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除了幻想的龍以外,其餘均是陸地動物。但在我國的東海,還生活着若幹與十二生肖相對應的水中動物。其中,以海洋魚類為主體。具體的分别記叙如下——
1、老鼠斑。老鼠斑是石斑魚中的一種,因為它的尖嘴很像老鼠而得名。石斑魚有許多不同的種類,最常見的有花狗斑、紅斑、蘇鼠斑、泥斑、老鼠斑。石斑魚肉多刺少,味道鮮美,而且産量多,特别耐活。其中,以老鼠斑最名貴。當然,以鼠命名的還有老鼠鲨,其形狀也酷似老鼠。

2、牛角箱鲀。它頭上長着長長的兩隻角,使它特别像牛。它的遊姿也和真牛的動作一樣緩慢。它的頭、體、被甲呈五棱形,眶前棘、腰骨棘各一對。尾鳍具紫藍色圓斑,體甲呈黃綠色。分布在我國東海一帶。
3、老虎斑。石斑中的普通品種,身體黃色至淺褐色,以金黃色最靓,有五塊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紋垂直排列,全身布滿密集的細小褐色斑點,在斑紋上的斑點顔色較深,尾柄的後半部有黑色鞍形小斑紋
4、海兔。有兩個小小的“耳朵”和毛茸茸的“尾巴”,海蛞蝓自然讓人聯想到兔子。其實“耳朵”是對觸角,專管嗅覺。海蛞蝓在海底爬行時,那對觸角分開成“八”字形、向前斜伸着,嗅四周的氣味,休息時這對觸角立刻并攏,筆直向上,恰似兔子的兩隻長耳朵。
5、海龍。它的外形和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龍極其相似,能夠隐藏在浮遊海草或海藻之間。海龍又名藻龍,與海馬屬同一物種,包括葉海龍和草海龍兩種。海龍美麗可愛,常常保持靜止,而遊動起來儀态優雅。葉海龍的身體由骨質闆組成,并延伸出像海藻一樣的葉瓣狀附肢,可将自己僞裝成海藻。而草海龍則色澤多樣,但附肢較少。昔日,在東海海域,偶有所捕。
6.海蛇亦稱"青環海蛇","斑海蛇",是生活在海洋裡的爬行動物。有毒。長1.5-2米。其軀幹略呈圓筒形,體細長,後端及尾側扁,背部深灰色。
7、海馬。海馬頭部彎曲與身體的角度将近直角,看起來像馬的造型。海馬因而得名。海馬是一種奇異的小型海栖魚類,身長5厘米至30厘米。遊泳時直立身體,擺動背鳍和胸鳍前進。春天,雌海馬在雄海馬的育兒囊中産卵,經過50—60天,幼魚會從育兒囊裡出來。昔日在東海的近海張網地區,常有所捕。
8、羊魚。羊魚長有兩根長長的、像山羊胡須的觸須,因而得名。這兩根長長的“胡須”挺不簡單,它們具有味覺功能,可用來探測沙層或洞穴裡的铒食。羊魚常常将須隐藏在海底,斜斜地或垂直地活動,借此捕捉海底的食物。
9、猴面魚。該魚頭部像猴子。不僅臉型酷似猴子,而且也長着像猴子一樣的厚厚嘴唇,并有一雙機靈的眼睛,在海底活動時,一旦發現“敵情”,會立即像猴子般鑽進岩洞裡躲藏。
10、雞魚。又叫鱗鲀,不僅長着雞一樣的花紋,而且吃起來味道也和雞肉很相似。它的臉部十分有趣,具有十分美麗的體色。小小的口中有上下8顆像鑿刀一般尖銳有力的牙齒,咬力甚強,連海膽的硬殼也能嚼碎。雞魚的眼睛在身體背部的中央處略向前,身體背部的第一背鳍前方生有一根十分粗壯的硬棘,這根粗硬的棘表面布滿了粒狀突起,而且棘的基部可以前後活動,宛如手槍的扳機,是以東海漁民又稱它為“闆機魚”。
11、狗頭豚。此豚頭部像小狗一樣,性情溫馴。狗頭豚的體形呈圓筒形,頭大、嘴大,眼睛位于頭頂上方。體呈灰黑色,全身散布着細小的銀白色圓點,腹部有銀白色斑紋,并擴充到嘴部。魚體借胸鳍的滑動在水中迅速遊動。胸鳍鳍基有一黑色圓斑,其周圍有數條銀白色條紋;背鳍後移到尾巴處,與臀鳍上下對稱;尾鳍較窄,并有許多淺白色圓點。其肉有毒,不可食用。
12、潛水員經常看到這種奇特生物在海底行走,它長着胖乎乎的身體,是以被稱為“海豬”。事實上,它是一種海參,身體淺桃紅色,呈現半透明狀,長着一些“腿”實際上是液體過濾管。從海水中捕撈上來,海豬的外型十分奇特,像一個肉質洋芋,由于它們非常脆弱,被漁網捕撈時經常分裂成凝膠碎片。
注:本文改編自《海洋漁文化和十二生肖》
生肖接班圖作者小普喔小普
其他圖檔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END—
龍巅海水魚美女小編的私人微信:baliyuni
歡迎各位24小時對她騷擾
這種福利一般人我可不告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