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英輝
陪友人從大唐芙蓉園轉回鐘樓附近時,已是午後一點多。饑腸辘辘的我們一邊沿着街道溜達,一邊尋覓可以大快朵頤的店鋪。正在猶豫觀望之際,一股香味直鑽鼻孔,撩撥得人口水直流,當下就邁不開步子了,擡眼望,“老西安臘汁肉揪面片”的招牌就懸在咫尺之遙的門楣上。
“走,進去嘗嘗!”我拽着友人進店坐下。老闆娘熱情地迎上來倒茶。“兩碗臘汁肉揪面片”的話音剛落,便由遠而近傳來一陣陣“噼裡啪啦”的響動,聽着真帶勁,真想一睹為快。得知樓上也可用餐後,我們邊循聲邊沿着樓梯來到了二層。
這是操作間連着就餐區的一個緊湊空間,坐在木凳方桌旁,櫥窗内便是一口碩大的老黑鍋,袅袅蒸汽,騰騰缭繞。方盤裡的大張保鮮膜下,堆積着一塊塊碼得整整齊齊的面團。要吃到純正道地的揪面片,選用上好的面粉自不待說,搋面更是實打實的把式活,硬也不行,軟也不好,必須拿捏好那毫厘之間的分寸。其中和面的規則、揉面的技術、醒面的時分,哪個環節都不能出岔子,否則做出的面片要麼易斷易碎,要麼生硬難熟,就算再好的臘汁肉給它做陪襯,也難以赢得食客的青睐。
廚師正在一方锃亮的不鏽鋼案闆上賣力地甩面。那足足有二指多寬的面帶極富彈性,來來回回地跳躍着、晃動着,柔韌而光潔,在魔術師一樣的廚師雙手間,輕輕松松地就被抻扯開來,抖落開來,轉瞬間就變得又薄又亮。抓過一撮淘洗幹淨的青菜,撅成兩段,撒入鍋中。手腕間纏繞着的長長面帶,此刻便被快速地揪成一截截麻将牌大小的面片,麻利地抛出,一個個飛向那翻滾溢湧的沸水裡。
這一幕場景觀罷,再細細琢磨一番,才知“揪面片”之妙,全在這一個“揪”字上。服務員伸過長把笊籬,順着鍋底旋轉攪動一周,一下子将碧瑩瑩的菜葉和白花花的面片全部撈上來,盛入碗中,無須其他佐料,隻澆上一大勺臘汁肉,即可享用。
廚師熱忱地向我們介紹:“咱這可是幾十年的老店了,味道美得很,全憑一鍋酽湯爛肉哩!”大桶裡鹵好的臘汁肉塊還冒着熱氣,據說這裡頭,才是一碗揪面片的靈魂内涵所在,也是一碗面片的全部營養所在。
攪拌幾下,我便迫不及待地往口中扒拉。熱乎乎、光溜溜、香噴噴,揪面片爽滑筋道與臘汁肉的濃郁鮮美交織在一起,炖得爛透的肉瘦而不柴、肥而不膩,真是匠心獨具的絕配。純素與大葷的巧妙混搭,激發出了意想不到的味覺享受。簡簡單單的白面片,一成不變的肉和湯,司空見慣的幾根青菜,卻成就了一塊響當當的金字招牌,也颠覆了老陝吃面離不開辣子的傳統理念,更讓我心生歡喜的是:沒有酸辣調拌的面,竟也可以吃得如此酣暢淋漓,回味無窮!
正如快言快語的服務員向我解釋的那樣:“要的就是這純粹的一種味兒,擱了辣子放了醋,炒菜燴菜加進去,臘汁肉的香味就全部被掩蓋了,那豈不成了毫無特色的一碗幹拌面了?”
一碗面,總能被行家做到極緻,也能被顧客品到極緻。就像這西安城裡的臘汁肉揪面片,看似其貌不揚,實則頗有講究,吃過一回,記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