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諸侯并起;戰國,七雄争霸。
這是一個風雲激蕩的年代,同時也是一個值得說道的年代,雖然戰争的硝煙已經消散在曆史的長河中,但是其中的人和事早已深谙人心。
曆史迷霧重重,想要認清背後隐藏的真相,單單靠課本上的知識,還遠遠不夠,幸好有一群人,能耐得住寂寞翻閱史海來尋求答案,我們才能坐享其成。

但曆史是奇妙的,每個人都能有自己對曆史的解讀,我想這就是它的迷人之處。
正所謂:讀史明智,鑒往知來,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我們本篇就來說說戰國中後期兩大超強諸侯秦國和趙國的故事,秦趙兩國之間的對弈,其實決定了戰國中後期的曆史走向。
長平之戰自然是兩國對陣後的分水嶺,但是在這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趙國在軍事上幾乎可以碾壓秦國一頭。
時間往前推的話,我們能看到趙國胡服騎射之後迸發出的活力,也能看到趙國完璧歸趙之後的硬氣,更能看到趙國渑池會盟之後的豪氣。
有意思的是,後兩件事都和蔺相如有關,就說渑池會盟吧,蔺相如不畏強秦,力挽狂瀾的高大形象,即便是趙王也得站在他的陰影裡。
那麼曆史真相真的是如此嗎,蔺相如靠一己之力、口舌之利真的能戰勝秦國嗎?
當然不能,渑池會盟表面上趙國讓秦國顔面掃地,還換回了近十年的和平,實則是最大的輸家,而秦國看似丢人到家,實則是最大的赢家。
且看秦趙渑池會盟背後的權力角逐,原來真相真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簡單。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7">渑池會盟上蔺相如的精彩表現</h1>
公元前279年,秦國一改攻伐他國的常态,放低了自身的姿态,向趙國發出了邀約,說是要在渑池簽訂和平共處的同盟條約。
消息傳到趙國,幾乎要炸鍋,趙惠文王聽聞這一消息很懼怕,他覺得秦國太不要臉,和談隻是幌子,實際上想要将他囚禁起來,進而吃掉趙國。
當然,趙惠文王這般認為,并不是沒有道理,畢竟秦昭襄王這事幹得得心應手,曾經不可一世的楚懷王,就是這樣被秦國囚禁,直到客死異鄉,才得以歸楚。
于是趙惠文王急忙召集廉頗和蔺相如商議對策,看看找什麼借口來推掉這次和談,可是沒成想,這兩人一緻認為,這次會盟趙王必須得去。
想必,當時趙惠文王的内心一定有一萬隻羊駝飄過,但好在他能聽得進去勸,最終還是硬着頭皮帶着蔺相如去了渑池。
趙王到了渑池之後便見到了令他聞而生畏的秦王,在宴會期間,自然是客套的噓寒問暖,秦王覺得是時候羞辱趙王一番了,便讓他鼓瑟,蔺相如覺得這事不能忍,便逼迫着秦王擊缶。
在蔺相如的步步緊逼之下,秦王做了退步,後來兩國簽訂了友好同盟,趙王也得以回到了趙國。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2">渑池會盟前秦國風騷的連擊操作</h1>
乍一看,這次和談是趙國占了上風,讓秦國顔面掃地,但實則并不是如此,因為無論蔺相如逼不逼秦王讓步,這合約都是會簽的。
至于原因,還得從五年前說起。
公元前284年,秦國的最大對手是齊國,後來齊國在六國的合圍之下,幾乎滅了國。
秦國失去了勁敵,成為了戰國諸侯之首,野心再度膨脹,于是便兵出魏國,占領了魏國東部的大片領土,進而阻斷了燕、趙與楚、魏、韓之間的聯系,這是秦國為統一華夏邁出的第一步。
在此期間,趙國經曆了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迅速強大了起來,并且占領了原本屬于齊國的富庶之地——河間。
後來到了趙惠文王統治時期,又任用了廉頗和蔺相如,一時間趙國成為了秦國最強大的對手。
公元前283年,秦國再次攻打魏國,直取魏國大梁,燕趙出兵救援魏國,使得秦國如意算盤落空。
也正是因為這件事,讓秦趙兩國的沖突迅速激化,既然趙國不聽話,秦國便将矛頭對準趙國,與楚、韓、魏結成同盟,進而對趙國形成了夾擊之勢。
趙國并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依然加緊攻打魏國,秦将白起則趁機攻占了趙國西部的數座城池。
趙國隻得放棄攻打魏國,來和秦國周旋,直到渑池會盟前,雙方連年征戰,勢均力敵,不分勝負。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53">渑池會盟後趙國已失絕佳戰機</h1>
秦趙相持不下的這四年裡,發生了很多大事,首先,齊國奇迹般的再度複活,齊将田單打敗了燕軍,趁機收複了齊國的大片失地,其次,楚國趁機反攻秦國,打入了秦國苦心經營的巴郡地區。
此情此景,讓秦國如坐針氈,如果繼續和趙國打下去,必然會受到齊國和楚國的威脅,這對秦國而言,是緻命的,而面對齊國的崛起,趙國也不能忍。
正是由于齊、楚兩國的崛起,讓互相争戰的趙、秦有了和談的契機,這才有了渑池會盟,兩國達成同盟的這次會晤。
而在這之後,趙國掉頭向東攻打齊國,秦國則掉頭向南攻打楚國,齊、楚兩國的複興,就這樣秦、趙給粉碎了。
而此舉受益者最大的諸侯是誰呢,當然不是趙國,而是秦國,因為秦國之後不僅解決了楚國的威脅,也消除了齊國的威脅。
趙國看似也是這場會盟的既得利益者,畢竟他與秦國之間,擁有了近十年的和平相處,但實際上,趙國此舉正是斷了自己的後路。
趙國一直沒能認清,他真正的敵人,并不是山東其他的五個諸侯國,而是時刻想着吞并山東諸侯的秦國。
趙國壓制了齊國的崛起,無疑是幫助了秦國解決了心頭之患,當秦、趙解決了楚、齊之後,兩國的關系又再度恢複敵對的狀态,可是這時候趙國已經沒有盟友了,隻得獨自面對秦國的打擊。
于是這才有了秦趙長平之戰時,山東其餘諸侯都坐視不管,搬着闆凳嗑着瓜子看好戲的局面,而趙國被打殘之後,秦國則再無敵手,這更進一步為一掃六合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這次看似趙國占據了上風的渑池會盟,實際上秦國才是最大的赢家,而趙國則是最大的輸家,他以十年的和平換來了最後的滅國,孰輕孰重,各位看官自斷。
倘若趙國能看清局勢,趁着齊、楚兩國崛起,而與他們達成同盟共同對付秦國,想必曆史發展又是另一番光景,隻是曆史不能假設。
參考文獻:《史記》、《戰國策》等。
(圖網,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