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雞社火起源于古陳倉,是從祭祀炎帝、慶祝豐收的活動發展而來的。史載“炎帝作火,死而後社神”;“社”為土地之神,“火”為火神炎帝,“社火”為村與村、社與社為祭祀、樂人和社交,在特定的時間内,群衆自發的民間習俗活動。在祭神活動的基礎上,借鑒戲曲、音樂、舞蹈、美術等,得以發展和完善,形成的一種以人為主體,具有特定的臉譜、服裝和社火把杖的流動造型藝術,集民間音樂、舞蹈、戲曲、國術、雜技、美術、工藝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它是民族感情的宣洩、又是才智和生命力的展示,意在祁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萬事如意。
寶雞社火根據其表演形式可分為造型社火和表演社火兩類。造型社火有步社火、背社火、馬社火、車社火、芯子社火、山社火、面具社火等列隊遊演,展示人物造型和工藝;表演社火有地台社火、高跷社火等在場院說唱鬥打表演。與社火同時遊演的還有西秦百面鑼鼓、刁鼓、西府唢呐、舞龍、舞獅、秧歌、腰鼓、竹馬、旱船、趕犟驢、二鬼摔跤、張公背張婆、啞哥背妹、大頭娃娃、面具舞蹈、喜劇表演等。最有代表性的有天王鎮曹家溝的馬社火、背社火,天王鎮天王村的車社火、高跷社火,磻溪鎮雙基堡村的芯子社火、山社火,赤沙鎮三寺村的血社火,鳳閣嶺鎮毛家莊村的地台社火、步社火。
寶雞社火以民間傳說和戲劇故事為題材,通過一個或一組人物表現一個故事,一個故事為一轉社火。人物要畫社火臉譜,穿社火服裝,持社火把杖。社火遊演一般是探馬在前,後面跟着社火會旗、火铳隊(炮隊)、旗隊、社火隊,最後是鑼鼓隊。
寶雞社火特征鮮明:一是曆史悠久,群衆熱情高,參與面廣;每次裝社火各家各戶自覺出錢出力出人出車,特别是争角色争人物熱鬧非凡;二是流動的造型藝術,穿街過巷,進村入戶,社火一到,鞭炮齊鳴,全村歡騰,老少喜愛;三是社火式樣多,陣容龐大,前有炮隊,後有鑼鼓,氣勢宏偉,威震八方;四是祭祀神靈,求福納祥,表達了人們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理想;五是新時代的社火藝術成為宣傳黨的政策,倡導文明健康生活的有效載體。
改革開放給民間社火藝術賦予新的生機,寶雞社火藝術得到發揚光大,成為群衆喜愛的文化活動,鑼鼓一響,大街小巷人頭攢動。特别是,2002年9月,寶雞社火出訪德國參加了柏林文化藝術節;2004年春節,出訪泰國,鬧紅曼谷,交流文化,傳播友誼。寶雞社火享譽海内外。
歡迎了解更多的寶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