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1">粵港澳創新合作示範區設計方案</h1>
之前南沙開啟了一個位于萬頃沙南部的粵港澳創新合作示範區的設計競賽,現在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與廣州市南沙區人民政府聯合釋出了這個設計大賽的入圍方案。
根據介紹,競賽吸引了全球64家頂尖設計機構組成29個聯合體報名,經過角逐,3個方案勝出(現階段排名不分先後)。
這三個勝出方案的展闆将于近日在廣州市南沙區規劃展覽中心進行展示,并發起線上公衆投票,最終,将選出一個獲勝方案。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2">三個入圍方案介紹</h1>
《一葉輕舟,兩栖灣芯,三生萬圍》
設計機構: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Guallart Architects SL(瓜利亞爾特建築事務所)
設計思路:方案提出以“一葉輕舟,兩栖灣芯,三生萬圍,灣芯交流合作客廳”規劃理念,以打造超流動的輕快之城、内生自足的圍田鄰裡、親自然的漫遊水鄉為三大願景。提出以謀劃廣州帶領地市全新篇章、打造南端灣區中心生态韌性的兩栖方舟以及成長内向共生外向循環的水城鄰裡典範等三大戰略。以超級流動的基礎骨架、産創互聯的雙灣芯門戶、彈性兩栖的萬圍街區、梯級遞進的城海互溶、親水韌性的禦災體系為五個設計主張,同時提出生長城市、兩栖城市的營城理念。

《綠鍊藍灣-無界樞城-創合智島》
設計機構:廣州市城市規劃勘測設計研究院+AAUPC CHAVANNES & ASSOCIES(法國AAUPC建築規劃事務所)+EDSA, Inc
設計思路:方案圍繞綠鍊藍灣、無界樞城、創合智島三大核心政策,提出“綠脈脊鍊、藍碳海灣”行動,建構多重互動式的可持續生态安全格局;聚焦科技創新鍊條,總體形成“一軸一環、創合四片”的空間結構,滿足科創産業、企業和人才需求,建構創新合作社群的多元場景;從8平方公裡的未來科創島出發,探索建構未來理想城市典範。最終形成綠鍊藍灣環繞的韌性海城、粵港澳無界合作的親密樞城、面向未來産業經濟的科創智城、獨具内灣門戶形象的魅力水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3">《南海沙洲,智彙城嶼》</h1>
設計機構: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Tekuma Frenchman Urban Design LLC(塔科瑪法蘭奇曼城市設計)
設計思路:方案以‘島’為靈感,基于“未來城嶼”的設計理念,意圖打造可持續、可複制、高彈性、低影響的未來城市子產品,探索未來城海共生,新型海洋産業與極緻濱水生活的可能性。依托“共生之境、智彙群島、多栖港城”三大設計政策,滋生多樣的共生生境,突破傳統的圈層城市發展模型,形成藍綠相織,産城鑲嵌,海陸空相彙的城市格局,順勢而為,靠海而興,為粵港澳大灣區呈現一座未來海洋之城。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4">依舊還是産業基地</h1>
雖然目前尚未确定使用哪一個方案,不過細心的小編仔細看了一下具體的設計方案,雖然目前看不出什麼,但是也是可以看到一些問題的。
畢竟粵港澳創新合作示範區定位是産業園區,是以可以看到設計方案都有以下的統一點。
1、沒有太多高樓大廈
是的,确實沒有太多的高樓大廈,三個方案都有這個統一的特色點,估計應該是考慮到萬頃沙本身土質的問題,本身就不太适合建設高樓大廈,是以基本上高樓隻有一小部分的出現。
2、中部預留大波綠地
可以看到綠地紅線是不能逾越的,南沙濕地部分依舊還是保留了,不會動,有趣的是中部部分也是預留的大波綠地,第三個方案甚至還能看到大型多個湖泊的設計,頗有中央濕地公園的味道。
3、河湧+沿岸綠地
三個方案不約而同的都保留了沿岸的大波綠地公園,第一個方案看着好像預留了綠島等,看起來更像是一個萬頃沙版的蕉門河公園的味道。另外由于萬頃沙河湧衆多,可以看到發展還是需要建設更多的橋,真的是一筆不小的投入。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5">産融還是宜居大城?</h1>
是的,最終還是考慮到那個問題,到底這個區域是個産業園區還是宜居大城呢?從目前看來确實還是産業向居多,但是産融結合之下,住宅應該也會配套一些,甚至還能看到大型體育館之類的建築。
當然小編個人的了解,萬頃沙住宅區的選擇,更多的還是關注珠江街範圍内即可。
<h1 class="pgc-h-arrow-right" data-track="86">畫餅你還記得ta嗎</h1>
其實南沙的畫餅真的是太多了,尤其是這種大型大面積範圍的大項目,對于南沙來說,真的是帶不太動的。是以這種設計方案個人覺得看看,然後驚豔一下就差不多了,具體落地還是不知道等多久。
熟悉南沙的應該還記得,鳳凰湖規劃,這麼多年過去了,就就是在3号湖和4号湖。而各種高大上的黃山魯設計競賽還記得嗎?估計設計工作室拿的獎金都花光了很久了吧!至今沒見影子。這已經都是2016年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