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一書中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福貴做出了一個決定:為了讓兒子有慶能有錢讀書要把女兒鳳霞送人。
他對妻子鳳家珍說“鳳霞命苦,這輩子看來是要苦到底了。有慶不能苦一輩子,要讓他念書,念書才會有個出息的日子。總不能讓兩個孩子都被苦捆住,總得有一個日後過得好一些。”
這段原文的話,能看出來,福貴就算愛女兒,也抵不上兒子讀書的重要性。
兒子讀書,能過好日子,能光耀門楣才是最重要的。女兒讀書就沒用,因為她将來要嫁人,就不是這個家的人。
鳳霞從沒上過學,福貴覺得是正常的。要把鳳霞送人,好省下些錢供有慶讀書,福貴也覺得是理所當然。甚至他覺得給女兒選擇一戶好人家,鳳霞的生活會比現在更好。
這年鳳霞十二歲,已經是一個懂事、會思考的女孩了。小時候的病讓她變成了聾啞人,送人對她來講是很殘忍的一件事,而她卻隻能默默地哭,連說話請求都做不到。
福貴的思想在那個時代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說明那個年代重男輕女的陋習就已經很普遍了。
鳳霞被領走幾個月後,偷偷自己跑了回來,哭得哽咽不止。
福貴是善良的,他無法狠心再送走一次孩子。最終他決定就是全家都餓死,也不送鳳霞回去了。
書裡的這一段,我是眼角含淚,嘴角含笑看完的。

在現實生活中,重男輕女的陋習還是存在的,甚至一些地方把“你沒有兒子”這句話,當作是和人吵架中最誅心的罵人話,沒有兒子就會被戳脊梁骨。
但是真的是女子不如男嗎?
有詩言
飒爽英姿五尺槍,曙光初照練兵場。
中華兒女多奇志,不愛紅裝愛武裝。
——《七絕·為女民兵題照》
這是我們的領袖在1961年為身邊一位參加民兵訓練的從業人員個人照題寫的一首七言絕句詩。描繪了中國婦女前所未有的飒爽英姿,贊美了她們巾帼不讓須眉的英雄氣概。
新中國成立後,在文明且平等的現代社會,女子身上的光輝愈加明亮,她們邁進以往被視為男性專屬的職業領域,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世人的喝彩與注目。
李蘭娟:身處抗擊疫情一線的國士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73歲的李蘭娟率先提出武漢封城,并毫不猶豫地奔向戰「疫」第一線。
陳薇:“與毒共舞”的中國女将軍
她是中國十大青年女科學家、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生物危害防控專家、中國首席生化武器防禦專家、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所長。
在新冠肺炎疫情開始初期,陳薇将軍便帶領自己的團隊深入疫區,從1月26日到5月17日,整個團隊在武漢奮戰了113天,夜以繼日地研發新冠肺炎病毒疫苗。
屠呦呦:獲得我國最進階别科技獎項的首位女性。
英國BBC發出了的“20世紀最偉大人物”評選,總計入圍28位候選人,在“科學家篇”名單中隻有四人:
分别是居裡夫人、愛因斯坦以及艾倫·圖靈,是的,還有屠呦呦。
她還是科學家領域中唯一在世的候選人。
BBC這樣形容屠呦呦:
“在艱難時刻仍然秉持科學理想”
“砥砺前行亦不忘回望過去”
“其成就跨越東西”。
在BBC拍攝的短片中,主持人在列舉了青蒿素所拯救生命的資料後,不無感慨地表示:
“若用拯救多少人的生命來衡量偉大程度,那麼毫無疑問,屠呦呦是曆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
韋曉慧:中國首位女實習艦長。
她23歲就職華為。
27歲獲得環球洲際小姐大賽中國賽區十佳。
28歲奔西藏支教。
34歲成為中山大學博士并接到入伍通知。
六年後,她成為了中國海航史上首位女艦長。
這些女性,在我國各行各業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展現了自我價值。
現在社會的一些地區,還有很多重男輕女的陋習。
一些偏遠地區,很多女孩,她們一天學都沒上過,因為她們有更“重要”的任務:幹活,帶弟弟。
等她們長大了進城打工,省出來的錢,寄給家裡用來給哥哥或者弟弟結婚蓋房用。就算是結婚了,因為她們被家裡逼迫要彩禮給娘家,在婆家的日子依舊艱難。
這是一個讓人絕望的怪圈,身在其中的底層女性,終其一生,都在苦苦掙紮。
曾聽過這樣一件事
奧地利關愛女孩協會的一個著名的提問:“如果一個家庭有一雙兒女,但隻有一筆教育經費,你投給誰?”
“投給女兒。”
“為什麼?”
“因為教育一個男孩,你隻教育了一個個體;而教育一個女孩,你就教育了一個家庭,教育了一個民族,教育了一個國家。”
上面這件事說的也會有些片面,我隻是希望每個人,都能被尊重,不因為性别被剝奪了讀書的權利,進而埋沒了她們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