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來對于“春秋五霸”的五個君主是誰有些争議,但對于春秋五霸之首是齊桓公,是完全沒有争議的。齊桓公在周王室衰落的情況下“尊王攘夷、九合諸侯”,走在了時代的最前沿。但是褪去霸主頭銜的華麗外表,齊桓公姜小白不過是一個纨绔子弟,剛當上國君時甚至隻想關門過自己的小日子!
這在齊桓公與管仲的第一次對話中完全看得出來。齊桓公問:社稷可定乎?管仲答曰:君霸王,社稷定;君不霸王,社稷不定。齊桓公曰:吾不敢至于此其大也,定社稷而已。管仲答曰:臣之不死糾也,為欲定社稷也,社稷不定,臣祿齊國之政而不死糾也,臣不敢。
翻譯過來就是,管仲告訴齊桓公必須稱霸才能保住現有的榮華富貴,如果不能稱霸,願給公子糾陪葬,公子糾也就是齊桓公那奪位失敗被殺的倒黴哥哥。管仲說完轉身就走,快走到門口的時候,齊桓公才叫住管仲,說你先幹着看看吧(勿已,其勉霸也)。

這還不算完,齊桓公厚顔無恥地告訴了管仲自己的三個毛病,狩獵、喝酒、玩女人。簡單來說齊桓公每天的生活就是,白天睜眼去打獵,不打到獵物不回來,回來之後喝酒喝到醉,醉了以後玩女人,這種生活真的是,我上我也行。但對于國君來說,這種作息确實耽誤事,光是後宮就有700多女人。但管仲自信回答,你隻管取樂,臣來幫你治理天下!
那麼管仲治理齊國是怎麼做的呢,首先向齊國世卿國、高收回權力。國、高兩姓貴族不僅是齊國世卿,還是周王室上卿,齊桓公登位都是在國、高的支援下,可見二姓在齊國權力很大。但是國、高兩姓貴族也有自己的難處,要參與朝政就得掏錢入齊國國庫。管仲就免除了國、高對朝廷的供奉,同時國、高得到實惠之後,不要過多的幹預政務。
管仲随後在國内輕徭薄賦,中國的老百姓是最可愛的,隻要當權者不濫用權力,創造輕徭薄賦的大環境,人民自己就會去創作财富,這在管仲改革下的齊國展現得淋漓盡緻。管仲不僅免除徭役,還把齊國公室的田地分給百姓,免除各種關稅、商品稅等,十年之後“冠帶衣履天下”,齊國百姓富足了。
斷了貴族供養君主的供奉,那麼管仲怎麼維持齊桓公的奢華生活呢。有的是辦法,簡單來說,收割百姓的财富,齊國百姓富足以後正是被收割的好時候。管仲在齊國鑄“刀币”來調控市場,再靠壟斷鹽鐵謀利,官府獲得的收入比稅收多得多。但是管仲搞鹽鐵專賣比漢武帝要溫和得多,官府隻是壟斷鹽鐵的銷售環節,生産環節仍保留給鹽商、鐵商,并沒有對他們趕盡殺絕。
管仲給百姓分發田産、免除稅收的時候必定招搖過市,而搞鹽鐵專賣收割人民财富的時候卻悄無聲息,的确是十分高明。但這隻是剛剛開始,管仲将用不鋒利的齊刀,殺得諸侯國都支援齊桓公稱霸,也就是“衡山之謀”。
衡山國在春秋時期盛産兵器,要征服衡山國肯定要損兵折将的,管仲決定用貿易戰征服衡山國。管仲先在衡山國大量購買兵器,又賄賂燕、秦等國到衡山國買兵器,衡山國于是提高兵器價格20倍,導緻衡山國全國的百姓都放棄農業打鐵賣兵器。管仲再從趙國高價收購糧食,引得包括衡山國在内的周邊國家都把糧食賣給齊國。
就在衡山國賺得盆滿缽滿的時候,齊國在夏糧收購前突然向衡山國發兵,衡山國兵器幾乎賣光又糧草不足,隻能成為齊國的小弟。衡山之謀其實很簡單,以一件商品價格暴漲,來誘使敵方放棄本業,産業畸形發展造成經濟癱瘓。等到入行的人太多時,暴利也就結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價格暴跌。
靠着“衡山之謀”,齊國征服了魯、代、呂等周邊諸侯國,是以曆史上齊國并沒有過多地對這些小國用兵,但是這些小國卻都唯齊國馬首是瞻,貿易戰争并不比戰場溫柔,同樣會令敵國家家破産、屍橫遍野。衡山之謀明明那麼簡單,為什麼管仲還是屢試不爽呢,周邊的諸侯國還是屢屢中招呢?
原因其實很簡單,不是諸侯國沒人識破,而是在數倍利潤的驅使下,足以讓諸侯國的每一個人為之奮鬥,即使國君、國相能夠識破,又如何管得了每個人。就算是當今社會,隻要豬價上漲,就會有大批養殖者蜂擁而入,過不了多久價格就會跌下來。現在的人在利潤面前猶不能理智,何況兩千年前更愚昧的古人呢?
公元前671年,齊、魯、陳、鄭、宋會盟,周惠王“賜齊侯命”,齊桓公正式稱霸。盡管齊桓公每天還是狩獵、喝酒、玩女人,但隻要會盟的時候做做樣子,就能當好春秋五霸之首,這也太輕松了吧。
主要是管仲太強了,管仲在齊國的改革,是春秋戰國其他國家變法圖強的樣本,像後來商鞅變法的内容,很多都是直接抄襲管仲改革。齊國賴以謀利的鹽鐵專賣,直接被漢武帝拿來使用,隻不過頗有些砸人飯碗、釜底抽薪。管仲提出的“利出一孔”概念,是法家理念的精髓,也是古人前赴後繼追逐權力的原因。
是以盡管齊桓公姜小白是個一無是處的纨绔子弟,也能被管仲扶上春秋五霸的寶座。是以如果自己能力不足,并不一定非要艱苦學習,每個人的資質不同,多和能力強的人交朋友,請他幫忙出謀劃策,未必不是“曲線救國”的好辦法!最後求個關注!