科學地利用,如作者在書中提到塞倫蓋蒂草原在自然狀态下經曆過度放牧的草原已經衍生出一種補償機制,使草能夠再度快速增長,比被保護的草原更加水草豐茂、能生産更多的食物,這就與我們平時人工養殖家畜過度放牧造成草場破壞、生态退化的現象完全相反。還有我國西北地區是整塊草場放牧,而紐西蘭的草場無論大小都被分成十二小塊,牛羊每月隻吃其中水草最豐茂的一塊,一年下來,草場的載畜量比全面放養的還要高30%。又如目前我國湖泊富營養化治理,除了采取工業和城鄉生活排放源減排的治理措施外,較多的是用沉水、平水、挺水植物進行生态修複,而學習借鑒美國威斯康星門多塔湖通過移除以浮遊生物為食的白鲑魚及增加玻璃梭鲈和白斑狗魚捕食魚類成功解決富營養化的案例很少。更有莫三鼻克戈龍戈薩公園在大面積恢複熱帶雨林的同時,又大力發展可靠的咖啡種植産業,既完成了環境保護的使命,又促進了經濟發展和人文建設。由此看來,在深入研究和科學利用“塞倫蓋蒂法則”方面我們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

作者在書中談到美國醫生比爾·福奇在總結參與消滅天花運動時的18條寶貴經驗,他認為可以擴充到其他公共醫療健康事業領域,其中首條是全球化合作。人類現在居住的是一個地球村,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不論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等公共醫療健康事件,還是修複地球自然生态,實作人類可持續發展,都需要我們加強團結、共同合作。最後還是借用作者的結語,“遵從生命的法則,共建美好家園,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

(作者系全國政協常委、民進湖南省委主委、湖南省生态環境廳副廳長潘碧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