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left;">引言</h1>
在美國看來,想要一直坐在“世界第一強國”的寶座上俯瞰衆生,便不能允許其他國家有一絲一毫超過自己的苗頭出現,美國自中國開始飛速發展之後,便開始對中國的方方面面極其關注,并開始“打壓”中國的發展之路。
美國不僅對中國進行着技術封鎖,還在明裡暗裡宣揚“中國威脅論”,聯合各個西方國家孤立中國,以圖拖住中國發展的步伐。
但是,我們國家沒有讓國人失望,在對自己極其不利的國際環境中,中國終究還是成長起來了,就中國如今的實力來看,美國即使再怎麼看不慣中國,也不敢輕易對中國“動手”了,而随着國際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密切,再加上中國也成為了擁有核威懾的國家,大家紛紛猜測,未來中美之間發生戰争的可能性很小,我國幾乎不會有和美國真刀真槍在戰場上拼一場的可能。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50年代的交手</h1>
中國并不是從未和美國交過手,隻是從來中國沒有由于和美國之間爆發沖突而發生一場1V1的戰争罷了。這裡要提起的,是1950年爆發的抗美援朝戰争。
為了杜絕中國領土主權被侵害的可能性,我國派出志願軍戰士奔赴北韓半島,協助北韓作戰,保衛我國邊境,打響了一場“保家衛國”的光榮戰役。
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
美國大兵依仗着足以傲視群雄的先進武器裝備以及令衆國歎服不已的後勤保障體系,本來是信心十足地打到北韓,想着速戰速決,回家過聖誕,卻沒想到在半路殺出了志願軍,自己奔向勝利果實的步伐一下子就被拖住了,實在是郁悶不已。
艾森豪威爾當選總統做出承諾
在美軍在北韓戰場上不斷耗費大量軍費、兵力,卻一直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戰果之時,美國進行了總統大選,候選人艾森豪威爾看準了國内的情形,明白大家都被戰争不利所形成的陰雲籠罩着,此時拿北韓戰争做文章,會對自己很有利。
是以艾森豪威爾在演講時豪情萬丈地表示,若是他能成為總統,那麼将會以最恰當的方式迅速結束北韓戰争,将美軍從北韓戰場的泥潭中拉出來,這是他上台後要做的第一件事。
朝戰中的美軍
戰争拼的就是參戰雙方的财力,隻要軍費到位了,戰鬥力不會差到哪裡去。資金能夠為軍隊裝備各類先進的武器裝備,以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提升軍隊的實力,并且軍費越多,軍人們的後勤也就越到位,這樣軍人們也能更好地作戰,将自身的戰鬥力完完全全地發揮出來,。
北韓戰争戰場上的美軍
但是,即使是強大如美國,鈔票也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若是美軍在北韓戰場上連連得勝,為美國奪回了看得見的資源,那麼美國人民就算是勒緊褲腰帶都會滿足美軍的需求,但是現實就是,大把大把的資金投入到戰場上,越來越多的軍人倒在了異國的土地上,美國卻是屢戰屢敗,雖然還沒到真的需要自己節衣縮食擁軍的地步,但是美國人民還是不樂意了。
誰也不想自己繳納的稅款打水漂,并且,在戰場上倒下的每一個士兵代表的就是一個心碎的家庭,越來越多的美國群眾表示自己反對政府繼續在北韓戰場上耗時間、耗财力。
是以,艾森豪威爾做出的承諾——會以迅速、體面的方式結束北韓戰争,可以說是說到美國人民的心坎裡去了,大家選擇相信這個在過往的戰争中戰績卓越、畢業于名校、精通于軍事的五星上将,在1952年,艾森豪威爾得償所願,赢得了大選,成為了美國的第34任總統,入主白宮。
艾森豪威爾
對軍事稍有了解的朋友應該都聽說過西點軍校,這裡被稱為美國軍事人才的搖籃,艾森豪威爾便是西點軍校的畢業生,畢業後便得到了少尉的軍銜。
艾森豪威爾在之後的生活中意識到了自己對軍事很有興趣,便在各高校進修軍事課程,擁有了深厚的軍事知識積累。在升為上校之後,艾森豪威爾由于在大型軍事演習中表現出色,再次晉升,成為了準将。
艾森豪威爾在美軍征戰北非、遠征歐陸等一系列的軍事行動中有着輝煌的戰績,一路升為了五星上将,但他卻是一個能和自己的士兵們打成一片的将軍,絲毫沒有架子,這裡可以看出艾森豪威爾不僅軍事能力出色,也很注重于收攏人心,是一個雙商很高的軍事家。
美軍戰俘
作為一個出色的軍事家,艾森豪威爾自然不會端坐在白宮,聽着從前線傳回的消息來制定收戰計劃,是以他親自前往北韓戰場進行了視察工作,便是在此次的視察工作中,艾森豪威爾意識到志願軍并不是好對付的“小魚小蝦”,而是需要打起十二萬分精神與其周旋。
回到美國後,艾森豪威爾集思廣益,力求在“壓中國一頭”的情況下結束戰争。
艾森豪威爾計劃三管齊下:
第一點,拉入新的“戰友”,分散中國的兵力,減緩美國的壓力,這個被他看中的新戰友便是蔣介石,艾森豪威爾打算撺掇蔣介石勢力對中國大陸展開攻勢,給中國制造麻煩,牽絆住中國的腳步。
第二步計劃,就是在中國注意力被分散時,美國加大對北韓戰争兵力的投入,在中國無力輸送更多志願軍到北韓戰場之時,以最快的速度壓過中國,奪取優勢,速戰速決。
第三點,便是對中國施加核壓力,對中國進行暗示,若是戰局再僵持不下,美國也許會對中國進行核打擊,意圖震懾中國,迫使中國對美國讓步。
裝備精良的美軍
其實除了最後一點計劃的可實施性不強,前兩點也許真的能夠為美軍的作戰形勢起到正面作用,但就在艾森豪威爾躊躇滿志,考慮計劃的操作細節之時,發生了一件事,令艾森豪威爾以一種急切的心情希望立即停戰,這是怎麼了?
原來是在此時,我國志願軍戰士打響了金城戰役,而美軍通過這場戰役,用大資料分析出了美軍無法打赢志願軍的結論。
金城戰役
金城戰役是抗美援朝戰争中我軍進行的最後一場戰役,也是我軍在北韓戰場上打下的規模最大的陣地戰。
當時我軍從金城地區發動攻擊,接連攻占了多個南韓軍隊的據點,殲滅了南韓軍隊的八個團,并一路高歌猛進,一邊迅速推進戰線,一邊沿途殲滅南韓軍隊的殘餘力量。
美軍在金城戰役中收集的資料顯示,我國志願軍在金城的正面戰場上一共調動了1100多門火炮,另加20輛坦克以作戰争準備,并且還通過2000輛汽車連夜運輸了1.5萬物資送到了前線,裝備充足。
喀秋莎的怒火
1953年7月13日,我軍利用1100門火炮發射出了1900噸炮彈,摧毀了三成南韓軍隊建設在主戰場的工事設施,清除了八成阻礙我軍進攻的障礙物,一個小時便拿下了南韓軍隊的前沿陣地。
以不容置疑的強硬姿态一路掃蕩,韓軍完全無力抵擋,我軍漂亮地赢得了金城戰役的勝利。整個戰役曆時15天,我軍擴充的陣地面積超過160平方千米,殺傷、俘虜敵軍人數達到5.3萬人。
停戰協定
美軍通過大資料分析:中國人民志願軍在長時間作戰後并沒有出現疲态,而是越戰越勇,仿佛勝利的果實已是囊中之物。
在整個戰役中,中國人民志願軍打出的炮彈超過十九萬發,表明其擁有充足的彈藥貯存量以及完善的後勤補給體系,後勁依然很足,并且在必要的情況下,志願軍的兵力還有可能會得到大量的補充,依然能夠在北韓戰場上耗很長一段時日。通過美軍與志願軍的各方面情況對比,美軍無法打赢志願軍。
金城反擊戰中的志願軍
便是這樣一份分析報告使艾森豪威爾清醒過來,把美方代表送上了簽署《北韓停戰談判》的桌前,艾森豪威爾并非輸不起的人,在有充足的證據表明“美軍無法打赢志願軍”這條結論的準确性的情況下,最正确的選擇便是及時止損,簽署停戰協定,與其繼續耗費大量的資金做無用功,還不如抽身離開北韓戰場這塊泥潭。
《北韓停戰談判》簽訂現場
<h1>結語</h1>
美國群眾公認的:艾森豪威爾擔任總統的八年,是美國戰後最安穩、發展速度最快的八年,美國國民對這個總統的評價以欣賞、贊美偏多,即使艾森豪威爾并未達到引領美軍奪取北韓戰争勝利的目的,但大家對此并沒有太多的不滿情緒。
中國在抗美援朝中向世界證明了中國的實力,美國也在此次戰役中開始正視中國的力量。在往後的時日中,美國一點點加深了對中國的關注,對我國做出的小動作也越來越多,但中國并不會懼怕來自美國以及其身邊小弟們的敵意,壓力越大,動力越大,中國頂着壓力一路成長,朝着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光榮道路一路飛奔,任爾東西南北風,我們内心的信念都巋然不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